仲景方為何是我的最愛 為什麼我幾十年來會對仲景方的推展不餘遺力?原因是我長期深深感受仲景方具有「簡、便、廉、效」的特色。在傷寒方117方裡,超過十味藥的,只有三方。一是麻黃升麻湯,共十四味藥,儘管後代醫家、學者,尤其是柯琴先生的《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最後一方,即提到麻黃升麻湯應非仲景方;但到目前為止,本方仍收錄在傷寒方,大家就循古認為是仲景方。第二方是烏梅丸,如含醋、米飯則為十二味藥。第三方為柴胡龍牡湯,共十一味。除此外,傷寒方均在九味以下,從一味的甘草湯、蜜煎導法、土瓜根方,二味的桔梗甘草湯、芍藥甘草湯,三味的四逆湯,四味藥的麻黃湯、麻杏甘石湯,五味的桂枝湯,六味的小建中湯,七味的小柴胡湯、大青龍湯,八味的小青龍湯,到九味的柴胡桂枝湯。 我堅持用仲景方,除了「簡、便、廉、效」四字外,也遵循老祖宗的用藥君、臣、佐、使關係。還有藥性的相惡、相忌、相反、相畏、相殺、相剋、相須七情的原則。 用藥過多過雜,必然無所謂君臣佐使,造成的相殺、相畏就更難避免,甚至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例如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半夏畏生薑。這七情反應都是老祖宗經年累月,甚至歷朝歷代累積的經驗。況且老祖宗都是以人體實驗,不若現代醫藥,是以兔子、老鼠實驗,科屬與人類不同,染色體不同,飲食不同,服藥造成腹痛、頭痛又不會講。能用在牲畜動物身上,未必能用在人類。 我很欽佩西藥製程的嚴謹態度,但幾十年來,看到大部分西藥,宣稱經十年、廿年的人力、經費投入研發實驗才上市,可惜三年、五年就下架。原因是後遺症多。換言之,西藥的壽命很短,目前僅存的大概只有阿斯匹靈用了上百年。 但中藥經人體實驗,無論《神農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備要》,都會記載其性味、功能、禁忌,如巴豆、附子、斑蝥會中毒,老祖宗也明確告訴我們炮製要領,只要具有毒性或多服損人,有後遺症的藥,遵炮製法去毒,使用時就無副作用。我個人臨床,具有毒性的藥能不用就不用,能避免就避免;但對社會上批評中醫中藥不科學就憤憤不平,因為他們不看本草經典,老祖宗的叮嚀哪些藥有毒,如何去毒,哪些是上品,我們中國人已使用幾千年,人口最多,一有傳染病很快就能控制疫情,都是依賴中醫中藥,怎可以偏概全說傳統中醫不科學!
如何結合十劑法善用仲景方
談到仲景先生《傷寒論》是根據《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開創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治療病症。比如麻桂系列是汗法,瓜蒂散、梔子系列是吐法,承氣系列是下法,柴胡系是和法,四逆輩是溫法,白虎系是清法,五苓散、豬苓湯是消法,理中湯等是補法。 東漢仲景之後,魏晉南北朝的徐之材,創制「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劑療法,以回顧仲景先生的先知灼見,為後世開啟十劑的創制思想基礎。徐之材的十劑,嚴格來說,應該屬於「治療原則」,也是《內經》治則的「正治法」。只要我們能靈活運用,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談方劑,要從商朝的宰相伊尹談起。自古英雄不怕出身低,孟子就說:「伊尹,聖之時者也。」伊尹是廚師出身,也是中國製作湯液的鼻祖。他能將各種素材調和製作出色香味俱佳、美味可口的菜色。當上宰相之後,調和鼎鼐,政通人和,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始終有一個看法,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就如同軍事家作戰要先研讀兵法,包括用兵原則,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古代兵家用兵致勝經驗,如諸葛孔明的八卦陣法(或稱八陣圖)等等;了解兵法之後還要有精良的武器,充足的彈藥,後勤補給,武器中的手槍、機槍、直射砲、曲射砲,各有不同戰鬥戰術需求,要相輔運用。我們醫家亦然,先要詳研《黃帝內經》,再深入了解藥物學、方劑學,每味藥有每味藥不同性味功用,每一方有每一方立方原則,如靈活運用,就可像商朝廚師出身的宰相伊尹,調和鼎鼐,達到治病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