𤪦𤪦就在這本書最後定稿時,有天在雜誌上看到一句話:「學習型社會已取代學歷型社會」哇!這不就是我企圖藉著這本書傳播的主題,真是一語道破。
𤪦𤪦不必多說,學歷型社會著重的是文憑,而學習型社會則重在不斷學習的持續力和旺盛的探索動力。在寫作此書的一年多時間中,我從自己和周遭友人的身上就驗證了這句話的鏗鏘有聲。
𤪦𤪦九○年代留學生大量內流,和七○、八○年代的人才外流形成對比。我是八○年代從美國得到碩士學位回國的,那時有一個為留學生服務的專屬機構叫青輔會,不但為還未回國的留學生先在國內聯繫一些工作機會,而且回國後還可憑機票票根去領這筆津貼。這種禮遇今日不再,十年後的今天,情況已有三百六十度的改變。
𤪦𤪦今天的情形是,還沒有拿到學位的留學生趁著寫論文的空檔就趕快回國搶位子,一個教職幾十個博士同時爭取已不新鮮,有人頂著博士頭銜去高中教書,或者去公司當雇員。歸國學人越來越不吃香,甚至有些吃癟。
𤪦𤪦飄洋鍍金不再是名利雙收的保證,如果是存著充實自我、拓展生命可能性的純求學動機出國讀書當然最好,如果以為藉著鍍金學歷就可以登上龍門一定會大失所望。
𤪦𤪦留學生的今非昔比也就反映出高學歷不再無往不利,就像通貨膨脹一樣,學歷也在水漲船高,喝過洋墨水的人一把抓,土碩士和土博士也是多得數不完。高學歷在就業市場上不再是金字招牌,除非不停下腳步,繼續學習。
𤪦𤪦說了半天,並無意鞭笞學歷,而是希望強調「學歷有如本金,如果想在本金上不斷生利息,就得不斷學習,如此才能成為生活和事業的真正贏家。」
𤪦𤪦學歷有終點(現在應該是超博士),學習卻沒有止境。
這就像龜兔賽跑,如果一個人拿到博士後就不再進修,那還不如一個高中畢業但不斷充實自我的人。前者看得到底線,後者的成長卻是沒有盡頭的。
𤪦𤪦就業市場如是,生命意義的光譜亦如是。一個倚恃學歷的人不一定快樂,而且如果一味以學歷為重,就以為自己可以如何如何,反而容易產生挫敗感。像一位好友讀到碩士學位,在一家規模不小的電腦公司上班,結果年底升遷時,升級的卻是一位二專畢業的同事,對此他心中很是不服。原來這位同事在人際關係上,和對外接單能力上很為老闆所欣賞,也就自然脫穎而出。
𤪦𤪦日前在無線電視頻道上的一個訪談節目中,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應屆畢業生,她是一位老太太,兒孫滿堂,但是她對學習仍然充滿興趣,大學畢業後還打算考研究所呢!訪談間,她的滿面自信早已蓋過了頸間的皺紋。此外,前年在紐約小住時,幾乎每日到圖書館寫作看書,不久就注意到鄰桌一位老太太也是每天來報到,她穿著打扮典雅,十分專注地看書、記筆記。我暗自允諾自己將來也要有她的勤學精神。
𤪦𤪦「活到老,學到老」是學習箴言,也是生活箴言。
𤪦𤪦學習不只是經由書本,或進入學校的有形學習,它還是一種態度,這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想要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