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館】策劃緣起 ──策劃者 洪蘭博士

  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的知識份子將「賽先生」(科學)與「德先生」(民主)並列,期能提升中國的科學水準。這近一百年來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迎頭趕上」,但是趕了快一百年,我們仍在追趕。在這個世紀末的今天,我們應該靜下來全盤檢討我們在科學(技)領域的優缺點,究竟該如何去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挑戰,只有這樣的反省才能使我們跳離追趕的模式,創造出自己的前途。

「生物科技」世紀的來臨

  二十一世紀是個生物科技的世紀,腦與心智的關係將是二十一世紀研究的主流,而基因工程的進步已經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及對生存的看法。翻開報紙,我們每天都看到有關生物科技的消息,但是我們對這方面的知識卻知道的不多,比如說,不久以前,全世界的報紙都以頭版的位置來發布科學家已經解讀出人體第二十二號染色體的新聞。這則新聞是什麼意思?人類基因圖譜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要上頭版新聞?美國為什麼要花三十三億美金來破解基因圖譜?為什麼科學家認為完成這個基因圖譜是人類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它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市場上賣著「改良」的肉雞、水果,「改良」了什麼?與我們的健康有關嗎?

  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已經靜悄悄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了,這些高科技知識已經逐漸從實驗室中的專業知識地位慢慢變成尋常百姓家的普通常識了。二十二號染色體上的基因與免疫功能、精神分裂症、心臟缺陷、智能不足(所謂的Cat-eye徵候群)及好幾種癌症(血癌、腦癌、骨癌、神經纖維癌)有關。我們都知道基因異常會引發疾病,部分與基因有關的疾病會惡化,包括癌症、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老年癡呆症和多發性硬化症,我們在生活周遭隨便一看都會發現有得這些病的親友,這個知識對我們來說怎能說不重要呢?如果重要,為何我們回答不出上面的問題來?

提升全民知識水準,刻不容緩

  台灣是個海島,幅地不大,但是二十一世紀國家的競爭力不在天然的物質資源而在人腦的知識資源上,人腦所開發出來的知識會是二十一世紀經濟的主要動力。我們看到在人類的進化史上,獸力代替人力,機械又替代了獸力,科技的創新造成了二十世紀的經濟繁榮,我們把台灣稱為科技島,但是政府對知識並沒有真正的重視,每次刪減預算都先從教育經費開刀,其實知識的研發才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人腦創造出電腦,電腦現在掌控了我們的生活的大部分,我們只要看全世界對二千年千禧蟲的來臨如臨大敵一般就知道了。

  在下個世紀中我們想要利用電腦去解開人腦之謎,去對所謂的「智慧」重新下定義,所以資訊和生命科學的結合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科技與經濟力量,這個「生物資訊學」(bioinfomatic)是一個最新的領域,它正結合資訊學家與生命科學家在重新創造這個世界,再過幾年,我們對生命的定義與生存的意義可能就會改變,因為科學家已關始從基因的層次在重組生命,但是我們的國民對世界潮流的走向,對最新科技的知識還不能掌握得很好,既然國民的素質就是國家的財富,國力的指標,如何提升全民的知識水準就顯得刻不容緩了。我是個教育者,我看到了我們國民的基本知識不足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要求,但是一個老師的力量有限,再怎麼上課,影響的學生人數對整體來說,還是杯水車薪,有限的很,我要的是一個可以快速將最新知識傳送到所有人手上的管道。就這方面來說,引介質優的科普書籍似乎是唯一的路,因為書籍是唯一不受時空限制的知識傳遞工具。因此,我決定與遠流出版公司合作開闢一個生命科學的路線,專門介紹國內外相關的優秀科普著作,與一般讀者共享。我挑書的方法很簡單,任何可以使我在書店站著看十五分鐘以上不換腳的書就值得買回家細看。我不考慮市場,因為我認為真金不怕火煉,一本好書常常不是暢銷書(因為沒有煽情、又沒有暴力),但是它會是長銷書,因為它帶給人們知識。

具備背景知識,才能吸收新知

  背景知識就像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比如說,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穫,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兜住它。背景知識又像一個架構,有了架子,新進來的知識才知道往那兒放,當每個格子都放滿了,一個完整的圖形就顯現出來,一個新的概念於是誕生。心理學上曾有一個有名的實驗告訴我們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這個實驗是把一盤殘棋給西洋棋的生手看二分鐘,然後要他把這盤棋子重新排出來,他無法做到;但是給西洋棋的大師看同樣長的時間,他就能正確無誤的將棋子重新排出來。是大師的記憶比較好嗎?當然不是,因為當我們把一盤隨機安放的棋子給大師看,請他重排時,他的表現就跟生手一樣了。大師和生手唯一的差別就在大師有背景知識,使得殘棋變得有意義,意義度就減輕了記憶的負擔。這個背景知識所建構出來的基模(schema)會主動去搜尋有用的資訊將它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會很快就淡出我們的知覺系統。所以在生物科技即將引領風潮的關鍵時刻,引介這方面的知識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使它變成我們的背景知識而有能力去解讀和累積更多的新知識,是我們開闢生命科學館的最大動力之一。

  台灣已從過去替人加工的社會走入了科技發展的社會,人力資源是我國最寶貴(也是唯一)的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一向是先進科技國家最重大的投資,知識是人力資源的基本,我希望「生命科學館」的書能夠讓我們滿懷信心地去面對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技挑戰。

【生命科學館】書目


回首頁 ◎其他非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