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放大鏡】

木雕

抬頭乍看下,寺廟的木雕常令人眼花撩亂,其實所有的木雕都有結構上的功能,故匠師雕鑿時有其準則,結構性強者僅能淺雕,輔助性的構材才能透雕。木雕的材料以樟木最常使用,因其質地適合雕鑿,不易斷裂。以下是寺廟常見的木雕部位。

吊筒、豎材

吊筒位於簷口下,是懸在樑下的柱子,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蓮花或花籃樣,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

豎材是位於吊筒正面的一個小構件,其作用是封住後方構材穿過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獅為題材。

托木

又稱插角、雀替,位於樑與柱的交點,是三角形的鞏固構材,題材有鳳凰、鰲魚(龍首鯉魚身)、花鳥、人物等。

藻井

藻井是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交織成網狀的天花板結構,所以又稱「蜘蛛結網」。其外形絢麗奪目,裝飾性強過結構性,在設計及施工上,是匠師展現高度技巧的地方。常見的有八角形結網、四方形結網及圓形結網。

斗栱

斗與栱是傳統建築的基本構件組。斗雖只是一個立方體的構材,但它可以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變化;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龍衍生而成的動物),不過它具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

門簪

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或方印及圓印,所以又叫門斗印。

獅座、員光

獅座是位於步口通樑上的木雕獅子,為了讓我們看到它,其面容會略朝下,是較立體的木雕。

員光則是位於步口通樑下高度最低、面積最大的雕花材,其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多,尤其是武場人物的表現常令人讚嘆不已。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