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喜歡的人陷入嗔怨

問:當你喜歡的人正以嗔怨的態度論斷第三者時,你會怎麼對他說?你一方面希望表達自己對他所受遭遇的理解同情;但另一方面,你又不願火上加油使他的嗔心愈加熾旺。這時候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

答:在此我想告訴各位一個故事。有位身懷重任的噶當派大師名叫甘波瓦(Gampowa)。某天他向另一位噶當派大師仲敦巴(Dromtonpa)抱怨說,他忙得連禪修或修行佛法的時間都沒有。仲敦巴聽了之後就附和說:「是呀,沒錯!我也是忙得一點時間都沒有。」與對方建立了親密感之後,仲敦巴就很有技巧地說道:「但是你也知道,我的一切作為均是為佛法而服侍,因此我感到心滿意足。」同理,如果你發現自己喜歡的人正憤怒地數落他人,或許可以先表示贊同及同情,等到對方信任你之後,再適時說出自己的看法。

自我憎恨

問:能否談談自我憎恨的問題,以及佛教徒該用何種方法來減緩這種痛苦?

答:事實上,當我初次聽聞「自我憎恨」這個字並理解它的含意時,我感到相當震驚而難以置信。我之所以會如此訝異,是因為身為佛教修行者的我們,時刻都在努力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態度、自私想法和動機。因此,一思及竟有人不愛惜自身、陷溺於憎恨自己的情緒泥沼,就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由佛教觀點視之,僅僅是任由自己身陷挫敗或懊喪的負面情緒裡,就已是一種相當嚴重的情況了。但對自己起嗔念,則情況又更加極端,是件非常、非常危險的事。

  於是,我們在成就修菩提心的行為中找到了解藥--也就是相信有情眾生,尤其是人類,皆具佛性的事實,明白眾生本俱成佛的潛質。事實上,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對這個道理更是不遺餘力、強調再三。他說,即使是世間極微渺的小生物,像是蚊蚋、蒼蠅、蜜蜂,或是其他昆蟲,它們也都具備佛性。若它們發心致力於修菩薩道,同樣也都有完全證悟的可能。若是如此,那麼資質才具得天獨厚的人類,若也發心求般若智慧,又豈有不能完全證悟之理?這點是寂天念茲在茲、不斷強調的重點。彌勒在《現觀莊嚴論》中提及一個佛教徒對佛性應有何看法。他說,無論我們目前處境如何艱困或遭多麼嚴重的剝削,也決不會喪失與生俱來的佛性。那顆能令人證悟成佛、獲得大自在解脫的種子,永遠存在於人類內心。

  對於陷溺於自我憎恨或自我厭惡情緒泥沼中的人,我會先建議他們,別去思索人生存在的痛苦本質或不完美之處,而應該把心神貫注於存在的積極樂觀面向上,例如對自己生而為人所擁有的潛力和機會心存感激。在傳統的教導中,會提及我們生而為人所具備的各項特質。而藉由思量這些難得的機會和無窮潛能,就能夠增加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和自信感。

  所以,再次強調,重要的是要採取最方便善巧的修行法門,也就是最能符合個人心智能力、氣質性情以及興趣的方法。打個比方,假設有人需要到很遠的鄰城去接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又生性頗為膽怯。若是有人預先告知他(或她),這趟路程可能會困難重重,那麼此人可能會覺得灰心喪志而心想道:「喔!我恐怕永遠也到不了那兒。」但是,我們可以藉由更有技巧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那個人達成目的。首先我們可以說:「喔,我們先到這鎮上去吧!」等到達目的地後再進一步建議:「喔,讓我們再到另一座城鎮去吧!」這種情形同樣可以類推到我們的教育體系。雖然我們最終的目標可能是要上大學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這些𠗟非一蹴可及。我們得先由基礎教育開始紮根,教導基本的字母等,等一個人進步後再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後再進入下一個階段等等。在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下,一個人就能按部就班達到終極目標。同樣地,在法性的修行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採取最符合個人目前條件的方法。例如,每個人性情皆不相同,有人較為傲慢和自負,那他們就該採取一種較適合這類性格的法門;而有人則欲念或嗔心較強烈或是較為懦弱膽怯,那就要採取順應此性情的技巧。所以聖提婆(Aryadeva,譯註:龍樹的弟子)所著的《四百論》(Four Hundred Verses)中,即廣泛談及應該如何依據每個人的心性特質,來引導他走上最合適的修行道路。

  事實上,歷史上也有先例可循。佛陀時代,曾有位國王犯下弒父的逆倫重罪。他被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完全嚇壞了,情緒十分沮喪。佛陀造訪時就對他說,這對父母本來就該被殺掉的。但此處佛陀所指的並非實質意義上的父母,而是把父母比喻為讓我們不斷輪迴的執著和欲望。我們由於受到個人業力和貪執的影響,必須在六道中受輪迴之苦。正因為業力和貪欲共同產生出輪迴,就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們猶如父母。因此佛陀才會說應滅除業力和執欲這對父母。

  這是由重視一般修行者需求的觀點所做的陳述,而我們應該了解佛陀在某些經藏中的宣文,似乎顯示他甚至還接受有關自我或是靈魂的理論。

受到不公義的對待

問:在別人冤屈我、對我做了不義的事之後,我牢記於心,而且之後還愈想愈生氣,如此不斷重複。我該用什麼方法才能不墮入此無明的惡性循環中?

答:正如我經常指出的,當思及他人造成你心頭嗔恨難消時,你若是肯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人,那一定能找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優點。此外,如果你再仔細尋思,就會發現當初那件讓你生起嗔心的事情,其實也提供你某些意想不到的難得機會,而這些是在其他情形下得不到的。所以對某個單一事件,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看待角度。但若是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從此人的行為中找出任何正面積極的意義,那麼眼前能夠消除嗔念的最好方法,可能就只是試著去忘懷這件事。

[ 回上一頁 ][ 關於生命 ][ 關於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