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行

如何在忙碌中修行

問:我身為一位需養育幼兒及照顧家庭的母親,每日生活中甚少有閒暇。而我所處的社會環境氛圍也相當邊陲,並不支持修行佛法,但也不會對之懷有敵意就是了。我置身目前處境,對於採取佛法修行所能到達的境界感到有些震懾,但我希望生命能有積極轉變,而且能在戒、定(菩提心)、慧的修行路上精進不懈。請問聖座對於我這樣的初行者有何忠告?

答:以我個人為例,若是真要抱怨的話,那我修行的時間永遠都嫌不夠。我的生活十分忙碌。但如果勉力為之,總會找得出一些餘暇,像是清晨時分或者週末。你也可以犧牲一些個人娛樂時間。所以如果你夠勤奮的話,大概就能每天早晚各擠出約三十分鐘的時間。想出方法找點時間或許是能辦到的事。然而我認為首要之務,還是要對最基本的菩薩道有全盤而廣泛的了解。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並對佛法修行的意義有真切了解,那我們就應該從心智層面,例如心理及情緒層次上的運作,來了解何謂佛法。我們不要把對佛法的領悟,局限在機械式複誦梵咒或梵唱等身體活動上。若你對佛法的認知僅止於此,那你當然會需要某些特定時間來從事修行,因為你無法一面操持日常家務,一面複誦梵咒。因為這麼做會使周遭的人反感。但若你了解佛法真義,就會明白它和人的心智及情感狀態是否健康平衡有關。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你無論任何時刻都能安住於修行中。

  例如,如果你發覺自己正處在可能會激怒他人的狀況中,那你要立即有所警覺,克制自己做這種事。同理,若是你遇到一種狀況是自己情緒快要失控了,那就必須馬上導入正念並提醒自己說:「不行,這麼做是不對的。」而這其實就是佛法修行的一種。以這個角度來看待修行,你會發覺時間俯拾可得。

基督徒可能皈依佛教嗎

問:一位已宣誓入教的基督徒,是否仍有可能皈依為佛教徒?我本人是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事實上是正式神職人員,但在我的理解中,似乎耶穌基督所給予世人的寶訓,與佛教徒在菩薩道上所證悟的真理之間,有一種奇妙的相容和諧調。這讓我們心理上對兩種教義都能產生親近感,因為它們的內容均為宣揚人生的光明、愛與解脫,以及引導世人走向真理的道路。我個人靈性生命中的精神導師是湯瑪斯‧莫頓(Thomas Merton),他就兼具天主教神父和佛教修行者的身分。

答:當然,在世界各主要宗教傳統裡,有許多共通的元素。因此我相信,在初修行階段,我們確實可以同時修行佛教和基督教,甚至還可能包含其他宗教。我認為這是件相當好的事。

  但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的修行進入更高次第時,那就好比接受教育一樣,你若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就必須選擇某個領域致力鑽研。當你潛修佛教到達某種境界後,證悟空性便成了修行道上主要的精進方向,而我認為佛家的空性觀念和基督教所倡言的宇宙至高無上創造者的概念很難並行不悖。另一方面,對基督徒而言,在其信仰體系裡,必須無條件接受宇宙有位造物主,且此造物主擁有至高無上權柄的觀念。這個前提很重要,因為它使人發掘內在的自制、博愛、寬恕等諸多美德,並增進與上帝的親密感。這是基督教的重要概念。但若將上帝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主宰,那就頗難接受萬物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觀念了。但若人對上帝的理解是將其視為終極實相或真理,那就有可能發展出某種具包容性的求道之路。如果試著對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概念提出新解,我個人認為三位一體或可比為佛教中的三身,即報身(sambhogakaya)、化身(nirmanakaya)及法身(dharmakaya)。然而,一旦我們開始以三身的教義來詮釋三位一體時,那麼此修行法門是否還能被視為是基督教式的,就相當令人懷疑了。

  至於就個人宗教信仰而言,我認為應該依個人心智氣質而定,這點非常重要。所以我告訴人家,身為一名佛教僧侶,我發現佛教最適合我的心性。但這並不表示佛教適用於每個人。其理甚明。對於其他人而言,奠基於創造理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或猶太教傳統是更有說服力的,這點確信無疑。所以在宗教信仰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必須依循個人的心性傾向而定。

  另一件我常試圖澄清的事是,改變宗教信仰並非易事。例如,在這兒的西方世界,在座大多數人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傳承是基督教式的。所以我想告誡各位,改宗是非常複雜且困難的。當然,對真正的無神論者(atheists)而言,較受佛教吸引也沒有關係。如果真是這樣,很好呀,你就該將佛教做為自己的信仰;這總比繼續當個無神論者要來得好些。通常我會稱一般所謂的無神論者是「極端無神論者」,因為從某個角度來看,佛教也算是一種無神論。我認為成為佛教徒比繼續當個極端無神論者為佳。所以這點是很清楚的。但那些對自己傳統宗教背景有所眷戀的人,在考慮改宗時就必須非常謹慎了。一般而言,我認為最好還是依循個人傳統背景從事宗教修行。當然你可以運用某些佛教技巧。你毋需接受輪迴理論或其他深奧的哲學體系,只需運用某些法門來增進自己的安忍、慈悲及寬恕心。

  另外,我也認為致力冥想靜坐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基督徒的弟兄姐妹頗感興趣的。我發現在希臘正教的教會中,稱此為「密契主義」(mysticism)。所以這其中當然有些法門你也可採行。但若你只是迫不及待想改宗,那麼不久後你可能遭遇困難和混亂。因此,改宗必需非常謹慎。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旦你改變個人信仰,為了要適應新的宗教信仰,你會自然而然地對先前的信仰採取批判性的態度,但這麼做是非常危險的。雖然以往的信仰可能對你已不適用或產生不了影響力,但對於其他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它仍是個能夠利益眾生、發揮強大影響力的信仰。所以我們應當尊重彼此在信仰上的權利。如果它是個能使世間千百萬人的靈性受到激發的信仰,我們就必須尊重之。有許多理由支持我們這麼做。

晚年才親近佛法

問:能否請您對一個到晚年才開始親近佛法,想要效力於修行和研讀繁雜精深佛教典籍的人,提供一些建議?

答:你不必擔心。綜觀佛教發展史,有許多精進的前例,可做為你汲取力量及鼓勵的來源。當佛陀仍在世的時期,有個名叫帕杰(Pelgye)的在家人,他在年屆八十之際才立志要追求佛法。他的行為受到自己兒孫們的羞辱和訕笑。最後,他毅然放棄了在家人身分,遁入空門一心求道,而在八十高齡時就獲得了極高的證悟。

  當我的資深教長林仁波切(Ling Rinpoche),成為鳩陀寺(Gyuto Monastey)的住持之時,他先前的那位住持是位極優秀的學者和喇嘛。這個人在二十五歲之前都被人家視為「呆瓜」或是「笨喇嘛」中的一員;那些對於學習或鑽研從不感興趣,只是到處遊山玩水、不務正業的喇嘛,我們稱之為「呆瓜」。有時候他們是麻煩人物,不僅在喇嘛寺內製造麻煩,在城鎮裡也不例外,有時還跟人家大打出手,甚至使用刀劍之類的武器,其行為真是十分愚蠢頑劣。

  但他就是這樣一個資質駑鈍之徒,而且在二十五歲以前也未見其情況有所改善。然後,他突然完全改變作風,發憤圖強,致力研習經文,然後一躍而為頂尖學者。我想這類故事應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希望。

  我想過去有許多的偉大修行者和靈性上師,他們個人的早期經歷和家庭生活都是飽經憂患、困難重重。而他們自身的因緣,也使得靈命成長必須延至三十、四十、甚至五十歲後,才開始精進而發芽茁壯,最後終於成為一位大成就者。這類的故事不勝枚舉。有些人甚至在年老體衰之際,𠗟仍有顆年輕的心和理路清晰的頭腦,孜孜不倦於求道之路。

  此外,佛教本身的信仰體系中存在著輪迴的理論。而以佛教這種輪迴的眼光來看待世情,任何事都不嫌遲。就算是在你生前的最後一年才開始接觸佛法,你付出努力的成果也決不致白費,因為這份善業會在你輪迴投胎後,繼續跟隨你進入下一世。

  偉大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Sakya Pandita Kunga Gyaltsen)說過,即便你明白就將死去,仍需努力擴展、吸收知識。因為知識會跟隨著你進入下一世,你離開世間之際,不過是由人暫時代為保管而已,日後仍將歸還給你。

   但對不相信輪迴之說的人而言,這些說法就顯得相當無稽。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