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佳偶 曾志朗、洪蘭當年結婚鬧革命

文/陳玉金

 

  「小時候看過的書例如《基督山恩仇記》、《西遊記》,我到現在還會背呢!」生長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書籍的取得不易,陽明大學洪蘭教授對於閱讀的熱情,與求知若渴的態度,使她對於現在很多學生認為文字是一種負擔,也不讀課外讀物的這種現象,感到驚訝與憂心。

  這十年來,洪蘭一直積極從事閱讀推廣活動。她畢業於台大法律系學士,後來赴美繼續深造,成為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美國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室研究員,加州大學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現任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系主任。主要研究包括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著作有《講理就好》,譯有《大腦比你先知道》、《心理學》、《基因複製》、《學習樂觀˙樂觀學習》、《腦內乾坤》、《尋找第一個愛滋病毒》、《透視記憶》、《心理學實驗研究法》、《健康就快樂》、《不同凡想》、《記憶vs.創意》、《教養的迷思》、《語言本能》、《揭開老化之謎》等書。

  從洪蘭積極推薦與翻譯科普讀物,不難看出她對於這個領域的熱情,原因是她看到台灣的科學教育並沒有生根,因此當今年年初SARS疫情在台灣爆發時,只要聽到坊間有什麼抗煞秘方,大家便趨之若鶩,並沒有理性思考和運用判斷能力,而一味盲從。這種情形也造成了台灣社會的浮動與層出不窮的亂象。

  她憂心的提出:「現在小孩不習慣看一連串的句子。當一個學生不閱讀時,我不知道老師還能教什麼?」因此當台灣南北各地、各級學校有演講邀約,只要時間許可,洪蘭幾乎來者不拒,她從自身的專業背景提出的閱讀主張也更具有說服力。

  現在處處充斥著給孩子圖像閱讀的機會,但洪蘭認為每個孩子至少在三年級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原因在於圖像閱讀並不能增加孩子的想像空間,文字閱讀則能產生圖像的能力,在已具備識字能力的階段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才能使孩子具備閱讀文字的能力與習慣,否則日後也就只能閱讀漫畫類的書籍。

  儘管有高中老師說:「現在孩子如果不是漫畫就不看書。」而洪蘭認為讀壞書不如沒書讀。她努力推廣閱讀理念,提醒大家「文字閱讀」是屬於邏輯性的閱讀,透過閱讀可以吸收詞彙、幫助表達與溝通,在現今社會使用e-mail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如果英文也不好,中文也不好,那麼對於台灣的未來的競爭力是值得憂慮的。洪蘭的憂心也促使她犧牲自己研究以及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她說:「一場演講只要有一兩位認同我的理念,聽到我的想法就值得了。」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親代』的成功不是成功,『子代』的成功才是成功。」洪蘭從自身所學的專業背景知識提出她的想法,那麼父母該如何培養成功的子代呢?她建議家長:「如果有十塊錢,請你用五塊錢去買書,因為閱讀是教育的根本。」

(本文轉載自2003/12/08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