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創造聰明習慣
文◎雅特.馬克曼 Art Markman
人類認知系統的設計,是盡可能不要多想。你做的很多例行性工作都不需要再費力去想。習慣會讓你把這些任務轉為例行性的自動化處理,所以你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要知道習慣如何在你的生活中蔓延,只要回想一下你平日的生活。按掉鬧鐘,你昏昏沉沉地起床,然後蹣跚地走進浴室。刷牙、沖澡、煮咖啡,然後拿起東西出門。你開車上班,停車,走路穿過大廳來到你的辦公桌。然後,你打開電腦,開始一天中第一回合的電子郵件閱讀。現在才早上九點十五分,你的生活卻已經被習慣主宰了。
真的嗎?
和這樣規律性的情景相反,你出差住在商務旅館。第一個早晨,你在旅館房間中醒來,按掉鬧鐘。耳邊聽到的可能不是平常熟悉的收音機頻道,這樣已經讓你覺得有點不舒服了。你下了床,走到浴室。但是,現在你必須想一想,自己把牙刷放到哪裡去了。沖澡用的水龍頭和你不熟,你花了一點時間調整你要的溫度。你可能已經把衣服掛在衣櫃裡了,但還是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在你準備出門時,你花了十秒鐘找到電燈開關才關燈離開。你提心吊膽擔心房卡仍留在房間的桌上,一不留神腳在門口絆了一下,踢到了房門。
接著,你坐進了租來的車子。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你花了一點時間找到啟動雨刷的控制桿,把雨刷調到毛毛雨的速度。你慢慢開著車,從旅館到今天要工作的辦公大樓,一路上小心地看著路標,確認沒有遺漏掉該轉彎的路口。辦公大樓前的標示很不明顯,你也不清楚訪客可以將車子停在哪裡,所以你必須詢問停車場裡的人。進入辦公大樓後,你也不知道該往哪邊走,所以你必須跟櫃臺的接待人員確認,並在大廳中等候。幾分鐘後,有人來了,帶你走到今天第一場會議的會議室。
現在才早上九點十五分,而你心理上已經感到筋疲力盡了。
在上面這兩種情境中,不同的是「習慣」。你的大腦被設計成要盡量少想一點。只要是例行性工作,你就會一直用相同的方法處理,因此你建立起一個習慣,好讓你在處理過程中不需要特別花費腦力思考。
在家裡,當你走進浴室時,你知道拿到牙刷的地方。當你早上刷牙洗臉的時候,有特定的習慣順序。你可以操作自己車子上的所有功能,完全不需要再想。你每天上班的路徑都很相似,只有在交通擁擠或者是有事故發生時,你才會改變。你熟知每個該轉該彎的路口,一路順暢抵達辦公室。
這些都是「聰明習慣」。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不需要去想所有的細節。當你專注於思考這些細節時(比如說,當你到一個新的地方旅行,或者是搬到新家),會很有壓力、很累。當你不需要特別去想如何做這些瑣碎和重複的事情時,生活舒服多了。
「聰明習慣」讓你自動表現出你想要的行為。自動化行為是指,當你表現這些行為時,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當你開車的時候,不需要費力想怎樣踩油門加速,或者是轉彎時要打方向燈這類的動作。事實上,假如我在你轉個彎後立即問你是否打了方向燈,你可能也不是那麼確定。你很可能會假設你有打方向燈,因為你通常都會這麼做。但是,你很難清楚記得你是否真的有做這件事。
在過去,你可能有過這種因為自動化行為而毫無記憶的經驗。每隔一陣子,你可能會在出門後因為覺得自己忘記鎖好家門而懊惱。通常這種時候,即使你感到懊惱,但門其實是有鎖上的。而你的不確定反映出的是在出門上班時,你有一些習慣性動作,鎖門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你總是自動化地做這件事,所以在記憶中可能完全沒有鎖門這件事,特別是當你一面走出門心裡還想著其他事。
我老是記不得當我走進家門時,是否有把車庫的門關好。在我停好車之後,我通常會按下車庫開關的按鈕。但是,我總在這個時候想著其他事。在我剛搬進新家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會拍著頭走回車庫,再確定一下車庫有沒有關好。經過好幾年這樣來回確認之後,我最後決定在門上開一扇窗,這樣我就不用再跑出去看到底我有沒有關好車庫了。
以上關於習慣的介紹中,有兩個關鍵課題。
第一,習慣的重要屬性就是它是一種你可以自動化表現出來、不需要有意識地想的行動。
第二,大部分時候,你的習慣是「聰明習慣」。
不過,很傷腦筋的,我們通常把習慣這個字當作是需要改變的行為。其實,如果沒有了習慣,光是專注於處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基本事項,就足以讓人充滿挫折。
習慣是「聰明思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摘自《向專家學思考:掌握3個重點,人人都能活用知識、聰明解決問題》第一章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