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薦
親密能使很多的問題不是問題,困難也不再是困難
文◎陶傳正(奇哥公司董事長、陶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父親雖然過世已十多年了,但是還是會常常想到他。不過大半都是遺憾的事。遺憾跟他之間一直有隔閡,遺憾跟他沒能好好說過話,甚至遺憾不記得都跟他說過 些什麼話。
我小時候,父親因為創業,天天忙到深夜才回家。可能是工作辛苦的關係,他幾乎不太會笑,而且一開口,就是「要好好讀書!」
考上建國中學時,幾乎是我這一生第一次看到父親因為我而露出笑容。只可惜沒能維持多久,就因為我的成績單,沒能再讓他笑過了。
進入父親公司工作以後,更因為公司經營得不好,每次見面,沒講幾句話,就會導入主題。我要清算,他要繼續撐下去。一言不合,兩人就槓上了。最後只有不歡而散。
父親過世以後,每次想到以前,我們父子兩個到底說過什麼話?還真的不記得有幾次能輕鬆地跟他聊過任何事情。
我知道他很愛我,因為他出國時,常會出乎我意料地帶了一堆東西回來,也不告訴我是給誰的。直到我憋不住了問他時,他才輕描淡寫地說:「你拿去玩吧!」他也應該知道我也很愛他。只是我一直覺得做為一個兒子,必須要跟他講真話。公司經營得不好,只有關掉才是。只可惜,這是他最不愛聽的話。
我們缺乏的,就是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有的親密關係。很遺憾我們沒有。
看了應志遠的這本有關「親密」的書,才恍然大悟,原來「親密關係」是要從小滋養的。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是要長時間累積才能有效果的。不管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親密能使很多的問題不是問題,困難也不再是困難。而且做起來好像也不是那麼地難。
親愛的朋友,伸出你的手,張開你的口,露出你的笑容,讓親密就從此刻開始吧!
與孩子親密,也是父母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文◎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看了應爸爸的這本真情告白,相信只要身為父母親,一定非常羨慕他能夠與孩子維持這麼親密的關係,繼而不免安慰自己,或許他們全家都有學音樂的藝術性格,比較浪漫吧!尤其像應爸爸,從十三歲就萌生想當爸爸這樣的志願,恐怕非常人所有,普通人應該做不到吧!
其實並不是把孩子呵護在手心,甚至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就能換得他們對父母的親密感;相反地,就如書中小女兒比嘎所說,最感謝爸媽的兩件事,一是家裡有不斷自剖的家風,一是爸爸對她的管教很嚴格,卻公平又講道理。
比嘎說的這兩點,很值得所有父母仔細思索。從應爸爸與孩子的互動中可以看到,父母不需要討好孩子,該要求孩子時絕對不能打折扣,但我們也必須懂得反省,能夠誠懇地與孩子溝通。
我總覺得,台灣的家長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任何事情都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結果養出自我中心的小霸王;到了青春期,卻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間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大腦的理智分析力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講道理,孩子也沒有太多能力做自主選擇,父母陪伴的重點應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負責與自律。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可以跟孩子做自剖式的交流,相互分享心靈感受。當父母敢於放下莫須有的尊嚴或面子,孩子才願意把我們當成「同一國」的,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
應爸爸與孩子彼此間的互動方式,或許我們無法完全做到,但是這樣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卻是為人父母者都該參考、並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實踐於家庭中的。
──摘自《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推薦序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