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親密真美妙
文◎應志遠
「親密」是與生俱來,最美妙、幾乎是我們垂手可得的禮物。
人需要好的親密關係,就像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泥土和水分。
「親密」是一個家的根本,不要怕親密,要怕的是不夠親密。
我過去曾指揮過一個國中的管弦樂團,在某次練習過程中,突然有種情境讓我覺得必須跟學生傳達,便停下來對學生說:「這就是一種愛的感覺,就像你的父母或一對情侶相愛,他們互相親吻、互相擁抱……」就只是這樣起了個頭,都還沒說到重點,學生馬上一片嘩然,此起彼落地嘟嚷著:「哎唷!老師你好色喔!」「老師你好變態喔!」我當下非常震撼,那是我從法國回來的第三年,我立刻反問他們:「同學們,你們是怎麼生出來的?你以為爸媽拍拍手就可以把你們生出來嗎?或者他們只是一起搭公車,你們就生出來了?」學生們露出很不好意思的表情。我接著對他們說,本來男女互相喜歡、父母因為相愛而結婚生子是很正常的,為何要對正常的事感到噁心呢?
在我們的社會,哪怕是大學教授或是一般國中生,大家對於「親密關係」很容易有不良的解讀。「親密」,這個最美好的禮物,應該是人們最容易得到的,卻在我們的文化觀念裡一開始就被扭曲、被拋棄了。
親密,是快樂的真正實現
記憶中,我對「親密」產生明顯渴望的初次經驗,是在上小學前。我家附近有隻母狗生了一窩小狗,牠為了保護小狗,竟把小狗生在兩棟房子中間。因為我夠小,可以鑽進去靠近母狗的窩,牠也肯讓我接近。我摸著柔軟的、身上還有一點乳香的小狗,心裡有一種很純淨的感覺,產生一股想要愛護牠的衝動。我跟小狗如此貼近,母狗很相信我,任由我抱牠的孩子,那是「親密」對我最好的一次回饋。(←【圖 1】)
我媽媽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除了週日例行的聚會,某些週五晚上也會帶著我這個小跟屁蟲,來到安坑山上的胡媽媽家參加家庭禮拜。對那時候的我來說,覺得那是一段好遙遠的路,路燈昏黃,隔好遠才有一盞。冬天的晚上,和媽媽從山上一路走回家,我躲在媽媽的大衣裡,抱著媽媽的腿,把眼睛閉起來,我可以完全不看路,可以一無所知,只需感覺著走路的節奏,和媽媽一直講話。這是一段「幸福的時間」,當我再度張開眼睛,已經離家不遠了。這是我對「親密」非常清楚的記憶。
另一個親密經驗是讓媽媽幫我掏耳朵。我可以躺在媽媽腿上,摸著媽媽的肚子,讓媽媽搔我最癢的地方,這或許是我童年時代最享受的時光。
我一直有種渴望,要怎樣去給予一份親密感,讓對方知道我是多麼全心全意地愛他。我想在家庭中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讓「親密」成為一個家的基礎,這是我一開始就有的想法。因為,「親密」是信賴的第一層。
親密,是美好的積存,讓孩子勇於獨立
夫妻的親密關係是需要經營、需要調整、需要不斷地蛻變的。身體要健康,保持一定的美感與活力,生理上的慾望能夠保有;心理上則能溝通、彼此協調,對於未來有共同的追求,對家庭有憧憬,如此身心靈都俱足。(【圖 2】→)
當一對夫妻生下了孩子,跟孩子間的關係天生就無比親密,隨著孩子的到來便同時發生、被給予了。當你餵養他、撫摸他、愛他,他就會靠近你、信賴你。你陪伴他,他就跟你很親,不會把你推開。
夫妻間的親密關係起於性的吸引力,卻因為願意彼此信賴,乃至於步入到愈來愈深的親密;而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卻是相反的走向,一開始是極度的完美、純粹,卻在經過五、六年或十多年後,無法通過心理上的磨擦、矛盾、衝突,父母與孩子便漸行漸遠。如果一個人不能經營好與配偶間的親密關係,又失去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那麼,他真的是把兩個美好的禮物都糟蹋掉了!
我心裡一直很明白一件事:當孩子的內在愈安全,對父母給他的愛愈了解、愈有信心,當他知道自己終將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他愈能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孩子不會因為跟父母很親密,就永遠膩在父母身邊,因為親密不是溺愛,更不是在家人間製造秘密。只有完全地坦誠,才是親密展現的素質。
「親密」不可怕,該怕的是「不親密」
我的姊姊們年長我許多,也有機會接受到在當年很新潮的西方教育觀念,像是父母會訓練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自己睡,孩子哭了也不要馬上理他,幾次之後,孩子發現哭也沒有用,就漸漸不哭了。
當年才念高中的我,聽到這樣的理論,覺得真是殘忍。我告訴自己:將來絕不對孩子做這樣的事!
孩子因為肚子餓哭了,而他發現即使哭到聲嘶力竭也沒有人理會,或許他就學會要忍耐;如果孩子尿布濕了,卻始終沒有人來幫他換,或許他就會適應不舒服的感覺。有些養育觀念之所以能夠被執行,並不是因為它是對的,而是人本身就會產生這種機制──適應。
給予孩子冷酷的環境,他的內在便形成一道防禦,他得跟自己的感覺說NO,因而長成一個冷漠的人,不但對自己的感官與感受冷漠,將來也會對別人冷漠,對這個世界冷漠。因為他知道,如果認同了自己的痛苦,卻又無法改善,那將是更巨大的痛苦!(【圖 3】→)
「漠視」,會讓孩子的心長出一層厚厚的繭。
孩子的心是需要父母的親密來餵養的,就跟孩子的身體需要食物餵養是一樣的道裡。不要害怕跟孩子親密。親子之間信賴感的建立,正來自於父母真正的陪伴,陪伴當然包括完全地親密。
教養孩子最困難的地方,是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他錯過的是「親密」,便是錯過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如果做父母的一心想養成他的獨立性,那我真的要說,這樣的父母是弄錯時間、搞錯重點了。
親子聽音樂
親密關係恰如絕美的和聲
【推薦曲目】莫札特豎琴與長笛雙協奏曲、貝多芬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鮑羅定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莫札特豎琴與長笛雙協奏曲,是一首禮讚愛情的經典名曲。愛情充實婚姻,親密孕育家庭,曲中處處洋溢兩情相悅的綺麗風采,既端莊又愉快。第二樂章最能體現琴瑟和鳴的意境,宛如一曲愛的真諦。
「貝多芬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作品一三○)共有六個樂章,像是一則故事的六個段落。其中的第三樂章(流暢的行板)和第四樂章(很快的快板)好似家人之間親密的對話和玩樂,也是一幅愛的景象。親密感是古典音樂很重要的質地,複聲部細膩地交織成為整體之美,甚至達到靈性的氛圍,憑藉的多在和聲。詩意地說,和聲就是音和音之間的親密關係,在不斷地磨合當中如蠕向前,激越出美妙的梵聲,止於至善。
「鮑羅定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正好將如膠似漆的弦樂之美、和聲之美與親情之美同時呈現無遺,也值得在此推薦。
【圖 1】兩個環抱的人,和諧而圓滿。這件木雕作品最能詮釋我對親密價值的感受。(楊雅棠攝影)
【圖 2】教養就在生活中。父母的親密,會讓孩子更快樂。(楊雅棠攝影)
【圖 3】用親密餵養孩子,也等於幫孩子和整個世界搭建起友善關係的橋樑。
──摘自《親密是教養的起點
》第一章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