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生命教育的重心
壹、 生命的活力——培養孩子樂觀和堅毅
=======================================
一、 生命需要活力來實現
(一) 生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此需要一股強勁的活力;沒有活力就無法克服困境,忍耐一時的挫折。
(二) 活力包含了精神和生活兩個層面。
(三) 活力表現出生命的實現、喜悅和創造的動力。
(四) 活力包括:健康、樂觀、耐性和意志力。
二、 健康是活力的基礎
(一)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健康就沒有活力。
(二) 健康應注意營養、運動、衛生、強健等等。
(三) 現代孩子缺乏運動的教育性。
三、 樂觀是生命活力的泉源
(一)樂觀的人活力好,主動進取,有較高的自尊,生活品質高,能過成功的生活。相對的,悲觀的人被動,習慣於負面的想法,容易感到無助、憂鬱、沮喪和絕望,其生活品質低落。
(二)樂觀的人不易受傷害,悲觀的人容易受到傷害,主要的關鍵是「習得的無助」在作祟。
四、 樂觀者與悲觀者對事情的解釋─Martin E. P. Seligman的研究發現
(一) 永久性的判斷或解釋(時間的向度)
1. 就厄運而言:
◆ 樂觀者認為是暫時性的因素所造成,例如:「當時我累了」、「老師今天心情不佳」、「沒把作業作好就會被責備」。
◆ 悲觀者認為是永久性的因素所導致,例如「一切都完了」、「你總是不聽話」、「你真難相處」。
2. 就好運而言:
◆ 樂觀者認為是永久性的因素所導致,例如「我的能力不錯」、「我的對手不行」、「我的運氣總是很好」。
◆ 悲觀者認為是暫時性的因素所造成,例如「這次題目出得容易」、「瞎貓碰上死老鼠」、「我的對手剛好生病體力不行」。
(二) 普遍性的(pervasiveness)的判斷或解釋(空間的向度)
1. 對順境的解釋是:
◆ 樂觀者認為是普遍的因素,例如「我很聰明」、「我的體能一向很好」、「我很有吸引力」。
◆ 悲觀者認為是特定的因素,例如「我剛好走運」、「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剛好符合口試者的胃口,我被錄取了」。
2. 對逆境的解釋是:
◆ 樂觀者認為是特定的因素,例如「某某老師不公平」、「那是我一時失察」、「這本書我不喜歡」。
◆ 悲觀者認為是普遍的,例如「每個老師都瘋了」、「我永遠不會有興趣讀書」、「我不喜歡與人交往」。
(三) 個別性(personalization)的判斷和解釋
1. 順境時的解釋:
◆ 樂觀者解釋是內在化的,例如「我的音感不錯」、「我很友善」、「我自治力很好」等等。
◆ 悲觀的人是外在化的,例如「全憑運氣來的」、「我的隊友技術很好」、「因緣際會」。
2. 逆境的解釋:
◆ 樂觀者解釋是外在化的,例如「這是一時的疏忽」、「他們合作無間,棋逢敵手」、「他的語言表達能使聽者感動」。
◆ 悲觀者解釋是內在化的,例如「我的能力不如人」、「我天生體力不如人」、「我就是粗心大意」。
(四) 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生命表現
1. 樂觀者:
◆ 充滿希望和活力,積極主動。
◆ 發揮潛能,工作效率好。
◆ 健康。
2. 悲觀者:
◆ 容易沮喪,挫折容忍力差。
◆ 壓抑潛能,工作績效不好。
◆ 健康差,免疫機能差,缺乏治療,每況愈下。
3. 憂鬱症是習得的無助:相信自己的行為會失敗、會沒有結果,以致無能為力或無奈,最後陷入無助狀態,這是一種生命的潰敗。
◆ 生命過程中免不了有許多挫折和失敗。
◆ 一個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或各方面都很行。
◆ 對不幸或逆境,找到暫時的和特定的原因,就能令你充滿希望,因為暫時的原因限制了無助的時間性,而特定的原因將無助限制在原來的情境上,不致擴散,而被消極性情緒淹沒。反之,永久性的無助感及普遍性的無奈,會使個人陷入絕望。
◆ 另一方面,我們遇到順境會解釋成永久性和普遍性和內在化的向度,就有了好的信心和健康的自尊,得到更好的自我鼓勵,而帶來主動、樂觀和積極性。
(五) 樂觀的相關研究:
1. Martin E. P. Seligman對售貨員的研究:
◆ 樂觀者業績高37%,悲觀者第一年辭職率高一倍。
◆ 樂觀者測試成績好,但傳統進用考試不及格者比考試及格者好,業績高21%,第二年高57%。
◆ 樂觀的學生成績也較好。
2. 英國皇家醫學院研究癌症患者十年:
◆ 樂觀者70%存活。
◆ 最悲觀者20%存活。
◆ 悲觀者25%存活。
3. 樂觀是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五、 影響孩子樂觀的因素
(一) 教師與家長的身教:平常對事物的解釋、表現和行動。
(二) 社會文化的因素:從大環境中學習的樂觀與悲觀。
(三) 替代性身教的影響:如讀物、電視和影片的暗示。
(四) 失和的家庭與沮喪的關聯性。
六、 如何使用樂觀技術來對抗悲觀
(一) 在什麼情況下,你要用樂觀的技術:
1. 你想升等、考試、賣產品、寫一份困難的報告、贏一場球等這類成就競爭的情況下,要用樂觀技術。
2. 你想提高士氣,驅走沮喪,要用樂觀技術。
3. 境況遲遲沒有進展,但身體狀況不好,要用樂觀技術。
4. 你想領導別人、激勵別人、想得到支持,要用樂觀技術。
(二) 使用樂觀技術的基本原則︰事先問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假使失敗的代價很高,那麼就不該用樂觀技術。
(三) ABCDE的理論:
A是我們碰到不愉快的是(adversity)。
B是我們的想法(belief)。
C是它所產生的結果(consequence)。
D是反駁(disputation)。
E是激勵(energization)。
七、 教學的方法
(一) 教孩子練習ABC理論。
A不愉快事件:我的老師當大家的面罵我,全班都在笑。
B想法:現在全班都以為我不好。
C結果:我羞死了,無地自容。
(二) 練習反駁和激勵:
1. 要駁倒原來的悲觀念頭,就是要不相信它是真的,不信原來悲觀的念頭是有道理的:
◆ 教他像對一個最壞的壞蛋說話一樣。
◆ 要教他用樂觀與悲觀的因素來作反駁。
◆ 當你想到一個好的反駁時,要再想一個,又再想一個。
2. 激勵是觀察自己成功處理悲觀念頭所獲得的激勵,把這都登記下來。
3. 孩子練習ABCDE技術:
A不愉快事件:我的老師罵我懶惰蟲,沒交作業。
B想法:全班的人都以為我懶,不用功。
C結果:我羞死了,我會被看扁。
D反駁:昨天晚上家裡有客人,幫忙招待客人,沒有作好作業不是我的錯,何況我已盡力作好一半,我還是勤奮的,又何況幫忙父母招待客人也是應當的。
E激勵:我被罵還是難過,但我不再感到羞死了,也相信同學們不會因此而輕視我。
(三) 練習ABCDE的記錄
A不愉快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念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後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反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激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注意:
1. 透過這些練習,讓孩子學會樂觀的思考方法或習慣。
2. 建議精讀《學習樂觀、樂觀學習》(Martin E. P. Seligman著)。
八、 教學方法的推廣應用
(一) 指定孩子閱讀傳記,並分析其樂觀的特質,可以透過班級討論來進行。
(二) 給孩子們幾個小故事或新聞、讓他們區隔樂觀與悲觀並說明其原因。可使用個人寫作、班級討論等方式進行。
(三) 以時事或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樂觀與悲觀的討論。
(四) 以角色扮演來進行教學。
九、 生命活力的相關研究
(一) 堅毅度(hardiness)越高,生命的活力越強:
堅毅性並非對抗壓力的唯一方法、社會支持、運動及健康的體魄都有關係,但堅毅是其中重要的因素,Robert Hiker在Bell電話公司的研究發現,堅毅者包括:
1. 對自我、工作、家庭和其他重要價值的堅持。
2. 對自我生命掌握的感覺。
3. 視生命中的轉變為挑戰和突破。
(二) 積極思想是生命活力的泉源,Aaron T. Beck提出克服消極思想的方法:
1. 消極思想習慣是:
◆ 誇大
◆ 忽視積極面
◆ 個我化
◆ 不是/就是的想法
◆ 過度類化
◆ 妄下結論
2. 步驟是:Gray Emery所提出來
◆ 覺察(awarness)
◆ 回答消極想法(answering negative thoughts)
◆ 行動(taking action)
(三) Walter Mechel對四歲孩子耐心所作的研究。
十、 參考書目:
(一)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Martin E. P. Seligman著,洪蘭譯,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二) 《教孩子學習樂觀》(The Optimistic Child),Martin E. P. Seligman
著,洪莉譯,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三) 《戰勝憂鬱症》(Healing Depression),Catherine Carrigan著,趙曼如譯,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四) 《身教》,鄭石岩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