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的某一天中午,我在中研院餐廳裡遇到邵廣昭,他告訴我四分溪的河床上來了一大群吳郭魚。之後幾天,我逢人就說,到其他學校演講時,也總是高興的邀請他們來看看這群客人,那陣子很多人都跑來中研院,看吳郭魚如何佔地築巢,鑽出一個個像臉盆大的窩,看公魚如何負責挖造、修補並守護巢穴,趕走其他入侵的雄魚,看兩性之間如何追逐互動,中研院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活生生的大自然教室就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這不就是我們的孩子從小應該接觸的嗎?
我到過許多城市旅行、開會,發現會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往往都有一條和居民親近且關係密切的河流,她乘載著住民的悲歡離合、城市的興衰起落,述說著該城的歷史文化、地理風情,呈現出成熟溫潤的城市面貌。我深深感覺,當一個城市有了一條河流,就變得鮮活且優雅了起來。
台灣得天獨厚,是個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還有一百多條水系遍佈全台,擁有2600多種以上的魚類,幾乎佔了全世界海洋魚類總數的十分之一,但是這樣豐富且多樣性的海洋資源,並沒有在我們身上產生太大的影響。在我們住民的身上,似乎並未真正展現出開闊多元的海洋精神,而我們的學生也普遍不了解關於海洋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知識。無論是我們的思想、教育或生活,好像都跟海失去了聯繫。我們與海洋生物共生數百年,對它們的了解真是少之又少。
還好,我們的數位典藏國家型計劃,已經領先其他國家一步,將台灣的魚類資料庫納入典藏;還好,我們有位在屏東車城的海生館,從高山溪流到海洋、從水族館到魚市場,一一將魚種介紹給大眾;也還好,我們有像邵廣昭這樣熱心的魚類學家,在研究之外,致力於魚類知識的普及。因為,唯有當我們了解、喜愛它們,它們才有永續生存、發展的機會與環境。
邵廣昭又出書了,我很喜悅,已經迫不及待到各校去推廣,當然,他們可以從網路上去看數位典藏的資料,但是,入門最好從這裡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