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而篇
《論語》分為二十篇,它們的編次,沒有一定的體例,也沒有一定的內容。各篇的篇名,只是取自篇首第一句的兩、三個字而成,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
本篇共十六章,論君子求學之道。學,不只指學識才藝,也包括品德修養。此篇以論孝悌、忠信為主。朱熹《論語集注》說本篇:「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第 1 章
子❶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❷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❸,不亦君子❹乎?」
【校注】
❶子——先生;古代對男性的尊稱,相當於白話的「您」。有時也用來指兒女。《論語》裡「子曰」的「子」,大都是指孔子而言。
❷說——同「悅」,喜悅、高興。「不亦說乎」是疑問句的句型,其實它的意思就是「說(悅)」。下同。
❸慍——音「運」,怨怒。慍怒的原因,是因為「人不知」。「人不知」有二義:一是人不知我,一是人不知學。
❹君子——古代君子有二義:一指才德兼備的人,一指在上位的統治者。這裡應指前者。
【直譯】
孔子說:「求得的學識,還能夠時時去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請教,不也是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新繹】
首章開宗明義,說明求學的道理,重在為學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自立自修的工夫。「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求學、學習。古人解釋為「覺」,為「效」。「覺」是解悟,化不知為知,化不能為能。「效」是模仿,以好的強的為榜樣,轉惡為善,轉弱為強。「學」,在這裡不只是當動詞用的「學習」,它還指經過學習之後,所求得的學識。它已當名詞用,指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它還泛指一切外在的行為規範,包括道德的認知和實踐。孔子教導學生要學習詩、書、禮、樂、射、御等等,是文武合一的教育,認為這樣才能訓練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所以「學」所指的學識技能,範圍極廣。「時習」的「時」,有時時、及時、按時等義。及時、按時又兼含有按季節和按年紀作不同學習的意思。古人所謂「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以及幾歲學習什麼知識技能,都是指此而言。「習」,除了學習新知、溫習舊學之外,它同時還有實習、演習、操練的意思。因為禮、樂、射、御等等,是需要實習操演的。
第二個層次是自立立人的成效。學生能夠「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自然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教導別人。「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古本一作「友朋」。「朋」可以指志同道合的同門、同窗,也可以指一般的朋友。一個人讀書有成,不但近者心悅誠服,肯拜他為師;連遠方的朋友也會慕名而來,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印證。不但學生受到啟發,連當老師的人也可以從中教學相長。這就成為真正一同學習的「同學」了。
第三個層次是治學有成以後的修養態度。治學有成,有人慕名而來,請教學習,固然值得欣幸,但萬一別人不曉得你有學問,沒有登門請教,你該怎麼辦?「人不知而不慍」,正說明了該有的修養和態度。也有人說:「人不知而不慍」,是指人不知學而己亦不慍。意思是:君子看到別人不知學,對某些事物有所不解,也不會求全責備。這也是做為師長的人一種難得的修養。
「不亦說乎」、「不亦樂乎」和「不亦君子乎」,也同樣代表三種不同的層次。「不亦……乎」,是疑問句,翻成白話是:「不也是……嗎?」用肯定句來說,它說的正是「說(悅)」、「樂」和「君子」。「說」古代可以借用為「悅」,它和「樂」意義雖近,但層次不同。「學而時習之」,是從初學時的辛苦到「溫故而知新」以後所得的喜悅,畢竟還免不了有許多解說、體會的過程,所以它帶來的喜悅,往往是「獨樂樂」的。而「有朋自遠方來」,是代表自己學習有成,可以教導別人,也可以與人商榷討論,它所帶來的快樂,超過了「獨樂樂」的階段,已經到達「眾樂樂」的境地了。「君子」在古代是指在上位的貴族和有品德的人。這是孔子教導學生追求的理想目標。一個人能夠文武合一、才德兼備,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不管為人知或不知,孔子以為都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君子人物。
最後要說說虛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古人讀書,所用紙筆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方便,所用書本也不像我們今天這樣便宜,因此為了省時省工,刻寫在簡冊竹帛上的古代書籍,通常是「文不加點」的,文字能省則省,密密麻麻,連在一起,當然沒有標點符號。古書裡的虛字,其實就是標點符號的替代品。有人以為虛字不重要,錯了!沒有這些虛字,有的文章就不成文章了。例如這一章的首句:「學而時習之」,如果把虛字的「而」、「之」拿掉,只剩下「學時習」三字,這還成其為文章嗎?還有人能了解「學時習」的意義嗎?同樣的,把「不亦……乎」拿掉,那剩下的幾句也同樣會令人不忍卒「讀」!事實上,「而」作句中連接詞,「之」作代名詞。「之」指的就是「學而時習」的「學」。就因為有「之」字,我們才認為「學」是名詞,而不只是當動詞的「學」而已。「不亦」作發語詞,「乎」作語末助詞,和「也」一樣,它們原來都有替代今日新式標點符號的作用,表示講話的神氣,也表示字句語氣已到了該停頓的地方。不了解的讀者,把原文多朗誦幾遍,追摹其語氣,自然就懂了。
【八】泰伯篇
本篇共二十一章,技術古代仁人君子守孝盡禮的德行,以及孔子師生討論如何治學處世之事。前篇論孔子之行,此篇則前後載聖賢之德。
有人以為篇中記載不少曾子的言行,推測使為此為曾子的弟子所記。
第 9 章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❶
【校注】
❶民可使由之二句——有人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人民贊成的,讓他們照著它做;不贊成的,讓他們了解它。之,指宗教、法律、道德之類的事情。
【直譯】
孔子說:「一般人民可以使他們照著道理做,卻不可能使他們明白道理。」
【新繹】
古時士以下的人民奴隸,本來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在上位者統治人民,通常是教他們照著規定做,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不必告訴他們。一直到後來,像《呂氏春秋.樂成篇》都還這麼說:「民不可與慮化始,而可以樂成功。」所以前人把此章斷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符合古代史實的。現今有人把此章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雖然切合現代人對民主的要求,但以今律古,未必可信。
【十】鄉黨篇
本篇原是一章,記錄孔子在魯國家鄉的生活起居及執行禮儀的情形。
相傳《論語》最早的本子,從〈學而篇〉至此,只有這十篇而已,前人稱為「上論語」。宋代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指此而言。從第十一篇〈先進篇〉以下十篇,稱為「下論語」。「上論語」記弟子當面稱孔子為「子」,對他人言及孔子,則稱「夫子」,而「下論語」記弟子當面則稱孔子為「夫子」,二者蓋有不同。比較言之,「上論語」文字簡約,著成時代較早;「下論語」則文字較長,或有俳句,著成的年代較晚,可能已入戰國時期。朱熹《論語集注》分為十七節,今分為十八節。為求全書體例統一,每節都改稱為章。
第 18 章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❶之,三嗅❷而作。
【校注】
❶共——同「拱」,拱手示敬。
❷嗅——當作「狊」(音「局」),形容鳥張開兩翅的樣子。
【直譯】
人的臉色一動,牠們就飛起來了,在空中翱翔著,然後集合在一起。孔子說:「山中橋上的雌野雞,識時務呀!識時務呀!」子路向牠們拱手行禮,牠們拍了幾次翅膀又飛起來了。
【新繹】
此記孔子師生山行見雌雉的故事,藉以說明人應識時務,見機而作。孔子的話,有暗喻自己不得時之嘆,而子路對雌雉的拱手示敬,則顯露出他一向的憨直。
有人以為這段文字是後人所加,或有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