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間之美
台灣古蹟是台灣營建環境之一部份,因此存在著空間課題。大多數台灣古蹟之空間屬於傳統空間規制,若與現代都市或城鎮相較,往往會顯出其特殊與吸引力。對於現代人來說,體驗古蹟傳統空間之美是一件難得的經驗。在現存的台灣古蹟中,不管是原住民聚落住屋、荷西時期的城堡、通商時期的洋行、清朝時期的合院住宅或廟宇、街屋,甚至是日治時期的西洋風格及日本風格的公共建築,都有其特殊的空間形式與特質。
荷西城堡如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雖然僅留存部分殘蹟,卻仍然依稀可看出稜堡形制。西人所興築的建築中,拱廊幾乎是洋行與洋樓共同的構造形式,更是一種回應氣候與生活行為之空間形式。教堂的聖堂都屬西方會堂(巴西利卡)空間,則可體驗西方神聖空間。在源自於漢文化的傳統建築中,從單殿到多護龍多可進之院落空間,甚至是城池城門的配置空間、建築坐落的方位、民宅正廳與臥室之關係、民間信仰廟宇正殿與其它空間之關係,反映的不只是空間機能,還有對於空間的人生觀與宇宙觀。孔廟等文教建築中,空間則是禮制的表徵,大成殿與其它空間之規制莫不遵守左學右廟之制。砲台等防禦工事則可讓人體會軍事建築之空間奧妙。
在日治時期的官署與公共近代建築方面,日本風格之古蹟中,榻榻米是空間設計上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所謂「座敷」的起居空間。在西洋風格的建築中,古典門廊、挑高的大廳、震撼的圓頂空間及豪華樓梯,甚至是道路設計與廣場公園都是台灣建築西化及現代化之空間象徵。雖然它們的尺度與規模都不若西方原型,但卻也建構了台灣古蹟空間不可分離的一部份。
(2)造型之美
古蹟造型是其給予參訪者最直接的印象,台灣多樣的古蹟中所包含的形體之豐富度也是台灣古蹟的特色之一。在原住民建築中,有充滿著南島風情的元素。在閩南系統的建築中,每棟建築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從較高等級的重簷歇山頂到常見的捲棚頂,從起翹的燕尾到平實的馬背,變化的屋頂與其上的裝飾系統多彩多姿,屋身的計劃與門窗的設計也是爭奇鬥艷,極富特色。不少廟宇中,三川殿、拜殿、主殿到後殿之造型層級分明,並於主殿達於高峰,天際線轉折起伏隨之變化,為台灣傳統建築中特色之一。當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原鄉族群、不同的匠師派別,也會使建築之造型產生差異,形成多樣的特質。
在日治時期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中,有屬於英國維多利亞磚造建築風格者,有屬於歐洲大陸古典系統者,也有偏屬中世紀風格者。不同風格的西方歷史式樣,存在著特定的構成原則與元素,它們最容易被建築師拿來當做表達各種西洋風情之處,屋頂、門廊、山牆、柱式、拱圈、開口部、飾帶及飾物是為其中最為顯著者。屋頂是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創造特殊天際線以強化歷史風格的主要利器,其中塔樓、圓頂及馬薩頂最具代表。這些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中,不同的柱式,更是使建築帶有西洋風情的最直接元素。除了由古典五種柱式衍生出來的各種柱式之外,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中也可以見到不同的中世紀籃式柱頭與帶有異風情調的埃及柱式。
在西洋風情濃厚的建築中,建築屋身中的拱圈及各式各樣的古典開口部、特殊的裝飾帶及裝飾物,也是重要的特徵。其中勳章飾是許多古典系建築共同的裝飾,中央為橢圓形的主體,周圍則搭配花草飾;開口部或山牆的垂帶飾與花草飾也極為普遍;各種托架與牛腿也經常被應用;倫巴底帶般的連續小盲拱則是仿羅馬風格的特色;四葉飾與拱筋則是哥德風格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異風風格中,老鷹、獅子及一些形貌特殊的動物或臉譜則是異風風格特殊的裝飾。
台灣的日治時期建築中的各種日本風格,有其各自的表現手法與特殊的建築語彙。屋頂以妻切屋頂(懸山)及入母屋屋頂(歇山)最為普遍。有時候,屋頂的山牆面,亦即所謂的「破風」也會出現於主要屋頂上。除了屋頂本身的形式之外,屋頂上的屋瓦及山牆裝飾懸魚則是屋頂上具日本特徵的元素。屋瓦基本上為土質黑瓦與銅瓦為多。屋脊收頭的瓦通常造型特殊,稱為「鬼瓦」的最多,少部分為鴟尾。此外,有些日治時期的建築雖然不是日本風格,但是在建築之中,仍然可以看到局部應用傳統日本圖騰的例子,例如日本福神、白鶴、菊花與富士山等。
(3)構造之美
除了空間與造型之外,古蹟另一項最基本的課題乃是技術層面的構造。每一種建築系統都有其不同的構造系統。原住民及早期移民使用的是最原始與容易取得的材料來興建房舍,竹材茅草泥土是主要的建材。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台灣已能製好品質的磚,磚材成為最主要之建材,較大而且豪華的宅邸,多是非常精美的閩南式磚石木構造混合建築、形成台灣建築多面向之建築表現。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之古蹟中,這種多樣的建材選擇也是台灣古蹟構造之美的一部份,老古石牆、斗砌磚牆、編竹夾灰泥牆與穿瓦衫牆都極富地域色彩。
日治時期,日人引進西方的構造系統,許多公共建築與住宅始用新式的機械磚為主要建材,發展出如辰野風格等以磚為表達的建築特色。另一方面,西洋歷史建築的構造系統也在經驗中累積成熟。拱圈、拱心石、圓頂、馬薩頂及老虎窗都不只是造型元素,它們也都極富構造美學。不少建築磚砌牆面都有非常傑出的構造之美,而部分建築之室內裝修也充滿西方特色。傳統日本風格建築是木構造為主,結構部份以柱子、虹樑、斗拱、蟆股及木鼻最具特色。?蟆股?是屋簷下兩道水平構材間的元素,其名乃是因為構件乍看下,有點像張腿青蛙的股部。木鼻是水平構件的收頭,有具象的圖像也有抽象的圖樣。裝修部分為結構材間的填充構件或者是裝飾細部。傳統的和室門是室內經常看到的元素,抬高建築的欄杆、木門扇與支摘窗則是建築重要的外貌特色。除了木構件外,應用於木構造元素的五金構件也是特色之一。在民居式樣中,水平層層相疊的雨淋板則是重要特色。
(4)工藝之美
在一棟古蹟中,除了基本的建築課題外,往往都存在著工藝表現的部分。它們讓建築中呈現出藝術特質。閩南建築中之石雕、木雕、磚雕、剪黏、交趾燒、泥塑、彩繪等都是傳統匠師表現之處。石雕之材料多為青斗石、泉州白石,部位則以石柱、龍柱、石獅、抱鼓石、柱礎與牆堵為主。木雕中以斗拱、吊筒、門簪、雀替、獅座及天花藻井的表現最為精緻。磚雕則以應用於牆飾為主,剪黏為屋頂之主要表現,而交趾燒及泥塑則為不少建築牆堵之表現方式。在彩繪方面,門神當然是最具特色之內容,另外在樑坊及壁面上也有不少佳作。在不少古蹟中,神像或聯匾雖然是建築本體之外的添加物,但卻也是建築整體工藝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些藝術成就在工匠技藝逐漸凋零之現代社會,更顯出其價值。
在日治時期之建築中,則加入了洗石子及彩磁等新式的表達方式。在日人所興建的西洋歷史式樣官署及公共建築中,洗石子之柱頭、勳章飾及山牆裝飾成為工匠藝術表現之處,而其內容也從動植物到幾何無奇不有。
(5)人文之美
由於建築是與特定的人相關,興建者與匠師對於文化之涵養則會呈現於古蹟之中。而且不少空間與造型元素都存在著特殊的意涵。例如合院空間可能有人倫關係之意涵或禮制之規範。門額匾聯文字之意義直接呈現出人文精神,住屋堂號是慎終追遠、追本溯源的具體呈現,中舉之匾則為光宗耀祖,多數對聯更是教忠教孝勉勵後代子孫。在寺廟中之匾聯則多為對神祇之禮讚或者是勸人為善之語,如武廟中的?大丈夫?匾、城隍廟中的?爾來了?、明倫堂中書寫的大學章句與兩側牆壁則書忠孝節義四大字,都別有教化意義。當然在許多建築中的造型元素,如孔廟之通天筒、一般常見的八角窗、六角地磚、蝙蝠飾、花瓶飾等建築語彙的應用,均有特別之文化意涵。
台灣古蹟並不是單純的人造物,其背後總是存在著許多相關的人物,因此古蹟往往成為認識歷史人物之重要媒介。這些歷史人物有些是興建此文化遺產的人,有些是曾經在古蹟中發生過風風雨雨的人。這些與古蹟相關的人,如果加以串聯,將會構成台灣歷史的一個主要脈絡。例如從台南市孔廟,便可衍生出創建孔子廟之陳永華的生平;安平古堡、赤崁樓與鄭成功及荷蘭人有關。另一方面,若是古蹟中有活動祭典,古蹟之美更會從硬體提昇到軟體。台灣不少古蹟均仍然持續維持其自古以來的機能,其中不少伴隨著固有的禮俗與儀典。透過古蹟,我們可清楚的了解這些傳統文化,例如祭孔釋奠禮或某些廟宇的成人禮,都是非常值得一觀。當然,存在於古蹟中的神話傳說亦可豐潤文化色彩,加添文化趣味性。
結論:從台灣古蹟之美認識台灣文化
自民國七十一年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至今,再台灣二十五個縣市之中已有數百棟建築物被指定為法定古蹟。許多古蹟也成為所在地城市之地標與觀光景點,每天參訪的人很多。有的是到此散步乘涼的社區居民,有的是慕名前來的遠地觀光客,有的是穿梭體驗傳統建築的人,更有為數眾多的師生到此從事鄉土教學。然而,在每日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的靜下心來,放慢腳步,欣賞體會每一處古蹟之美。
事實上,台灣古蹟可以說是台灣最豐沛的文化教育資源。對於不同年齡層與不同職業階級的人來說,都能發揮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對於國民小學高年級以上學生與成人而言,古蹟可以被視為是一個資料庫,是一處知識傳承的地方。對於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學生與幼童而言,古蹟可以被視為是一個遊戲場,是一處寓教於樂的地方。對於居住於台灣之人民來說,古蹟可以成為鄉土教材;當然對於外國朋友來說,古蹟又可成為認識台灣最好的素材。換句話說,台灣的古蹟絕對不只是一座?建築?,其中存在著許多文化知識性的問題,細品台灣古蹟,在享受美學饗宴之際,更可認清台灣歷史發展、歷史人物、宗教信仰、禮俗儀典、傳說神話及歷史文物,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