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觸、作意、受、想、思的「遍行法門」來改變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存有許多不同的挑戰,我們無法只以單一想法或一成不變的工具來應對進退,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心理上的弱點,那就是會阻抗,不情願作調整,不願意學習新方法。因此本書要告訴您,其實換個想法一點都不難,您只要能把握以下五個普遍影響觀念因素的任何一個,您的思慮自然會通達開闊:觸(接觸環境的瞬間第一念和環境的本身)、作意(注意和行動反應)、受(人的感受和情緒)、想(當時的想法和思考狀況)、思(指心境和意志所結合的心思)。因此人只要能改變這五種意識活動中的其中任何一個,不斷注入創意思考以及逆向思維的源頭活水,日子就能過得充實快樂,這也就是佛教唯識學所謂的「遍行」法門。
從欲、勝解、念、定、慧的「別境法門」來找出人生的著力點
人為了要活得有意義,不僅是把肚皮餵飽,還必須去實現其個別的人生價值,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和獨特的,必須獨自去回答各自的遭遇和挑戰,所以不能彼此抄襲,也無從摹倣。這個觀念如果用唯識論的說法,就是別境,而非遍行。以下五種觀念能幫助我們在別境中找出最佳的著力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擁抱希望的勇氣)、勝解(保持正確的信念)、念(學習新觀念與活知識)、定(穩得住就做得好)、慧(做創意的思考)。每一個人藉著這五項觀念找到人生的著力點,把握住個人特質,找出自我實現的方法,去成就人生的最終價值,而得到生命的實現,這就是佛教唯識學中所謂的「別境」法門。
從信、殘、愧、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法門」來學習勝任自己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勝任自己的時代,唯有增進自我功能,發展自尊、面對真實和學習自律著手,才能勝任這個多元發展和變遷快速的資訊社會。面對眼前的新世紀,人不再以勝任工作或勝任某個角色為已足,而是必須讓自己擁有一套健全的自我控制系統。所謂勝任自己,首先從「信、慚、愧」三個法門來著手發展自尊,然後實踐「無貪、無瞋、無癡」三個法要來面對真實,最後遵行「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五個基本紀律來學習自律。生活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從而提升自我功能和增進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讓我們能明白事理、看清真實。如此心智不斷成長,並領悟到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唯識學所謂的「善心」法門。
從施、戒、忍、精、禪、慧的「實踐法門」來修煉精神體操
任何學理或宗教,如果沒有點出具體可行的辦法,那麼就會流於空談,無法真正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因此本書從許多實務經驗中,對於想提升精神生活的人,提供了六種最實用、最可行的建議:布施(從付出做起,以豐富自我價值帶來身心健康)、持戒(在多元的價值觀中自我控制,把握正確人生方向)、忍辱(培養耐力,實現寬容忍耐的胸襟)、精進(力圖振作,發展堅毅力和後勁)、禪定(透過定力的培養,建立周延的思考與冷靜的判斷)、智慧(彈性思維,適當而不僵化的回應能力)。這六個修煉的要素,它們能開拓現代人寬闊的胸襟和充沛的精神能量,只要努力學習,就能孕育出積極振作的人生,從而備嚐幸福愉悅的生活,這就是「實踐」法門的最終目的。
超越貪、瞋、癡、慢、疑、見的「煩惱法門」來過好每一天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擁有足夠的情緒智慧,讓我們懂得調理自己的態度和情感,幫助我們發展潛能,給予自己安適和自在。唯識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人的困擾和煩惱,不會無故興起,人的煩惱源自「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疑慮、邪見」等方面,人會陷入生活和工作上困擾或錯誤,一定是在這六個方面有了執著,才會衍生情緒問題。本書旨在討論煩惱和痛苦的解脫,從中培養好的情緒生活,尋找身心健康與幸福之道。煩惱和病苦是生命的本質,人必須洗滌心中的種種衝突、矛盾和敵意,才能從紛繁的病苦中解脫出來。因此有了情緒智慧,我們才會生活得幸福,更是幸福感之所繫,這就是「煩惱」法門所給與我們的一道人生必修課題。
綜合以上五個法門的精華理論,達到「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人生最高境界
本書將之前五本書的理論架構予以整合,側重在心理輔導、教育諮商的實務分享,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面上,對於「兒童或青少年的生活調適、成年人的生命實現、老年的輔導與臨終關懷」等人生相關的課題,都有相當精闢的涉入。如此一來,當生命漸漸圓融時,我們會有所領悟:啊!我對自己的人生,大抵感到滿意,因為我知道怎麼生活、怎麼操舟度過這條生命之河,因為我們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的意義,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這就是唯識學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境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