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 Adobe Flash 播放程式
◆Hot News 新聞速報∼台灣電影史上第一回!《賽德克.巴萊》全都錄 電影書熱賣

《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
定價350元 優惠價276元

魏德聖  《賽德克•巴萊》導演
馬志翔  編劇•導演•演員
孫大川  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朝卿  南投縣長
伊萬•納威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講師
熱血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邱若龍者窮畢生之力研究賽德克族,以史家精神進行田野調查,忠實勾勒出霧社事件始末。作者同時擔任《賽德克•巴萊》電影美術顧問,書中首度公開多幅專為電影繪製的彩色場景與人物造型設定圖,彌足珍貴,是認識台灣歷史不可不讀的重要著作。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1930年,霧社地區的賽德克族人聯合起來,為「尊嚴」而戰。1930年的十月,日治時期的霧社地區,莫那•魯道開始聯合賽德克族各部落一同抗日,最後聯合了六個部落,四百多位壯丁,在十月二十七日的聯合運動會上發動最大規模的起事。參與起義的族人開始兵分多路消滅各地日警駐在所,以及霧社地區的日本人,是有計畫性的大規模抗日行動。 對於這次事件,世人通常只知是「野蠻人的暴動和日本政府的殘酷鎮壓」,鮮少有人從賽德克族根深蒂固的信仰,或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去思考事件的發生原因。或許,本書正是幫你了解這段歷史最好的開始。

【作者簡介】
邱若龍
 1965年生,復興美工科畢業,以研究歷史的精神,費時多年才繪製出台灣第一本原住民歷史漫畫。繪成之後仍研究不輟,因此作品經過再三修改與調整。儘管是以漫畫方式呈現1930年的霧社事件,但其中所有對話、服飾與景物,在下筆前皆經過仔細的考究。因長年進出原住民部落,對霧社事件始末與賽德克族生活形態的認識日益加深,並且也對台灣其他原住民的文化多有涉獵。
 除了漫畫之外,邱若龍於1998年拍攝《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他也曾將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改編為動畫片,並擔任《風中緋櫻》電視劇美術指導,以及《賽德克•巴萊》電影美術顧問。

熱血推薦】
曾經的英勇史詩

《賽德克•巴萊》導演  魏德聖

歷史,總有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為什麼?」
人物,總是黑白靜止得讓歷史活不起來。

 我喜歡沉浸在歷史故事的氛圍裡,多半是因為十幾年前接觸到邱若龍的這本漫畫,頭腦裡的許多黑白圖像全活起來了。他不僅清楚交代了整個霧社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啟發了我們對歷史圖像的想像氛圍。
 和小龍初識在他十幾年前的霧社事件紀錄片拍攝上。印象最深的一次:當要受訪的老人和孫子剛從教會回家,老人要我們先等他煮個泡麵給孫子吃,孫子一直纏著我們問:「為什麼你們要拍我阿公?」
 「因為你阿公是英雄呀!」小龍這麼回答,那小孫子走去老人身邊傳達小龍的話,老人似乎有點重聽地又問了一次。小孩以夾雜漢語的族語又回答了一次。
 老人笑開了懷。
 老人笑開了懷……有多久了,我們忘記自己曾經的歷史和驕傲。這本漫畫,扮演著一個提話的角色。「別忘了曾經的英勇!」

 終於等到2011年了。今年確實是一個不一樣的年,不全然它叫做民國一百年,而是因為今年不僅有小龍的漫畫全新出版,還有我們曾一起經歷風霜的《賽德克•巴萊》電影製作,將聯合台灣原住民族的精神,一起告知全世界這一個……曾經的英勇史詩。

 

獵鷹般的眼神

編劇•導演•演員•賽德克族人  馬志翔(Umin Boya)

 會認識邱大哥,是在幾年前以「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公視連續劇的合作上。記得那時候身為賽德克族「後裔」的我,卻在使用著漢名「馬志翔」。

    大大的黑框眼鏡、長長的山羊鬍子是我對邱大哥的第一印象。當他談起霧社事件時,那充滿自信般的「獵鷹」眼神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一開始我只是出於好奇,一個操著台灣國語的「平地」漢人,怎麼可能對「山上」原住民的歷史會有這麼深刻的了解。但當我細讀每篇漫畫的章節時,心中卻是感慨、羞愧不已。一方面我痛心先祖們在那個時代不可阻擋的遭遇,而族人面對死亡的態度也讓受現代教育的我感到震撼;另一方面,邱大哥帶領我回到1930年的霧社,在他畫筆下的生動人物、從賽德克族角度所觀看的歷史事件,尤其是賽德克族人對於生命的態度與Gaya(祖訓與規範),像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眼前。書中先祖們在公學校揮下那第一刀,猶如穿越時空般,在八十年後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讓「後裔」的我深深慚愧自己的後覺與對自我文化的無知。

    多年後,因為拍攝電影《賽德克.巴萊》,再一次見到了邱大哥。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回歸自我(至少我是這麼期盼著),在重新認識自己之後,身分證上的姓名欄已經驕傲地換上祖先給的賽德克族名「Umin Boya」。而許久不見的邱大哥,多了份族人般的親切感。他臉上的鬍子變長了,原本的黑框眼鏡也因為框架斷過而多了膠帶纏繞,但唯一不變的是眼鏡後「獵鷹」般的眼神,在他談起霧社事件時仍然光亮不減。

    電影拍攝完成之後,聽到自己有幸能幫漫畫寫序時,像聽到槍聲就興奮的獵狗一樣,心裡萬分期待。但了解寫序其實是件學問,不免擔心自己不像獵狗,而像逃跑的山豬,無法為此事盡些心力。截稿的前一晚,趁著那槍聲還沒響,又把漫畫從頭再拜讀了一遍。當看到族人們成功地踏上了Hakau–utux(彩虹橋),終於到達彼岸與祖靈相聚時,不覺地,我不只是隻興奮的獵狗,我似乎也「獵鷹」了起來……

 

成為歷史風景的一部分

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去年(2010年)是霧社事件八十週年紀念,有一些官方的儀式、也有一場國際研討會;魏德聖籌拍的《賽德克•巴萊》雖吸引了文化圈的關注,但也招致若干來自族人的爭議。事隔八十年,不同世代的人對這場歷史悲劇,顯然各有不同的解讀,故事還沒有說完……

    日本方面,事件發生後,官方當然有它的標準說詞,但看當時的總督石塚英藏為此事件引咎辭職,便可推知對帝國來說,這大概不算什麼太光彩的事。儘管如此,日本文化界對於這個事件卻始終抱持一定的興趣,不但有史實、史料的論辯,也有散文、小說的創作。日本學者河原功就清點出四十九種與霧社事件相關的作品,包括佐藤春夫〈霧社〉、山部歌津子《蕃人來沙》、大鹿卓〈野蠻人〉、中村地平〈霧之蕃社〉、西川滿〈蕃歌〉、坂口衤零子〈蕃地〉、守山雅美〈馬赫坡的洞窟〉等等。多年前已故旅日知名學者戴國煇,向我展示了他長期以來蒐集的有關霧社事件史料,並感慨地說,以他的時間和身分,恐怕無法消化、處理這些資料,他期盼後來者,尤其原住民能接續研究和詮釋的工作。

    戰後,國府遷台,霧社事件很快被定位成「抗日事件」,並在國府有效的文宣編排下,變成新國族論述的事證,原住民的主體性悄悄地被置換了。情況的轉變應該是九○年代以後的事了。這當中除了原住民運動之興起外,鄧相揚的報導文學、舞鶴的《餘生》,甚至一部又一部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影像呈現,逐步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的從內部去理解霧社事件所隱藏的歷史能量。不過,在這漫長的八十年中,以「漫畫」的書寫形式深刻地描繪霧社事件,以Gaya、莫那•魯道的觀點訴說這個歷史故事的箇中翹楚,則非邱若龍莫屬。相較於學者的研究專論、文學敘述,若龍的漫畫更具普及性,讓一般民眾以及年輕世代,甚至小朋友們有機會透過他生動的畫筆認識霧社的悲劇,了解原住民歷史。

    更可貴的是,若龍的漫畫書寫,憑藉的除了他繪畫的才氣之外,史實的考據、服飾的講究、建築形式的掌握、風土民情的考察,甚至族群系譜的關連等大大小小的細節,用的全是真功夫。當初,我認識邱若龍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個「霧社迷」了,為了霧社事件的漫畫,他進駐泰雅各部落,栽進賽德克族文化中,與族人為友,一起生活、工作,認真記錄、訪問,他的生命與「霧社」緊密相連。

    二十年來,除了出版歷史漫畫書外,他還拍攝紀錄片,探究賽德克族人的精神信仰,並協助擔任電視劇《風中緋櫻》的美術指導;最近更擔綱魏德聖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美術顧問。舉凡與霧社事件相關的周邊事務,電視電影部落場景、族人服裝和道具等製作,所仰賴的藍圖,就是邱若龍用生命繪出的一幅又一幅「霧社」彩圖。這些生命彩圖不僅成就了霧社故事許多不同的敘述方式,也讓若龍與春陽部落的賽德克女子伊萬結為連理,走入自己繪製的風景中,心甘情願、順理成章地成為「霧社」永遠的一份子。

    伴隨魏德聖導演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今年若龍的漫畫以《漫畫•巴萊》之名全新出版,電影、漫畫相輔相成,應該可以為建國一百年提供一個更具原住民視角的歷史反省。

 

如臨其境的閱讀感動

南投縣長  李朝卿

 台灣的創造力與生命力,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激盪,而其中原住民族充滿魅力的獨特風格,更是我們重要的資產。

 南投縣境內包括賽德克族在內的原住居民,是我長期關注的課題,在積極推廣社區營造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特別能體會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與活躍的創造力,而每一個民族獨有的智慧與信念,都是值得我們再三探究的。

 2008年4月,賽德克族正式成為我國第十四個原住民族,即使在現在,我都可以這樣說:「我們對賽德克族的了解才正要開始呢!」對此我要感謝邱若龍先生與魏德聖導演,正因為他們投注了相當的時間與心力,才能讓大家有機會完整而深入認識賽德克族人的生活、文化、民俗、宗教、信仰、價值觀,進而從了解學會包容與尊重。

  《漫畫•巴萊》作者邱若龍先生投入了二十年以上的時間與心力,以歷史學家的專業精神與嚴謹態度,完成了這部堪稱是台灣第一部歷史調查「漫畫」,而書中賽德克民族的真實面貌與霧社事件的歷史重現,讀來真有如臨現場之感。漫畫是一般讀者最容易進入的閱讀形式,從孩子到成人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閱讀障礙;它也是台灣歷史與原住民課程非常好的輔助教材。我以為,這也是邱若龍先生要用漫畫表現的深刻用心。

 魏德聖導演傾全力拍攝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是2011年台灣的大事,極可能成為全民運動,若是能以閱讀《漫畫•巴萊》做為觀賞電影前的前導學習,是最適合不過了。先輕鬆擁有了整個事件的基礎認識,在觀賞魏導電影時,一定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用生命描繪賽德克族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講師  伊萬•納威

 80年代,邱若龍自高職美工科畢業,告別多數追求升學的同學們,穿著夾腳拖「實踐自我」去了。

 自1985年開始「新生命」的旅程,他毫無牽絆地一頭鑽進賽德克族的文化與歷史,歷經五年完成了霧社事件漫畫。初出版的時間正與原住民族運動當下追求「民族尊嚴」的氛圍自然交融在一起,其所描繪霧社事件主角莫那•魯道的原住民形象標誌及其作為,也提供了一些助力。

 霧社事件的漫畫完成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光陰,作者並未因時空的轉變而對霧社事件感到索然無味,反而更擴展事件本身及其相關的事物。除了原住民族研究,長期涉獵台灣歷史、軍事、民俗等領域;與歷史事件相關的任何一個器物的蒐藏研究,都成為他每日接觸的事物。

 莫那•魯道可以說已深植其生命,成為他生活哲學與生命價值的一部分。與他相處的這些年來,生活充滿對霧社事件人、事、物的深刻領悟,並具有「以昔照今」的本事,能充分體悟現代原住民族面臨的困境。近年來,他更悠遊於不同形式的參與及創作,像是動畫、影視等美術顧問工作。他不僅僅是漫畫家或藝術家,也是台灣少數擁有藝術創作天分與描繪歷史能力的史學家。

 歷史在不同時空,產生不同的啟發。「歷久彌新」是我對本著作的詮釋,今為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前夕,本書全新出版,名為《漫畫•巴萊》,期待讀者用輕鬆、平易近人的方式,閱讀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過程。做為家人與族人,我們都深感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