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椅搖出民俗風 ──《波拉蔻故事繪本》 「寫那些你真正體驗過的事!」派翠西亞•波拉蔻這麼建議,她相信創作故事時最重要的是有誠實的情感。她的作品極富自傳色彩,多半取材自家庭背景、童年生活和成長經驗。想要深入了解她的作品,就得認識她這個人。 她一九四四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三歲父母離異,她隨媽媽和外祖父母住在農場。外祖父來自蘇聯的喬治亞,外祖母來自烏克蘭,是猶太人。她也常回到父親的家,和來自愛爾蘭的祖父母同住。她長大後,又結識包括非裔美人在內的各種族各宗教的朋友。因此,她的作品經常交織多重文化和不同種族的角色,強調彼此了解和關懷的重要。 她的父母親兩邊的家族傳統都有很重要的口傳文化,向小孩述說家鄉和歷史,而且都能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上看到奇妙之處,為波拉蔻做了很好的示範。她從小聽故事長大,繼承了說故事的喜好和能力,也因此擅長在作品中刻劃老人和小孩之間的愛和傳承關係。 她曾特別強調「我們家的小孩只聽故事,不用看的」,這或許和她幼時患有閱讀困難症有關,直到十四歲時遇到一位好老師以後她才學會讀。那時的她從未想到日後成為作家,還得到藝術史的博士學位。不過她從小一直畫畫,受到許多稱讚。在那些痛苦的學習日子中,她養成了坐搖椅的習慣,那是使她感到「完整的自己」的撫慰方式。這個習慣持續到現在,是她構思故事和累積能量的重要過程。她現在住的房子有二十六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搖椅。然而,就她的創作風格而言,只「聽」不「看」的故事經驗,倒可視為有趣的思考線索,檢視她作品中圖畫和文字如何分工合作。 絢麗醒目的圖畫通常佔書中很大的篇幅,但文字的量就圖畫書而言也不算少(因此她的書多採較大的開本)。文字以敘事為主,強勢主導故事的內涵和進行,結構緊密完整,的確可以只用「聽」的。圖畫的故事性相對減少,是以適當的文化色彩和地方感,為故事提供表演的舞台。畫面像是絕佳的視覺饗宴。她用色鉛筆、粉彩和壓克力顏料,在白色的背景前製造明亮熱情的場景,鉛筆勾繪生動的臉部表情和手部線條,配上富民俗色彩的圖案設計出的服飾裝扮,使故事角色個個鮮活逼真。 看多了她的作品,有時好像看同一組演員在同一個劇場,上上下下演不同的戲碼。仔細端詳最近譯成中文的六本書,卻可見巧妙不同。 《傳家寶被》是自傳,以百衲被象徵世代傳承的溫情和意義。圖像技巧上則有較具創意的變化,使視覺的焦點和故事的訴求合而為一。《雷公糕》和《蜜蜂樹》也有家族成員的影子,都蘊涵大人對小孩的教導,《平克和薛伊》是父系家族的真實故事,記錄南北戰爭時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之間短暫而難忘的友誼。就跨文化議題而言,出版社捨較接近小孩的Chicken Sunday和Mrs,Katz & Tush應是對「題材」的考量勝過「說故事的技巧」。為幫助小讀者理解,書末附有周樑楷教授的精要解說。《三重溪水壩事件》像寓言,以充滿想像力的幽默警示書和閱讀的價值。《雅博曼陀的夢》最富童趣和巧思,充分發揮圖文合作的力量。文字部分也不是平鋪直敘的交代,有較活潑的戲劇效果。流暢的譯筆也是功臣,這本書和《雷公糕》,算是較成功跨越了翻譯常出現的「語言陷阱」。 《雷公糕》好看又好聽,有小孩講故事的語氣。外祖母和小女孩的對話,發出恰如其分的聲音。譯文照顧到意義的準確,也傳達屬於這個故事獨特的味道和感情。相對而言,其他幾本有時缺乏口述該有的語調,有時出現英文式的中文句型和生硬的譯名,造成閱讀中時常被絆倒的感覺。英譯中過於冗長的句子會影響故事的旋律。如《蜜蜂樹》裡某些句子若稍加潤飾,會較符合劇情裡瘋狂追逐的節奏。 出版社同時編輯了一本《編織童年夢》做為導讀,收錄波拉蔻的中文版序、訪問記,和許多人談對波拉蔻的感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黃孟嬌在第一個單元「認識波拉蔻」中仔細的分析和詮釋,對讀者應有相當幫助。 波拉蔻四十一歲才開始創作童書,很快交出質量均佳的成績單,也因此有更多接觸小孩的機會,是激勵她持續創作的理由。她說,她在小孩的眼中看到世界的希望,「使我有勇氣在這個看似瘋狂的世界中,繼續活下去」。 ──轉載自2000.03.27聯合報讀書人周報 [ 上期回顧 ] |
©1998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YLib is trademarks of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