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寧罕 一個真正懂孩子的作家 文/劉鳳芯(台東師院兒文所助理教授) 英美地區印刷技術的發展至一九六○年代左右,藝術創作者已經可以使用各種媒彩、以相當合算的價格印製作品成書,因此吸引了更屬優秀的創作者投入兒童圖畫書的製作,為此一兒童文學文類締造另一個黃金時代。在當時投身創作的英國藝術家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雷蒙.布雷格、昆丁.布雷克、以及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而其中約翰.伯寧罕為低幼兒童創作的圖畫書在產量和質量上更是至今仍為人讚不絕口。 伯寧罕首次和國內的大小讀者見面的時間,其實應向前推至民國五十七年張劍鳴先生翻譯的《萬能車嚏嚏砰砰》(Chitty Chitty Bang Bang),伯寧罕負責該書的插圖。不過他正式合法通關和台灣讀者見面則算是七年前信誼譯介的《遲到大王》。此後伯寧罕的著名作品幾經信誼(《我喜歡》),台英公司(《外公》、《和甘伯伯去游河》)遠流(《我的秘密朋友阿德》、《莎莉,離水遠一點》、《喂!下車》、《雲上的小孩》)等一再引入,我們總算可以較清楚地追蹤他橫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的軌跡與轉變。 或許我們可以從「兒童」與「圖畫書」兩方面來看看他成就之因。 對閱讀圖畫書的兒童讀者而言,伯寧罕在建構童年以及捕捉兒童及大人的互動方面,描繪敘述相當敏銳與細膩。讀者仔細閱讀內容,可以發現伯寧罕許多故事中的孩子,雖然在生活層面仍須依附父母,但他們自己心中仍保有一塊屬於孩子自己、想像豐富、色彩豔麗的空間。《莎莉,離水遠一點》一書,應該算是讀者第一次發現插畫家伯寧罕竟是如此厲害精確尖銳幽默地捕捉孩子不為大人所知的想像世界!繼該書之後,《喂!下車》、《遲到大王》、《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等,又陸續發掘孩子心底深處的聲音,每本書出擊都令大讀者頭垂得更低,再次崇拜折服他對兒童心理瞭若指掌的功力;而小讀者則是終於遇到一個同國的好大人,聽伯寧罕講故事時,手都快掩不住嘴笑得更開心。 而就「圖畫書」的圖畫本身來說,伯寧罕具有純熟的繪圖技巧與設計概念。他的圖畫具有說故事的能力,可以和文字一搭一唱,使故事呈現得更生動豐富。此外,他在技巧成熟之上仍願意蹲下來與孩子齊高,在造型與景物描繪上刻意保留孩子的視光與看法。不過他累積至今的繪畫技巧,也是透過一本本的作品磨練與試驗,才讓他的圖畫越來越會說故事的。回頭看他一路的創作作品中,《和甘伯伯去游河》書中的圖畫頗值得拿出來討論他創作理念的修正與轉變。伯寧罕在此之前的作品,其實還是比較依賴直接的長篇敘述來講故事,而每個畫面呈現出來的意義也比較單一直接;說故事的人明白告訴讀者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主控性較強。不過在《甘》書中,他在圖畫的處理上開始出現更深思的設計,目的是預留空間給看/聽故事的人。伯寧罕透過運用不同的媒彩,掌握其特色,並加上明暗及線條的運用,在畫面上製造許多對比或驚喜等視覺效果,不但能引起小讀者注意畫面所要敘述的故事,也邀請小讀者進入本文和作者一起猜測、判斷、詮釋、和連結故事的發展。而在情節的設計上,伯寧罕也運用多於一線的敘事以及較開放的結局讓小讀者有更多參與到書中一起講故事的機會。 到底閱讀伯寧罕的圖書故事書,可以帶給台灣的小讀者以及對兒童圖畫書有興趣的人什麼樣的經驗?我想就套用伯寧罕自己說的話來勉勵我們自己好了-思考與冥想。伯寧罕說他平日要花許多時間思考-其實「冥想」二字更恰當。他可以接連幾天不斷冥想,而在沈思的時候,想法真的會跑出來,然後他就會開始思考這個想法,探索這個想法,最後可能是丟掉這個想法或是保留它。我想創作真的要沈得住氣,仔細觀察和思考,好的東西自然可以醞釀產生。﹙轉載自88.2.25中國時報開卷週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