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請問《大英百科全書》的歷史?它曾是盜版書?為什麼現在是美國公司?↓
Q•《大英百科全書》有多少作者?↓
Q•《大英簡明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有什麼不同?↓
Q•《大英線上網站》與免費搜尋引擎有何不同?↓
Q•什麼是百科全書的ABC?
↓
Q•百科全書有分類嗎?↓
Q•中國也有百科全書嗎?↓
Q•西方百科全書沿革?
↓
Q:請問《大英百科全書》的歷史?它曾是盜版書?為什麼現在是美國公司?
A:
西元1751年到1780年,「現代百科全書之父」的法國大學者狄德羅 (Denis Diderot 1713-1784),網羅了當時啟蒙時代的184位學者專家以三十年時間編印完成的「科學藝術及專業知識百科全書」,其中絕大多數為當時所有學術活動中各種新潮學派的代表性人物,如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等。而這一部書就簡稱為「百科全書」。由於法國百科全書的出版,激發了歐洲各國紛紛跟進,其中最為成功、最為著名的就是青出於藍的「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大英的第一版在1768年的愛丁堡誕生,由三位蘇格蘭的印刷師、雕刻師以及編輯家組成的,全書到1771年即已全部出齊,共有三冊,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1790年,大英百科全書第一次進入美國是以盜版的形式在費城印刷,當時擁有這套書的名人包括了: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以及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等人。隨著每個時代的專家學者的加入,一版一版的改寫、修訂與擴充,其地位與價值也逐漸提高。1910-1911年由劍橋大學監修的第11版,由於選材豐富,資料詳實,內容精當,文筆優美,已被論者推許為百科全書中最好的一部。
在1901年被美國出版商買下大英百科全書的版權,之後的出版與編輯工作逐步轉移到美國;現在我們熟知的「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已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公司。1929年,隨著第14版的問世,大英的版權由美國芝加哥一家公司購得,營運重心也移到了美國,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邀集近14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位學者專家參與撰述,大量收入歐洲以外地區的資料,使其全部二十四冊的第十四版,終於由「國家地域性的百科全書」躍昇為「世界性的百科全書」,確立了它在百科全書界中最為崇高,最具權威的地位。
top
Q:《大英百科全書》有多少作者?
A:
目前《大英百科全書》除了既有的編輯群外,在全球130多個國家都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負責撰稿,總計超過4000名。
top
Q:《大英簡明百科》與《大英百科全書》有什麼不同?
A:
•《大英簡明百科》內容約為<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38%,<大英百科全書>是最完整的大英百科內容
,《大英簡明百科》則是以「快速學習」、「快速查詢」為導向的精華內容。
•《大英簡明百科》為中英對照,<大英百科全書>則只有中文。
•《大英簡明百科》由台灣的學者專家加入了約8萬字中國及台灣的內容,<大英百科全書>則沒有此
部份內容。
•《大英簡明百科》多增加了「歷史年表檢索模式」以及「世界地圖空間檢索式」,學習效果更好。
•兩者內容數據對照表
《大英簡明百科》 |
《大英百科全書》 |
「快速學習」、「快速查詢」
為導向的精華內容 |
最完整的大英百科內容 |
30,000個詞條 |
82,000個詞條 |
750萬中英對照文字 |
4500萬中文字 |
566幅照片 |
9,811幅照片 |
153幅線條圖 |
322幅手繪線條圖 |
193 幅地圖 |
337 幅地圖 |
193 幅各國國旗圖 |
193 幅各國國旗圖 |
31幅表格 |
714幅表格 |
200張台灣及中國照片 |
- |
由台灣的學者專家加入了約8萬字中國及台灣的內容 |
- |
增加「歷史年表檢索模式」以及「世界地圖空間檢索式」 |
- |
- |
41 段影片 |
- |
9 段地圖動畫 |
- |
154 段聲音檔(國歌/樂器聲/選曲) |
- |
圖片總計約10,000幅 |
top
Q:《大英線上網站》與免費搜尋引擎有何不同?
A:
大英線上網站 |
各大搜尋引擎 |
簡明精確的詞條 |
出現一長串沒有系統整理過的網址與資料 |
只要正確檢索一分鐘內
即可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料 |
使用者要耗費更長時間一一過濾
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
有其國際上與學術地位的
正確性與權威性 |
所獲得資料無法確知是否有
足夠的正確性或權威性 |
對於新經濟的know-how、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商業市場的動態記錄等即時資訊資料不足 |
對於新經濟的know-how、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商業市場的動態記錄等即時資訊較易掌握 |
top
Q:什麼是百科全書的ABC?
A:
就目前國內所見的英文綜合性百科全書來說,為數也不下十來種,其中屬於學術級的—有人稱之為成人級的,是通稱A、B、C的三大套,A是指大美,B指大英,而C則為柯里爾(Collier)百科全書。就中當然以大英地位最為崇高,資料最為豐富,但也最為艱深。
top
Q:百科全書有分類嗎?
A:
百科全書在性質上可分為兩類﹕綜合性百科全書和專業性百科全書﹐前者把各學科、各門類的知識綜合地編在一套書裡﹐後者只把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的知識彙編而成﹐《中國大百科全書》、《蘇聯大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法國《大拉魯斯百科全書》、德國《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等都是綜合性百科全書。專業性的百科全書則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美國《科學技術百科全書》、《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等等。
從編法看﹐有按大類分卷的百科全書﹐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一個學科一卷或數卷﹐幾個小學科合為一卷。但世界各國一般綜合性百科全書都是把所有條目按標題字母順序排列﹐不是按學科分卷編寫的。另外﹐還有地區百科全書﹐宗教或民族百科全書及其他專題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採用以中、小條目為主的編纂方法。大條目不過長﹐約在兩三萬字之間﹔中、小條目則是數百字到數千字。
top
Q:中國也有百科全書嗎?
A:
中國人在較早的時侯就用分門別類的方式編出傳播知識的工具書。相傳在西周時就已出現﹐後來在漢代又經多人增補的《爾雅》(公元前
2世紀)﹐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工具書。這部書包含19個門類﹐解釋字和詞的含義﹐解釋天地、山川、草木、禽獸、牲畜、魚蟲、宮殿和親屬等名稱﹐說明其內容﹐具有百科全書雛型。中國有編撰類書的傳統﹐類書也是百科全書型的著作﹐遠在漢末三國魏文帝時就編出第一部完整的類書《皇覽》(220∼226)﹐廣集經傳﹐隨類相從﹐字數達800萬。這種類書以後各代都有編撰﹐總計大小有三四百種﹐其中最大型的有明代永樂皇帝命解縉、姚廣孝等編的《永樂大典》(成於1408年)﹐共22937卷﹐約3.7億字﹐裝成11095冊﹐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但是以類書而論﹐清代蔣廷錫的《古今圖書集成》(1726﹐共1萬卷)﹐編得比《永樂大典》更切合實用﹐可惜引文不完全準確。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素有編輯類書傳統的中國學者們認識到過去的類書只是摭拾已有書籍中的知識資料﹐分門別類地輯成不夠完備的工具書﹐而且大多數是詩文章句、典故辭藻的摘錄﹐很少科學知識﹐更沒有外國的資料和最新科技成就的介紹﹐認為應編出新型的百科全書。清代末年有人編譯日本中學教材﹐用《普通百科全書》之名出版﹐實際上是一種叢書。民國初年出過《日用百科全書》、《少年百科全書》﹐雖有百科全書之名﹐實際上也只是簡單的常識性的文集。1936年出版的《辭海》是既解釋語詞又提供各門學科知識的百科全書類型的辭書。1978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開始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才是中國編輯出版的第一部現代型百科全書。自1980年起﹐這部書開始按學科分類分卷出版。
top
Q:西方百科全書沿革?
A:
百科全書的英文Encyclopedia源自希臘文,原意為「全面的教育」或「完整的知識系統」即網羅人類全部知識以做為教育學習之用的意思。西元前三百年,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為了講學與參考,曾將當時各種專門知識收集紀錄,編成一系列的著作,這可說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亞里斯多德也因此被奉為今日百科全書的始祖。百科全書係對包羅萬象的各門知識,由專家撰寫摘要敘述的一部著作。為查閱方便,百科全書通常將不同主題的文章依字典或字母順序來編排。「百科全書」一詞的原意為「一般教育」,源自希臘字enkylios和paideia,其不同的拼法有encyclopaedia,cyclopaedia和cyclopedia。本篇專題乃挑撰館內西文百科全書,分一般性、哲學、宗教、歷史、教育、藝術、文學......等大類,予以介紹,期能提供您尋求問題基本背景知識的道。
在歐洲古希臘﹐公元前5∼前4世紀已開始出現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和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當時所知道的各種科學知識﹐寫進他們的著作。這些著作都是為講學用的﹐可見古希臘最初的百科全書類型的書是教育性質的。古羅馬的
M.T.瓦洛(公元前116∼前27)編寫的《學科要義》和老普裡尼(公元23∼79)編寫的《自然史》﹐也是古代百科全書類型的著作。
西方百科全書類型的著作﹐有兩個發展階段﹕從5∼16世紀﹐從16∼18世紀。前一階段主要是僧侶在修道院為培養神職人員所編的課本﹐雖然涉及各種知識﹐但是偏重神學。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伊西多爾(560∼636)的《詞源》和文岑(1190∼1264)的《大寶鑑》。後一階段﹐由於科學發明漸多﹐知識傳播日廣﹐生產又迅速發展﹐課本式的著作已經不能適應客觀的需要﹐必須編出新型的完備的工具書。
18世紀中葉﹐在法國出現了啟蒙運動﹐傳播唯物主義思想﹐反對宗教迷信和君主專制﹐反對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制度。唯物主義哲學家D.狄德羅(1713∼1784)等人主張在各學科各知識部門批評舊思想﹐宣傳新思想﹐介紹最新科技和生產知識﹐促進社會發展。當時以狄德羅為首編輯百科全書﹐形成了百科全書派。狄德羅等人主編的百科全書自1751年開始出版到1772年﹐共出了28卷。這部百科全書的傳播﹐動搖了封建思想基礎﹐成為1789年掀起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部百科全書的正式名稱是《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詞典》﹐“百科全書”是
encyclopaedia的譯名﹐此詞源出於希臘文﹐是“全面教育”的意思。隨著各國所編的百科全書的出版﹐這個詞的含義逐漸變化和擴大﹐有一切知識都包括在內的意思。
英國從1768年開始出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再修訂﹐現在已出到 15版(從1929年起改由美國編輯出版)。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接著還有美國、俄國以及日本等﹐也先後編輯出版自己的百科全書。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版了各種百科全書。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出版物﹐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並且介紹工業技術和各種機器、工具。《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有若干文學界知名人士撰寫了文學方面的條目﹐但並沒有形成以《百科全書》為中心的文學流派。不過《百科全書》所代表的啟蒙運動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了18世紀法國文學。
1745年﹐巴黎書商勒•勃勒東籌劃翻譯出版英國1727年出版的一部《科技百科全書》。擔任翻譯者發現這部書已經落後於當時的形勢﹐於是書商決定請人編寫一部法國的百科全書﹐他請文學家狄德羅和數學家達朗貝(1717∼1783)
主持其事。1750年﹐狄德羅發表編寫《百科全書》的《說明書》。1751年﹐達朗貝發表《預告詞》﹐詳細闡明從古至今人類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各種科學的分類。《百科全書》在編寫和陸續出版過程中﹐兩次遭到當局勒令“中止”。達朗貝面臨重重困難﹐恐受牽連﹐於1759年宣布退出《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由狄德羅獨力承擔這一項艱難繁重的任務。他用了20年時間﹐撰寫哲學、歷史和應用科學方面的條目一千多條﹐常到工匠的作坊中訪問觀察﹐詳細瞭解機器和工具的結構及其性能﹐寫成條目﹐並請人繪製圖像﹐附在卷後。全書於1772年問世﹐共計32卷﹐包括正文17卷﹐附錄4卷﹐圖片11卷。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