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鐐銬起舞-- 唐浩明的歷史小說長征之路
來自湖南的晚清歷史小說家唐浩明,與台灣的淵源極深。 他的父親唐振楚是前考選部部長,在國民政府時期,曾擔任過老蔣總統的隨侍,在唐浩明三歲時隨國民政府來台,而將唐浩明三兄弟託付給伯父贍養。由於唐振楚國民黨大老的身份,使得其兄長在大陸解放之後,被打成黑五類,慘遭批鬥,生活艱難,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伯父將唐浩明送給一位工人收養,因此唐浩明有另一個名字叫「鄧雲生」。直到唐浩明33歲考上華中師大歷史系碩士時,才與父母第一次通信,1985年,與母親在香港見面,翌年與父親相見,骨肉分離整整30幾年。目前,唐浩明許多親友都在台灣,母親高齡90,在台北生活。兩位女兒都在台灣上大學、工作、組成家庭。而他的哥哥唐冀明於80年代中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師承夏志清教授,90年代赴台任教,目前是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也因為如此,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極高,但對唐浩明的影響不大,反倒是他生長的湖南,形塑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楊度曾說過:「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靈山秀水加上重教育的傳統,使得湖南於近代中國人才倍出,屈原,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楊度,譚嗣同,張之洞、齊白石,黃興、毛澤東,劉少奇、朱鎔基、丁玲等,唐浩明就自承,他受湖湘文化的薰陶至深。
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似乎在冥冥之間讓兩代的湖南知識精英跨越時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與曾國藩的家鄉相距只有15里地,唐家的祖先曾經辦了一個私塾,請了個名塾師汪覺庵。曾國藩年輕時為求這位名師,入唐家私塾讀書,後來他當了大官,唐家修族譜,就請曾國藩撰序。而在150多年後,由唐家子弟唐浩明為曾國藩編全集、寫下歷史長篇。
最初,畢業於文學史研究院的唐浩明,分發到出版社當編輯,負責「曾國藩全集」的編纂計畫,他曾經從曾府百年老檔中整理出約百萬字的曾氏家書,在完成了30大冊、1千5百萬字的曾氏全集後,發表了7、8篇研究曾氏的學術論文,並興起了為曾國藩作傳的念頭。隨著120萬字的《曾國藩》完成,唐浩明浸淫於曾國藩的世界,整整十年有餘。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先後於90~92年發表,一時間紅遍華人世界,與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共同掀起了中國90年代歷史小說熱,也在往後10年帶動了曾國藩研究熱及曾國藩相關題材圖書的出版風潮。不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兩岸高層政治人物也有不少成了唐浩明的書迷,例如朱鎔基。曾國藩,這位於清末帶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變的名臣,是近代中國最顯赫也是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曾經被賦與「中興名臣」的形象,然而他也曾被定位成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這套書生動的還原了曾國藩複雜且豐富的一生,從中折射了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優缺點,從另一個角度觀之,也為曾國藩在歷史上的評價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此外,曾國藩在求學問、人格培養、意志鍛鍊、為人處事以及官場的應對之道,有其獨到之處,對現代人生活各層面,都能發揮借鑑的功能,也因而有了「為官要讀《曾國藩》,經商當讀《胡雪巖》」的熱門說法。
爾後唐浩明筆下的《楊度》、《張之洞》,也有同樣的神髓。楊度在中國首推君王立憲政體,也是策動袁世凱稱帝的推手;張之洞在近代中國推行洋務運動,同時也是滿腦儒家禁錮的封建官僚。這些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晚清知識精英,峰芒畢露,熱情澎湃,然而,他們在歷史上評價,大多功過交錯、善惡難斷。唐浩明試圖還原他們的面貌,以文學的筆法,強化他們的豪邁與悲劇性,反應了中國知識份子在亂世的處境與選擇,同時也藉由他們,勾勒出晚清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因此人稱他的三部作品為「天下之變激情演繹晚清三部曲,鑒古今世事洞明煌煌九大卷」。也有人評論稱二月河寫的是「明君」,唐浩明寫的是「明臣」。對此種說法,唐浩明是有意見的,他認知裡的曾國藩、楊度、張之洞都是中國傳統知識份子中的一分子,而他想探索的是這些知識份子在大變革時代的精神世界。
不過,三部曲果真有完成,結束的氣味,就在《張之洞》的新書發表會上,這位當紅的歷史小說家宣佈封筆了。「封筆」是指不再創作歷史長篇小說。唐浩明稱自己的寫作像是「帶著鐐銬在跳舞」,寫得太累了,也自謙才情尚嫌不足,超越自己。歷史長篇動輒百萬字以上的規模,唐浩明形容自己就像農民一樣,一筆一劃,實實在在的耕耘了幾百萬字。再寫一部,又是五六年的光陰,年紀大了,精力不濟,能不能寫好沒有把握。不過,能有耐心將這種大部頭歷史長篇看完的讀者愈來愈少,這也是唐浩明決定封筆時真心的嘆語。
唐浩明目前是長沙嶽麓書社擔任編審,正著手進行《曾國藩家書》的點評工作。 他以16年的歲月耕耘《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作品。
(文/潘筱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