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個變動而激情的年代,吏政腐敗、民貧國弱、列強入侵、峰火連綿,中國在世界現代性轉變的當口,身軀虛胖疲憊,眼神慌亂無助。與之相對的,是知識份子填滿胸膺的激情,他們深刻思考國家的命運,並試圖改變這命運,於是他們投筆從戎、變法變制、向西方學習、推展洋務運動、革命!

湖南─是個性格兩極的地方,它有南方人的柔情似水,如「湘女多情」,卻有比北方人更剛烈直率的脾氣,例如「湖南強騾子」。也有人說,湖南人好鬥,不信邪,不怕死,講義氣講感情卻少講道理,因此清末起一直就有「無湘不成軍」之說,土匪也特別多。 但說起湖南,大家也想到它是中國偉人政治家和藝術家的出產地。屈原,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楊度,譚嗣同,張之洞、齊白石,黃興、毛澤東,劉少奇等等。當初參與同盟會中的79人中湖南人就佔20人。湖南人的重感情講義氣,造就了?烈的鄉土意識和愛國情操。加上清末曾國藩與湘軍首先風氣,興學重教育的傳統,讓湖南的秀異知識份子,在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之際,異軍突起。

曾國藩、楊度、張之洞-這些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湘江知識精英,峰芒畢露,熱情澎湃,然而,他們在歷史上評價,功過交錯、善惡難斷。

  晚清、湘江文化、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在同樣來自湖南的歷史小說家唐浩明筆下,有了巧妙的融合,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裡,鮮活了他們的豪邁與悲劇性,也反應了中國知識份子在亂世的處境與選擇。

  以處女作《曾國藩》在大陸熱銷百萬冊、爾後《楊度》,得到大陸「國家圖書獎」肯定,在90年代的中國與二月河並稱,共同掀起歷史小說熱的「湖南才子」唐浩明,以16年的歲月耕耘《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作品。完成了伏案五載的《張之洞》後,宣布封筆!

  一位湖南現代的知識份子,回眸前代的知識份子,同樣處於中國急於跟世界接軌的當口,他們的氣息,隱隱的呼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