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打破科學高牆
《昆蟲記》並不是單純的科學紀錄,它在文學與科普同樣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整部書中,法布爾不時引用希臘神話、寓言故事,或是家鄉普羅旺斯地區的鄉間故事與民俗,不使內容成為曲高和寡的科學紀錄,而是和「人」密切相關的整體。這樣的特質在這些年來越來越希罕,學習人文或是科學的學子往往只沉浸在自己的領域,未能跨出學門去豐富自己的知識,或是實地去了解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的點滴。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如果《昆蟲記》能獲得您的共鳴,或許能激發您想去了解這片土地自然與人文風采的慾望。
法國著名的劇作家羅斯丹說法布爾「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大文學家雨果則稱他是「昆蟲學的荷馬」;演化論之父達爾文讚美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但是在十八世紀末的當時,法布爾這樣的寫作手法並不受到一般法國科學家們的認同,認為太過通俗輕鬆,不像當時科學文章艱深精確的寫作結構。然而法布爾堅持自己的理念,並在書中寫道:「高牆不能使人熱愛科學。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致力打破這堵高牆,而他們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今天用的、而為你們(科學家)所鄙夷不屑的文學。」
以今日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陳述或許有些情緒化的因素摻雜其中,但是他的理念已成為科普的典範,而《昆蟲記》的文學地位也已為普世所公認,甚至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入圍的候補名單。《昆蟲記》裡面的用詞遣字是值得細細欣賞品味的,雖然中譯本或許沒能那樣真實反應出法文原版的文學性,但是讀者必定能發現他絕非鋪陳直敘的新聞式文章。尤其在文章中對人生的體悟、對科學的感想、對委屈的抒懷,常常流露出法布爾作為一位詩人的本性。
法布爾小傳-『
當法布爾遇上達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