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推理的顛峰之作--《毒巧克力命案》
「真相只有一個!」
這是當紅熱門推理動畫「名偵探柯南」裡主角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同時這當然也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所奉為圭臬的中心思想。作者最後必須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把所有謎團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這個答案還必須是「唯一一個」,不能夠模稜兩可。兇手的身份必須明確,不可以把某甲設定為兇手以後,接著又說讓乙當兇手也講得通。然而,在現實世界裡,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讀者諸君或許會抗議:小說設定跟現實世界原本就可以不一樣,只要在「小說裡的邏輯」可以解釋得通,在閱讀上可以滿足心理的智性挑戰就足夠了;至於是否合乎一般現實常理,大可不必那麼吹毛求疵煞風景。真實世界裡,誰會那麼大費周章地訂定殺人計畫啊?
但如果說,諸位讀者想要將小說裡的推理方法拿到現實中使用,甚至希望可以幫助警方偵破奇案,是否可能那麼順利呢?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小說終究只是小說,是虛構的,現實中的「神探」恐怕並不存在,要不然世界上不會有那麼多懸案。真實世界裡的警察當然也不會是跑龍套的角色,只是現實社會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偵察工作也有諸多限制,這些都會阻礙案情的發展。現實世界還存在著「灰色地帶」,「事實」與「真相」之間也可以存在偏差,想逮到犯人沒有那麼容易,想把人定罪更是有著一連串繁雜的程序。
現實與小說的差別,其癥結究竟在哪裡呢?或許我們可以這麼想:線索是客觀的,但是線索如何詮釋卻相當主觀,因人而異;線索的詮釋是否恰當,其實正與推理過程及最後結論是否正確緊密相關。古典推理大師安東尼•柏克萊的重要作品,《毒巧克力命案》,便相當精準地呈現出推理小說與現實世界的本質性差異-儘管這部作品本身也是部虛構的推理小說。
小說裡最後的「真相」當然守規矩地只有一個,但本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全書共有高達六個結果各異的推理過程,而且每一個都符合邏輯;至於哪一個才是「真相」,我想這有賴讀者自己去判斷了。案件本身有點複雜:到俱樂部閒晃的丈夫,剛巧得知友人收到一盒不知何人寄來的巧克力,友人隨手轉送給他。丈夫回家之後,跟太太一起分享食用,結果他太太卻被毒死了。這三個關係人當中,究竟誰才是兇手真正的目標?這位太太的死,到底只是意外,或者是刻意的「將錯就錯」呢?
在小說裡,警方對這個案子束手無策,只好求助於推理迷的社團,讓這些社團成員有機會可以實際地偵辦案件。作者在書裡巧妙地描寫現實遭遇跟推理小說有著極大的差異,透過劇中人物的對談,幽默的作者還狠狠地諷刺了解謎推理小說:為什麼主角對於線索的詮釋通常不會錯,而其他人卻連簡單的推理都做不到,甚至還對明顯的線索視而不見?此外,作者還點出解謎推理小說對於線索的詮釋過於一廂情願,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最有名的例子,當然就是S.S.范達因列為「推理二十則」之一的老梗:「案件發生時,狗沒有吠叫,可見犯人是熟人。」在古典解謎派的眼中,這是有「標準答案」的推理過程,但是實際狀況卻未必如此直接,搞不好狗不吠叫只是因為牠睡得太熟而已,跟來的人是誰根本沒有關係!
由於故事裡推理社團的成員形象各異,有老律師、女劇作家、男推理作家、女時尚作家等等,每一個人的背景不同,其觀察重點也不一樣,於是經由這些對於線索所提出的不同詮釋,發展出六套完全不一樣的推理過程與結果。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手法細膩,筆觸精準,書寫描繪出形象各異的六個角色,讓讀者光從對白就可以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塑造人物的功力爐火純青,相當到家。
真相明明應該只有一個,但為什麼在《毒巧克力命案》這部作品裡,卻偏偏似乎有著六種彼此牽連卻又相互矛盾的推理過程呢?更糟糕的是,彷彿任何一種說法都解得得通,那麼像這樣的一部解謎推理小說,又該如何寫下結局呢?也難怪作者安東尼•柏克萊會被尊稱為大師,身為古典黃金時期的推理小說作家,他很快地就預視到解謎推理將來可能遭遇的困境,進而提出未來的推理小說,心理層面的描寫將大於數學成分。本書的成就當然還是在於其精彩豐富的推理過程,但是心理層面的書寫,早已經在大師的筆下蠢蠢欲動了。至於小說結局該如何收尾,就請諸位讀者自己體會大師的手法吧!
更新日期:2008/01/21
【前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