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解開你我心中的「推理」之謎!── Sakar專欄
 

怪譚偵緝--《半七捕物帳—參拜卷》


  很多人愛看鬼故事,喜歡那種刺激的感覺。其實仔細想想,這種心態是很矛盾的。鬼故事要夠可怕,讓人看了渾身發抖才算精彩;但是看完鬼故事以後,每當黑夜裡一人獨處時,那些情節便會湧上心頭,教人只敢躲在被窩裡,連廁所都不敢去上。鬼故事就是這樣教人又愛又怕。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看鬼故事呢?細究這種心態,其實挺有趣的。依筆者猜想,人們喜歡的,應該不是「恐懼」這種情緒本身;相反地,人們追求的應該是恐懼過後那種鬆一口氣的感覺。尤其鬼故事裡的劇中人物下場通常不是很好,但是身為旁觀者的觀眾往往可以在緊要關頭將情緒跳脫出來—最簡單的只要放下書,或是閉上眼睛即可。如此一來,讀者觀眾立刻回到風平浪靜的真實世界之中,至於可怕的情節馬上就被阻絕於腦海之外,而那些艱難的處境,當然也只留給劇中人物去體會就夠了。

  鬼故事通常也有一些副產品:勸人多做好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當然跟佛教的因果業報說法有關。然而鬼故事看多了以後,我們通常會有一個體認:活著的人還比鬼怪可怕多了!很多事情看似不可思議,然而真相卻多是活著的人在暗地裡搞鬼。事實上,把一些難以解釋的事情歸咎到鬼怪身上原本就是一種規避的做法。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便能夠對那些看似牽涉到鬼怪的事件提出一個合理說得通的解釋,而不必將責任通通推給虛無飄渺的鬼怪了。我想這也是隨著時代進步,鬼怪之說日漸沒落的原因之一;有個較有學問的說法:這就叫做「除魅」的過程。

  但是如果回到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當時的科技水準可是大大地落後於現在,鬼怪之說充斥於世間,人們也習以為常。當時大約正是日本的江戶時代,而這回我們要介紹的作品《半七捕物帳》的主角捕快半七,正是活躍於日本江戶的一個角色。半七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能夠以獨到的觀點看待事物,對於很多看似不可思議,其他人皆視為鬼怪之說的奇異事件,半七卻總能自人性的角度切入,發覺事情的真相其實離不開活著的人。很多靈異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所謂怪談,其實在背後搞怪的都是活人,他們或是出於無奈,或是因為私欲,甚至牽涉到犯罪等等。於是讀者可以跟隨半七的腳步,一一看穿這些怪談的背後真相。

  例如本書有篇〈警鐘之怪〉的故事便十分有趣。這裡的警鐘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用來通報火警的撞鐘。這鐘近來常會無緣無故地響了起來,讓民眾虛驚一場。事實上,民眾非常擔心,因為如果這警鐘失去通報火警之功能的話,那麼萬一真有火警發生了,豈不糟糕?於是民眾自行編組,加以巡邏,想看看到底是誰在惡作劇。然而說也奇怪,只要有人在監視,這警鐘便不會亂響;但是只要稍有輕忽,這警鐘便又響了起來。正當大家不知所措,一籌莫展之際,又有人遭到類似隱形妖怪的攻擊,同時城裡又發生衣服飛起的怪事。這些事情加在一起,整個城裡越來越像鬧鬼,人心惶惶。

  終於,有人指出城裡一個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形跡可疑,偏偏他原本就是個搗蛋鬼。於是不由分說地,這男孩被打個半死。然而就好像鬼怪要還給男孩清白似地,當男孩被五花大綁之際,警鐘又響了起來!難道說,大家冤枉了好人?這真的是鬼怪作祟嗎?直到捕快半七出手,才把事情查了個水落石出;知道真相以後,其實是非常有趣的。

  以捕快的工作打擊犯罪而言,半七時代跟今日相比,那可是非常辛苦的。當時科學不發達,別說什麼刑事鑑識科學辦案,就連許多今日十分常見的生活用品,諸如電腦,電話等等,通通沒有。半七除了一根捕棍以外,就沒有其他的工具了。於是當時的辦案方式,不外乎觀察,直覺等等;至於洞察人性,聯想推理當然更是少不了的。事實上,作者岡本綺堂之所以創作半七這個人物及系列作品,據說正是受到福爾摩斯探案的影響。也難怪今日大家會以「江戶時代的福爾摩斯」來稱呼半七,他的故事比起福爾摩斯,詭奇之處可是不遑多讓。

  除了「純粹」的推理之外,《半七捕物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在於他忠實地描繪出日本江戶時代一般光景。當時居民的穿著,當時的主要地理位置分佈,日常生活婚喪喜慶,食衣住行等等,鉅細靡遺,處處給讀者帶來濃濃的古典日本風味。今天的日本社會在快速現代化的發展之後,處處充滿壓力與緊張,跟書中所描繪的江戶光景當然是大異其趣。然而正如本書譯者茂呂美耶所說:「《半七捕物帳》是連結江戶東京,明治東京與現代東京的唯一橋樑。」比較日本今昔之別,更為我們增添不少閱讀的樂趣。

  《半七捕物帳》不只是推理小說,更有濃厚的異國與時代風味。喜歡怪談的人,更是不容錯過這部有趣的作品。

更新日期:2005/02/25

【前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