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小說的差距--我讀《大笑的警察》
現實世界裡的警察,跟推理小說當然有所差別。然而即使同樣是推理小說,寫實派與浪漫派的不同,對於警務工作描寫的真實性程度,也不一樣。大致上來說,寫實派小說裡的警探,比較貼近真實;而浪漫本格派推理小說裡,神探才是主角,警務工作根本不是重點。
如果把書裡面的死亡人數當作推理小說的某種指標的話,那麼您所看過書裡死最多人的是哪一部作品?國內讀者票選克莉絲蒂名作榮獲亞軍的《一個都不留》,舊名《十個小黑人》,從書名就可以推知死亡人數是十人,這已經算是有很多死者的作品了。即將於國際書展期間訪台的推理大師勞倫斯•卜洛克有部名作《八百萬種死法》,裡面提及的死者也不少,然而那只是作者藉由筆下名探口中對於世事難料的有感而發,跟案情倒也未必有直接關係。麥•荷瓦兒與派•法勒這一對瑞典夫婦筆下《大笑的警察》一書,故事主線前後兩件案子,死亡人數也達到十人。然而,本書對於命案的處理方式,與所謂的本格作品絕對不同,故事一開始就安排了一場掃射,九個死者同時掛點。(好吧,有其中一個是撐了久一點。)場面是搞得很大,但是,一下子死這麼多人,未免也太「浪費」了吧!
很顯然地,這就是本格推理與寫實推理的最大不同之一。本格推理小說裡,儘管常常死傷者眾,但是作者通常強調「分批照順序來」,一次做掉一個,這樣子一方面可以增加劇情的起伏與張力,同時也向讀者一一展露線索,非常講求推理的公平性。然而,真實世界裡,恐怕很少是這種情形的。命案會怎麼發生,臨場會出什麼狀況與意外,通常不是兇手本身可以完全掌握的。甚至有些時候這些「意外」的發生,反而會將兇手送入一個安全的保護傘之下,警方無法近身,逮不到他。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雨夜裡的一班公車,被發現衝上人行道。車上一共九個人:除司機以外,還有一個護士,一個阿拉伯人,一個工頭,一個貿易商,一個老太太,一個馬路工人以及一個警察;還有一個臉被打爛,認不出身份的人。公車上的這些人,通通都挨了子彈,無一倖免,唯有那個馬路工人尚存一息。瑞典有史以來的第一宗集體謀殺案,就在這個雨夜發生了。這就是本書的開幕場景。
警方手上有份九個被害人的名單,他們可以很合理地推測:兇手如果不是心理變態的話,那麼應該至少跟其中一位乘客有所牽聯。於是詳加調查這些乘客的生活背景,也是很合理的偵察方向。透過這些員警的訪查,經由這些受害者家屬的口中,我們漸漸可以窺探作者希望我們看到的當年瑞典社會。故事中有位瑞士人還這麼說:瑞典不是個好國家,只有暴力、毒品、小偷和酒精。但是外國人在瑞典賺錢很容易,很多人都來這兒海撈一票就離開,卻沒人想住在這邊。筆者對於瑞典的印象其實很模糊,總以為北歐國家社會福利發達,瑞典每年還頒發具有世界級聲望的諾貝爾獎,應該是個處處都不錯的國家。然而透過作者夫婦的筆下,似乎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想多半是因為作者愛之深,責之切的緣故吧。
至於案件的追蹤,我想本書也應該蠻接近真實的警察辦案情形:所有的可能性都應該考慮,以免遺漏重要的線索。警方查遍了每一位受害者的背景,然而除了該位殉職的警察似乎另有隱情之外,實在找不出任何有用的線索。於是警方只剩下三個希望:期盼唯一留下的活口可以提供訊息,或是那位無法辨識身份的死者可以引出新線索,再不然就只好等待幸運或是奇蹟的出現了。作者在這邊也安排了一段古典解謎小說常用的「死前留言」手法,讓讀者們也可以猜猜這些留下的訊息是什麼意思。然而我們發現,如果案件的發生具有某種偶然性的話,死者沒有理由一定會認識兇手,那麼他又怎麼能夠給警方留下有用的訊息呢?
幸好,勤勞的貝克探長總有些收穫,在他帶領的警方鍥而不捨地追蹤每一條線索之後,終於找出集體命案的關鍵之處。這算幸運嗎?我想不是,作者在故事裡其實也對「完美的偵察」多所諷刺,一再地檢視所有線索,反覆驗證才是破案的關鍵!貝克探長的伙伴裡沒有神探,他們只是一群百折不撓的警務人員,就是這樣的團隊才有希望破案啊!
筆者個人對於作者細膩的筆法非常欣賞。書中提到貝克探長不甚理想的婚姻,其中有個場景:從雨夜中回到家的貝克獨自一人在客廳裡,為了可以享受吞雲吐霧,還把口袋中被雨淋濕的香菸一根一根攤在桌上晾乾。這一幕我們看到的不是叱吒風雲的名探長,而只是一個內心孤獨的中年男人啊!至於其他描寫各類型員警的段落,包括專挑人煙稀少路線巡邏,以避免碰上麻煩的懶惰;以及遇到狀況亂開槍只為壯膽的怯懦;還有那種不知所云的員警。能夠寫出這些林林總總,活靈活現,有時還真讓人懷疑作者夫婦搞不好真的曾對警局做過長時間的觀察哩!
本書的瑞典原著成於1968年,將近四十年後在台灣得以中譯,筆者真心覺得這是台灣推理迷的幸運。儘管時空久遠,然而今日讀來仍讓人讚嘆不已。這書一定要推薦給各位,這絕對是2005年台灣最佳推理出版品之一。
更新日期:2005/01/31
【前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