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解開你我心中的「推理」之謎!── Sakar專欄
 

重啟波斯灣戰爭,再掀《巴格達風雲


  戰爭,是人類最古老的活動之一。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而只要有戰爭的存在,就有刺探敵情,甚至是滲透破壞的必要,於是「間諜」這個職業,也因此就在人類的歷史上出現,甚至可以號稱是歷史上「第二古老的行業」。

  《巴格達風雲》,就是一部間諜小說

  在「古老」的年代裡,推理小說才起步不久的時候,間諜小說一直是推理小說的一個支流。間諜小說描寫的就是間諜的人與事,間諜的身份特殊,行事必須隱匿,正好像兇手非得隱藏自己的身份一樣。兇手犯案後所留下的線索,又跟間諜工作必須留意蛛絲馬跡,推測可能的情報動向,非常類似。

  大多數推理小說裡所描寫的間諜事件,其實多半都將間諜角色設定為反方,也就是說由擔任正方的偵探角色,受聘將身份不明的間諜給揪出來,或是將被盜的機密文件給找回來。「天下第一名探」福爾摩斯就接了不少這種案子,顯見國際事件與間諜活動也是推理作家感興趣的主題之一。

  詹宏志先生曾為某出版社主編一套「世界十大間諜小說經典」,寫了一篇相當精采的「總序」。文章裡將間諜小說的來龍去脈,闡述得非常透徹。同時他也將寫有布朗神父探案的古典推理名家,卻斯特頓及其所著《知道太多的人》選入「十大間諜小說」之中。由此可知,間諜小說與推理小說的確有著密切的淵源。至於後來間諜小說的發展獨樹一格,終於在美蘇冷戰期間到達顛峰;這段歷史詹店長在該套叢書的總序中說得十分清楚,在此小弟便表過不提。

  《巴格達風雲》一書,嚴格來說便是推理小說分類底下的間諜小說。故事裡的主角,維多莉亞,在偶然的機會裡來到巴格達,被捲進一場國際陰謀之中。她並不具有偵探的身份,只是她身上的許多特質,諸如反應快,想像力豐富,膽大心細等等,讓她得以陰錯陽差地插身間諜事務。而間諜小說的特色之一:敵我不分,狀況不明的特性,貫穿全書。開頭幾章固然會讓人讀得滿頭霧水,但是等到閱閉全書之後,讀者才會發現,其實許多伏筆早已存在小說之中。

  故事一開始並沒有說明這是什麼大事件,作者只讓我們知道,「他們都會來到巴格達」。然後便繼續分頭敘述故事的進行:有個遞送情報的漢子,有位被監視的女子,有群追蹤目標的幹員,這些人看起來都像間諜,但是作者什麼事都不講清楚,只是讓讀者跟故事裡的主人翁,維多莉亞一樣,茫茫然地跟著劇情進行。直到有個人,闖進她的房間,死在她的床上,這時候故事情節才開始明朗。不過讀者們恐怕會跟我一樣迷惑:那麼先前那些人到哪裡去了?他們會不會搖身一變,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現在維多莉亞身邊呢?

  有點遺憾的是,這篇作品雖成於1951年,但是在五十年後讀來,仍會給人身歷其境,時空錯亂的感覺,其原因居然是因為戰爭。那些原本對我們來說遙不可及的地名,隨著美伊戰爭等重大國際事件而登上媒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巴格達、巴斯拉這兩座美伊戰爭的主戰場,在烽火連天之際,想必已是斷垣殘壁,文化遺產更是遭到空前浩劫。克莉絲蒂在書裡談到的人文風景,我想那是永遠不復存在了。為什麼人性的邪惡好戰因子,古今皆然呢?五十年前小說情節裡的國際局勢,居然可以在調換幾個名稱之後,跟五十年後的現實世界如此吻合。甚至那些小說作者只敢想像的恐怖預言,五十年後居然還真的隨時都在現實世界上演。人類的科技的確是進步了五十年,但是人性的邪惡面呢?

  克莉絲蒂五十年前創作本篇作品時,我想她是絕對想像不到有任何成讖的可能性。只是,我們實在得自問:人類是否相當愚蠢?

  中東地區,其實對於克莉絲蒂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大家應該記得,在1928年,克莉絲蒂結束了令人心碎的第一次婚姻以後,便遠赴中東,造訪了考古挖掘場。她的這一段親身經歷,我想或多或少都會在筆下角色身上投射出來。《巴格達風雲》一書裡,她鉅細靡遺地書寫了巴格達這座城市;而書中主角與情人邂逅那段情節,更是教讀者莞爾。她甚至讓筆下的角色說出:「很多考古學家都是很好的丈夫」這番話,我想她的書迷一定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她的第二任丈夫正是考古學家,也的確跟她白頭到老!

  很多朋友曾經反應,克莉絲蒂在間諜小說上的成就似乎比較不起眼,沒有白羅或瑪波探案那麼刺激有趣。但我想《巴格達風雲》一書應該足以扭轉這種刻板印象,全書佈局嚴謹,安排了很多伏筆;謎團的設計亦頗具巧思,公平性十足。不過除了解謎之外,故事本身仍頗具懸疑氣氛,在敵我辨識不明的情況下,草木皆兵,足以讓讀者緊張兮兮。不過到了全書結尾時,所有謎團與伏筆安排都會解釋得相當合理而且清楚,符合克莉絲蒂作品一貫的高度邏輯。這當然是部「探討間諜情事的推理小說」,我個人極力推崇。

更新日期:2004/03/18

【前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