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留》-那麼,誰是兇手?
喜歡閱讀推理小說的朋友們,應該都具備一種基本的禮貌:不可以隨便將兇手的身份或是詭計的關鍵公開討論,要不然,很容易破壞其他人的閱讀樂趣。猜兇手雖然不是閱讀推理小說的唯一目的,但是兇手身份的出乎意外,卻往往正是整篇作品的精髓之處。就好像你吃包子並不是只吃餡,但是沒有餡的包子吃起來味道可就差多了;或許該說,那就成了饅頭,不叫包子。
然而,在我們要談的這部《一個都不留》的故事裡,到最後所有的人通通都死光了;那麼,兇手呢?這書名是作者取的,當然,她可能也會愚弄大家,而其實兇手早就逃之夭夭了。也可能,兇手把其他人通通幹掉以後,自己也自殺身亡。也或許,到故事結局偵探跟兇手來個大對決,卻同歸於盡。這些種種的可能性,的確都算是「《一個都不留》」。
事實上,《一個都不留》這書赫赫有名,非常經典,在推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使得後代的推理小說作家,常常會來上一段「向克莉絲蒂致敬」,然後開始模仿她的詭計。誠然,所謂的「模仿」,其實也是作家對本身創作力的最大挑戰,他必須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部仿作才有價值。
本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兩大主題,就是「孤島殺人」與「殺人童謠」。克莉絲蒂或許不是這兩種主題的開創者,但是在小說裡這兩大主題有著非常完美的結合,這可不是所有作家都辦得到的。
「殺人童謠」設定的最大謎團,往往在於:兇手有什麼理由,要費盡功夫按照童謠的內容去殺人呢?關於這一點,後代作家其實也作了許多美好的詮釋,包括:童謠本身意有所指;或者童謠可以給人先入為主的錯誤暗示,進而將兇手的真正意圖掩飾在其中;更甚者,有些兇手還會故意去「創造」或「更改」童謠的內容,以遂行其詭計目的。凡此種種,都是「殺人童謠」設定的常見手法。
至於「孤島殺人」的設定,那可就更精彩了。所謂的「孤島殺人」,顧名思義,就是將場景設在一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孤島之上。簡單講就是一個封閉的場景,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警察也進不來,只留下兇手與那些可憐的準被害人共處一室。比較仁慈一點的作者會留一個名偵探給大家,好讓他阻止「一個都不留」這種慘劇發生。變態一點的作者還會安排一些意外的危險,包括突然闖入的逃犯,以及島上原生的毒蛇猛獸。當然,在這種定義之下,「暴風雨山莊」的設定也可以歸為封閉場景的同類。
有人認為,科技的發展讓古典解謎的推理小說越來越難寫。例如以往什麼精彩的毀容啦,焚屍啦,這些混淆身份借屍還魂的「古典」手法,在今日的DNA檢驗之下,根本無所遁形。於是推理小說作者們得想出一些辦法,好將這些高科技通通擋在門外。於是設定一個警察、法醫、鑑識人員等專業人士進不來的場景,好讓兇手有大展身手的空間,變得勢在必行。知性的推理小說,講究的可是純粹邏輯推理;真正的名偵探,靠的可是白羅一般的灰色腦細胞,以及瑪波小姐對人性的透徹瞭解。什麼事都要靠警察,靠法醫,那可就無趣了。我們大多數讀者可以學習的是白羅跟瑪波,他們的特質平易近人,人人都可能天生擁有。不靠警察法醫就可以破案,那才是古典名探的真本事哩。
但我們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隨著科技的進步,封閉場景可是越來越難設定了。尤其在這種人手一機的時代,連「鬼地方」都有電信業者提供服務,都可以建立通訊,那麼還有什麼地方可以保證是百分之百封閉的呢?不過話又說回來,科技的進步確實也給推理作家帶來新的創作手法,例如連電視新聞,廣播節目都可以假造,甚至就連「封閉」本身都可以是偽裝的。
其實「孤島殺人」的設定,本身還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缺點:隨著角色一個一個地死去,嫌疑人也就一個一個地排除。比如說,某甲被幹掉了,那麼我們很自然地會在剩下的人之中尋找兇手;緊接著,假設某乙隨後也被做掉了,那麼乙或許可能是殺害甲的兇手,但是甲比乙先遇害身亡,甲絕不可能復活過來殺害乙啊!
也就是說,如果到故事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其中一個是神探,那麼另一個人鐵定是兇手,猜都不用猜。而如果最後只剩下一個人,而他正是神探,那麼很抱歉,我們不得不認定他就是兇手。想想也挺合理的:身為神探居然還讓所有人都死光光,要嘛他就沒那麼「神」,要嘛他根本就是兇手,因此緝兇工作才會辦的一塌糊塗,保護不了任何人。
可是,如果到最後卻「一個都不留」,通通死光了呢?那麼兇手是誰?隱形人嗎?還是,兇手根本就不是人?我想,各位朋友還是讀讀《一個都不留》這本書,看看克莉絲蒂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合理解釋吧!還有,千萬記得瑪波小姐教訓我們的這句話:除非親自驗證,否則不要相信任何人與任何事;包括寫本文的筆者與本書作者在內。
總之,強烈建議您看看這本書,您會滿意的。
更新日期:2003/07/25
【前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