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解開你我心中的「推理」之謎!── Sakar專欄
 

「燻紅魚」的最佳示範-〈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

  咱們的「推理擂台」網站中,這一陣子好久以來,「八卦說法」單元都繞著「燻紅魚」這個主題在打轉。原因無他,「燻紅魚」的烹調技術是否精妙,往往正是推理大餐能否讓人齒頰留香的主要關鍵。

  什麼是「燻紅魚」呢?可以吃嗎?根據我們的「八卦說法」:燻紅魚指的是「真兇用來混淆視聽的假線索」,在推理小說中,燻紅魚也可以說是「意圖欺騙蒙蔽」的同義詞。有興趣的朋友,請務必上本網站該單元瀏覽,這幾篇專欄都相當精采。

  既然在「八卦說法」單元裡對於燻紅魚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原則講解」,我想我們在這邊就可以直接來個「實例探討」:十月份新書《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裡所收錄的同名中篇,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這裡面兇手(或者該說是作者)所安排的燻紅魚非常「標準」,就連白羅在故事裡也這麼稱呼它!

  基於維護讀者的最大利益,我們並不打算將謎團詭計拿出來探討,當然也不會透露哪些線索或者角色根本就是混淆視聽的燻紅魚。但是很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故事的篇幅並沒有達到一般小說的長度,而比較像是一般俗稱的中篇作品。然而儘管篇幅稍短,其精彩程度卻不曾稍遜;詭計飽滿度豐富,就連燻紅魚的「風味」也相當特殊。可見燻紅魚的安置端賴作者的巧思,而跟作品的篇幅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有些人主張由於篇幅上的限制,因此短篇小說往往顯得侷促,劇情網絡的開展與詭計埋伏的深度,絕對無法像長篇一樣揮灑自如。但是我們建議大家不妨反過來看:假如作者筆法輕靈,能夠在最精簡的篇幅裡,將長篇小說的要素適度濃縮,那麼他寫出來的中短篇作品,其密度不是反而比長篇更高,同時也更可以顯現出作者的筆法功力嗎?

  根據大多數人的看法,克莉絲蒂的長篇成就要比短篇來得高,這我承認:因為克氏作品中,各種豐富的人際關係正是其特色之一;要是篇幅過短,人際關係只能受限地趨於簡單,便會讓讀者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是這不代表克氏的中短篇並無可觀之處。筆者這回要談論的作品,〈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中篇),無論其佈局或詭計,完全不遜於長篇;除了…好吧,我也承認,篇幅較短,人數較少,命案就沒辦法讓它接二連三地發生。要不然所有的嫌疑犯都死光了,兇手往哪兒找去?

  本篇故事發生在一個英國的紀念節日,根據習俗,很多民眾都會在這天燃放爆竹。於是傑派探長也說這是「一個適於謀殺的夜晚,」因為「誰也聽不見槍聲」。當然,您可以猜得到,後來命案真的發生了,一樁非常離奇的命案。死者頭部中彈,倒於血泊之中,乍看之下似乎是件自殺案件,但是仔細檢討以後卻又不然,疑點重重,就連死者最親密的好友也讓人感到迷惑,好像一直有什麼事情瞞著警方。

  倒是中短篇小說另一個可以讓人「攻擊」的特點也在這部作品中出現:嫌疑犯人數過少,讀者即使光用「猜」的,也有很大機會可以逮到兇手-就像傑派探長常幹的事情一樣。不過嫌犯少實在也算不上是什麼「罪過」,有時候少了那些「明知不可能是兇手的嫌疑犯」的龍套角色,整篇劇情反倒只會變得更清爽而已。

  況且,「猜」出兇手不算本事,只有真正看出案情的來龍去脈才是了不起,這就是名偵探白羅該做的事情。事實上後來您才會恍然大悟,有時候案情本身撲朔迷離,兇手人選反倒不是問題。那麼什麼才是問題?嘿嘿,自己找書來看看不就得了?

  其實克莉絲蒂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燻紅魚的「烹調」方法別有一番風味。她不但可以把案件的真正線索巧妙地隱藏在眾多的燻紅魚之間,虛虛實實讓讀者摸不著頭緒;她真正厲害的地方,就是這些燻紅魚往往本身就可以構成另外一樁完整的案件。克莉絲蒂所安排的燻紅魚並不是單純的「點」,也不僅僅是一條雜無頭緒的「線」;她所安排的燻紅魚,可以構成一「面」錯雜交織的天羅地網,一下子就把眾多讀者通通兜起來,讓人如墜五里霧中,無法識破其端倪。而且這個特點與作品的篇幅長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巴石立花園街謀殺案〉這部中篇,正好是筆者這種觀點的最佳詮釋。

  本書中除了前述〈巴案〉這個故事以外,其他還收錄了三個中短篇故事。不知道記憶稍好的讀者有沒有發現,這四個故事「恰好」就跟克莉絲蒂筆下四個其他故事非常雷同,這是純屬巧合嗎?比如說,〈羅德斯三角〉這個短篇就跟膾炙人口的《豔陽下的謀殺案》一書有著高度的相似。

  不過看似相似可不代表案件內容完全一樣,假如您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來閱讀這些故事的話,那才會大大地受作者的騙哩!或許下回有機會咱們可以再來談談作品的「相似」或是「改寫」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在此之前,您可以說出其他三篇故事分別跟克氏自己的哪些故事相似嗎?筆者給的提示是:多往短篇去找找看吧!再不然,找那種外國出的「克莉絲蒂百科」之類的參考書直接找答案也行。不瞞您說,筆者的問題正是這麼翻書來的。不過即使「似曾相似」,也不會影響到閱讀樂趣吧!

更新日期:2002.10.28

【前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