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鑰匙,解開你我心中的「推理」之謎!── Sakar專欄
 

住校生活與校園推理-《國際學舍謀殺案》

  您曾經有過住校生活嗎?住校生活中,又是哪一件事情讓您特別感到回味無窮呢?與好友剪燭西窗,直到天空泛白;還是在情人的窗台前唱情歌,博得如雷掌聲?或者根本就是在她的宿舍樓下大喊「我愛妳」,而根本就不在乎人家怎麼看你呢?

  那麼反過來說,又有什麼事情是讓您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根本就沒住在這種鳥地方?舍監突擊檢查,卻來不及藏起「精采」寫真?還是哪天停水停電沒得洗澡,只好帶著一身汗臭味入夢呢?又或者給您遇上一個衛生習慣不好的骯髒室友,睡覺打呼還亂放屁?

  其實依筆者個人的看法,住校生活最不願意遇上的,就是偷竊這件事。

  家裡遭小偷固然是件倒楣的事,但是至少我們知道壞蛋應該來自外頭。可是宿舍遭小偷的情況多少有點不一樣。學生其實多半沒有太多錢財放在身邊,值錢的東西也沒幾樣;再加上宿舍裡的住戶身分單純,外人想要混進來並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說,如果宿舍發生偷竊事件的話,那麼十之八九都是內賊所為。站在校方的立場,發生這種事情求助於警方的可能性很低。一方面是物主損失通常甚小-畢竟原本身邊就沒幾個錢;另一方面要讓警方大規模進校園宿舍偵辦竊案,大大擾亂學生作息,似乎總是失多於得。再加上現場保持不易等技術性問題,因此校方總是希望防範於未然:宣導學生注意門窗,看顧好私人財物,讓竊案根本無從發生。可是萬一竊案真的發生了,我看失主也只好自認倒楣囉。

  事實上,我覺得在住校生活中遇上偷竊這種事情,在心理上的打擊其實遠比財物實質損失還大得多。大家的身分都是學生,都必須省吃儉用;卻偏偏有人心術不正,搞這種偷雞摸狗的勾當。於是整個宿舍開始搞得人心惶惶,杯弓蛇影,原本的好朋友也可能變得疏離,因為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是那種心口不一的人。

  而且這種內賊事件還有一點麻煩:除非你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某某人是竊賊,然後才逕行舉發,否則這種事情可敏感得很。大家多少都有點交情,誰好意思隨便去懷疑人家啊?況且當事人都是學生,萬一你冤枉了好人,讓真正的犯人看笑話不說,搞不好還會毀了無辜學生的未來日子哩!

  所以我說,遇上宿舍偷竊事件,是我最不願意想起的一件事情。不過,這當然也是因為我從沒有遇上過謀殺案。

  在這本遠流新出版的《國際學舍謀殺案》裡,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一所國際學生宿舍,而案件便是始於失竊情事。老實說,如果不是中譯書名清清楚楚地寫著「謀殺案」三個字,我根本不會從小東西的失竊去聯想到殺人。但是白羅的灰色小細胞當然跟我們不同等級:他早早就意識到危險的存在,甚至還積極地動身前往這棟宿舍,希望這位暗地裡的壞蛋,會在他白羅的嚴密監視下,知難而退。

  可是白羅還是在小地方疏忽了-作者當然要這麼安排才有好戲可看-再加上故事中某人的好探隱私與口無遮攔,逼得兇嫌不得不冒險出手;失竊只是開胃菜,謀殺才是正餐。

  基本上,我得承認我個人並不是很欣賞這篇故事的佈局:犯人太笨又太自負了,他如果願意「見好就收」的話,其實白羅與警方所掌握到的證據並不多,未必就可以逮到他。但這也是大多數罪犯的通病:自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天衣無縫。其實我們可以在真實案例中發現,很多罪犯如果不是再次犯案而失手被逮的話,這些案子搞不好會一直懸在那兒哩!

  不過我個人倒很喜歡本篇故事以小東西的失竊當作開頭:有些東西之所以失竊是有原因的,因為它值錢;但是如果連不值錢的東西也遭竊的話,那麼這背後是否隱藏什麼秘密呢?白羅切入問題核心的獨到眼光,真不愧他古典名探的稱號。

  本篇故事還有一點特殊的地方:這是克莉絲蒂筆下作品中,少數幾部將場景設定在青年學子宿舍裡的;我目前記得的另一部屬於校園學生背景的,是《鴿群裡的貓》一書。〈遠流尚未出版。〉

  「校園推理」在目前的分類中,已經算得上是一種推理小說的子類型。校園推理多半將場景設定在校園之中,登場角色大多數是學生。但是犯罪的發生當然會有伴隨而來的調查工作,因此偶而也會點綴一兩個警方的成年人角色。校園中除了學生以外,另一種身分就是老師;跟懵懂的學生相比之下,老師當然顯得有較多的智慧。因此校園推理故事中的偵探角色,往往是由教師所扮演的。不過前幾年當紅的日本推理漫畫卡通「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起用的偵探可是學生喔。不過這位學生並不是平常人,他可是日本名探金田一耕助〈橫溝正史筆下名探〉的孫子哩!

  除了登場人物的身分有特殊性以外,校園推理所處理的主題通常也較年輕化,多半都是情愛,友誼,甚至是自我認同等等問題。但是隨著現實社會中問題年齡層向下修正的影響,校園推理所處理的主題也越來越廣;援助交際,未婚生子,不倫戀情等等問題,也漸漸都會在這類書中出現:因為這些的確也可能是現今學生所會遇上的種種問題。

  相較於近代日本推理作品中,有著強烈年輕學生色彩的「校園推理」一派,克莉絲蒂筆下作品,其實「校園味道」淡薄了許多。依我個人猜測可能跟市場環境與作家背景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克莉絲蒂那個時代的人們上學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時間亦較短;不像今日社會上各級學校一大堆,讀完這個讀那個,多的是住校機會。今日的人們通常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學校中度過,因此多半願意接受以校園為主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推理小說閱讀人口裡面,學生讀者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作家選擇校園作為背景,當然有其主要的訴求對象。克莉絲蒂時代的推理作品,主要訴求對象恐怕並不是學生,因此這類主題當然談得較少。

  校園推理的名作,筆者首推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江戶川亂步賞得獎作,《放學後》〈林白出版,但已絕版〉。本書充滿青春氣息,而其以學生敏感心思為主題的內容更是可貴,絕對是校園推理的代表作。讀者們可以比較看看時間與空間均不相同的兩位作家,分別是如何利用校園這個背景呢?隨著時代變遷看看推理文學的發展,其實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兒。

更新日期:2002/08/25

【前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