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蹟見證台灣的多元歷史價值

陳郁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

台灣文化風貌多樣,多元族群自古即在這片美麗之島辛勤經營,不只各顯特色也各有著立足的基礎。回溯歷史,各種族群仍不免有互相頃軋,彼此摩擦的情事,但歷史的教訓也清楚地告訴我們:不同族群唯有彼此尊重,文化才會成長強壯,所構築的社會才會有生機。

基於建立「尊重」不同文化的信念,本會近年的種種措施也特別凸顯文化多樣的特質,晚近並藉由出版十冊專書來紀錄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數百年來所呈現的生活百態與文化風貌,書系預定民國九十三年完成出版,讓國人藉此欣賞與瞭解不同族群共同的生存經驗。這本「台灣古蹟之美」是其中的第三冊專書,內容包含了全國各地、各族群、在不同世代,所累積而存的文化資產。

【台灣古蹟之美】是收錄著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公告實施,至今屆滿二十年以來,被指定公告的四百八十四處各級古蹟中(截至民國九十一年四月十六日),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六十二處古蹟以及四處具有古蹟或歷史建築價值的案例。編輯體例是以圖片欣賞為主搭配短文,讓國人從這些文資精華中,得以領略先民在這片土地所留下的足跡,並作為流傳給後代子孫欣賞瞭解以及國際人士認識台灣的案例。


文建會推動國人認識文化資產,採取多項作為,例如民國九十年推動的文化資產宣導年,響應歐洲的「世界古蹟日」,策劃全國二十五縣市將平日收費或不開放的古蹟、歷史建築、博物館,於該年的九月十五、十六日的世界古蹟日開放並做深度導覽。同時邀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國的文化資產官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前來台灣,深度探討台灣文化資產未來發展方向,甚且推動台灣指定世界遺產的可能性。此外,民國九十一年持續推動文化環境年,並以呼應世界潮流,持續強化台灣在文化資產經營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讓民眾對處與社區之內的文化資產有全新的瞭解,並珍視其價值。

由於古蹟的類型含括多樣,有史前考古遺址、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台構築的城堡、外國人在台時期所留下的洋行與領事館或教堂、傳統聚落與城鎮、城牆與城門、傳統和院住宅與街屋、書院文教建築、宗教廟宇、關塞與紀念性建築、日治時期的官署與公共建築等類型。這次所收錄的案例中,我們期待大家可以領略這些以建築為最大宗文化資產的空間、造型、構造與工藝等面向的美學經驗,以及這些建築物所造就的人文意涵與文化現象,可以說深刻體驗台灣古蹟,如同閱讀一本活生生的台灣開發史。

編輯這本書,我們邀請到的總策劃為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傅朝卿,攝影家有康諾錫、鄭錦銘、郭娟秋、陳輝明、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阮偉明等人,期望大家的投入,能讓國人與國際人士,多一次深刻認識台灣古蹟、台灣文化的機會。

 

 產品特色經典建築 序•陳郁秀專文•傅朝卿我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