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評如潮   作家檔案   古老生物地圖   {北美}刺果松   {歐洲}波塞頓海草   {亞洲}繩文杉
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著
林步昇/譯,遠流/出版
平裝,菊 8 開,304 頁

定價 599 元 7.9 特價 473
 

世界上最古的生物
The Oldest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既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傑作、科學紀錄,
也是一本關於「時間/旅行」的札記。

★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華爾街日報》年度選書
★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 2014 年編輯選書
★ 腦力刺激網站(brain pickings)選書
★ 「令人大開眼界的傑作!」──美國前副總統 艾爾.高爾
★ 作者 TED 演講觀賞人次突破百萬
★ TED 論壇創辦人 克里斯.安德森 鄭重推薦
★ 各界好評推薦》吳志寧(929樂團主唱)、昆蟲白(獨立搖滾音樂
 人)、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徐仁修(財團法人荒野基金
 會董事長)

與世界上古老的生物相比,人類的生命不過轉瞬
這些存在千年的生物見證了地球的歷史,提醒著我們肩負的責任,也是地球未來命運的指標。

藝術家瑞秋.薩斯曼花費 10 年時光,與生物學家合作,周遊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 2,000 年的生物,她的足跡從南極洲跨至格陵蘭島,從美國的莫哈維沙漠到澳洲內陸,最後的成品皆收錄於此書,呈現出令人驚艷而獨特的攝影文集。

她的攝影探索以紀元零年為起點,往後回溯,在現代紀錄過去,這些古老的有機體遍布各個大陸,例如格陵蘭島上有一種地衣,100年只長1公分;而美國猶他州則擁有一片已存在8萬年的白楊樹林。透過紀錄這些獨特而美麗的古老生物,薩斯曼描繪出這個星球上活生生的歷史,而且仍然不斷生長著,但也透露出我們在未來可能失去這些生物的危機。這些從古老時代存活至今的生物,幾千年來撐過了極端氣候的考驗,但是面對如今氣候變遷和人類開發的威脅,卻顯得如此脆弱,她所紀錄下的兩種生物便已經因為人類介入而宣告死亡。

這不只是一本美麗的攝影文集,更是藝術家提出的問題,值得每個人細細思量:如果這些生物已經存活了這麼久,為何會在我們這個世代結束生命呢?



「如果不是因為撰寫本書,我想必沒機會目睹這些鬼斧神工的地貌,各自展現獨特的魅力,好像時光就此倒流,讓人一窺這個世界過去的樣子,心痛之感也油然而生,哀嘆著那些曾美得難以想像的景物,就這麼永遠消逝於遙遠的過去,同時又暗自希望,對於某些已造成的傷害,我們還能加以彌補。

但就如同深水中無法久待,要沉浸在歷史裡也是場硬仗。我們會一再被迫回到現實,關照自己當下的思考和需求。然而,之所以沉醉於 2,000 歲以上的生物,並非要貶抑現今的世界,實際上目的正好相反:或許,藉由這些古老生物的角度,和縱深的歷史產生連結,我們能獲得更宏觀的視野、採取更長遠的觀點。我認為,凡事都以長遠的角度思考,絕對有助於解決世界上的任何問題。

在花費近 10 年研究、攝影、探訪世界各地以尋找古老生物之後,我得以客觀地看待生死,也更直接體會到,在浩瀚的『永恆』面前,人的一生是何其短暫;同時,我們站在這些古老生物的面前,見證微如分子的片刻時光形塑綿延不斷的故事:既改變著細節,也影響了全貌。時時刻刻皆珍貴,我們都身處其中。」

──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節錄自本書〈導言〉


▲Top


 佳評如潮


「我非常喜愛此類結合了生態科普的藝術作品。薩斯曼不僅讓我們凝視著這些猶如地球長老的生物,更讓我們爬昇到更宏觀的高度看著自己。」
──昆蟲白/獨立搖滾音樂人

「令人大開眼界的傑作!」──艾爾.高爾/美國前副總統,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主角

「以古老生物的時間觀思索生命,能讓思想開闊、心靈昇華。很高興能見到瑞秋將她的TED演講繼續發展,成為這本令人入迷的書。」
──克里斯.安德森/TED論壇創辦人

「薩斯曼是個時間旅行家,她讓我們暢飲太古甘泉。閱讀她的作品,讓我們在凡事求新求快的文化中,得以一窺永恆之美。」
──《紐約時報》

「這些以自身見證時光的古老生物的照片帶來驚奇,同時亦驅使我們行動。薩斯曼相中的許多生物正飽受各種威脅:棲地喪失、氣候變化、人類的愚蠢。」
──《時代》雜誌

「過去10年間,薩斯曼不斷追尋世上的古老生物。她的足跡遍布七大洲,尋訪的生物如奧勒岡州2,400歲的菌類,和塔斯馬尼亞島43,600歲的古老灌木。在她的新書中,她紀錄了30種生物。為了找尋它們,她尋求生物學家和探險家的幫助,甚至和極地地理研究中心合作,取得南極衛星地圖,以抵達稀有蘚類的所在地。」
──《華爾街日報》

「我們需要更多藝術家、音樂家、舞蹈家和詩人,來為環境知識增添更多人文氣息。真希望大型研究機構在資助實驗室之餘,也能贊助藝術村計畫。這本書可說是時代之作。」
──《科學》雜誌

「本書呈現了古老生物的奧祕與悵惘,令人體悟自身微渺。永恆生命的重量,人類注定無法背負,透過本書,卻能稍有感觸。薩斯曼帶給我們的,是科學、美與永恆的交會。」
──Jerry Saltz,《紐約雜誌》資深藝術評論家

「本書以戲劇性的手法,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添上引人入勝的嶄新觀點。」
──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我敬畏地望著地球上古老的智者:他們通曉過去、洞見未來、理解萬物的道理。我敬畏地欣賞薩斯曼尋訪這些智者的壯舉,和她以攝影竊其靈魂的膽識。」
──Paola Antonelli,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建築與設計部資深策展人

「長壽即是永續。長壽的人連接世代,而真正長壽的生物則連接著千萬年。薩斯曼以影像捕捉那些生物,讓人類的歷史更顯鮮活。薩斯曼也告訴我們,這些生物遍布全球。這本書真正體現了恆久之今和四海一家的精神。」
──Stewart Brand,恆今基金會(The Long Now Foundation)創辦人

「在薩斯曼拍下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時,發生了神奇的事情:她的照片所蘊含的時間片段,讓這些活過了自然地質時間的物種如獲新生。十年來,薩斯曼對地球生態象徵的勘查細膩而全面,她對讀者也十分慷慨:務必讓讀者切身感受這些無比浩瀚的生命──她的作品清楚呈現了這份雄心壯志。」
──Charlotte Cotton,《這就是當代攝影》作者,策展人

「她就像個新潮的女版薛克頓,有遠見也有毅力,用一台 6 × 7 中片幅底片相機和生動的文字,將這些古老生物帶到我們眼前。」
──Adam Harrison Levy,「設計觀察家」部落格

「一本美麗而強勁的書,位於藝術、科學與哲學的交會點,橫跨七大洲,探討地質時間、恆久與無常、以及生命的重重交織。薩斯曼身懷藝術家的美學天賦,和科學家對真理的崇敬。她踏遍世界各個角落,穿越時空,發掘地球上的各種故事:關於生命的堅毅、勝利與悲涼、過去與未來……而最重要的則是人類生命的渺小。」
──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 書評網

「作者的見識卓越,全心付出堅持完成,就把她想成女版的極地探險家薛克頓吧。她追著這些古老生物的蹤跡,用美麗的照片和生動的文字,讓我們注意到這些寶貴的生命。」
──Adam Harrison Levy,設計觀察家雜誌

「這一系列照片現已成書,既是藝術作品、科學紀錄,也是旅行札記──三者合一的意義更為驚人。無論你將這些照片視為紀實攝影,或是古老生物的科學影像,紀載著氣候變化的幢幢鬼影如何威脅這些千年物種的生命,這本書都能滿足你。」
──PetaPixel 攝影評論網

「這本書滿載絕妙的照片,彷彿真能捕捉那些歪扭松樹、搖曳海草、奇幻苔蘚長年累積的智慧。薩斯曼搭配照片的文字介紹了科學知識,同時也是極富魅力的旅遊札記,帶領讀者來到七大洲裡那些遠得要命的地方。這本書裡的生物既發人深省,又有點嚇人:它們代表著大自然的堅韌,但也提醒了我們自然脆弱的一面。」
──Gizmodo 科技新聞網

「當代藝術薩斯曼的新書收錄三十種世界上持續存活的古老生物的照片。這些生物有不少顯得乾癟歪扭,如五千五百歲、飽經風霜的南極蘚類,和兩千歲、看來脆弱的南非帕弗里猢猻木。就像老人總是被送到療養院一樣,古老植物幾乎都生長在遠離塵囂的地方,它們在沙漠中呆立,或在永凍土下緩慢繁衍。但這些生物不同於終將消亡的人類,它們靜靜地茁壯著,勤勉地修復著自身老去的分子,阻擋著一代又一代的病原。大多時候這些古老生物總是被遺忘,但若將它們聚在一起,便可看出它們其實代表著地球上的主要事件。」
──《波士頓環球報》

「任何人見到薩斯曼的攝影作品,都會被其美麗所震懾;但這些照片也充滿力量,讓我們思考自身和地球的命運。」
──《舊金山紀事報》

「現今,科學已高度專業化,她的藝術視角超越了不同學科間的藩籬,強調了已分析長壽物種來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波士頓環球報》

「這些照片很美,而當你知道這些生物有多老之後,它就顯得更美了。薩斯曼拍攝的生物中,最年輕的都有兩千歲(例如托巴哥的腦紋珊瑚,還有納米比亞一種叫做千歲蘭的異國植物),跟其他更老的生物比起來,它們還只是小孩子呢。更老的生物包括八萬歲的猶他州白楊樹,還有四十萬到六十萬年來,一直存活著的西伯利亞細菌!這是一本充滿自然奇蹟的攝影集,光是這些照片就已經很珍奇,但薩斯曼還加上關聯的故事,幽默又神祕,充滿迷人的科學知識,這可不是一般的休閒書能相比的。過去十年來她不斷研究、旅行、拍攝,一切都紀錄在這本書裡。就算書中沒有照片,她的文字也可自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回憶錄,或是一本魅力十足的科學教材……或者兩個都是。」
──Boing Boing 部落格

「書中蒐羅的巨幅影像成果斐然,色彩驚艷。這些自然奇蹟和蘇斯曼的旅記,帶給讀者無限驚奇。」
──《新政治家》

「薩斯曼以攝影回到千年前的十年旅程,充滿獨特觀點,啟發生物學者,和對生物有興趣的人。極力推薦。」
──《選擇》

「這本獨特的書野心勃勃,意圖跨越學科分際,重新審視那些壽命長得驚人的生物。有些生物的發現出於純粹偶然,有些則是出於努力不懈的研究。薩斯曼曲折離奇的遊記和攝影紀錄,在藝術上和科學上,都堪稱獨一無二。」
──《科學人》美國版


▲Top


 作家檔案

【作者簡介】

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

薩斯曼是出身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當代藝術家,她的攝影作品和散文曾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以及NPR上。她為了本書花費10年研究,與生物學家合作,環遊世界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000年以上的有機體。她獲獎無數,其中包括2014年古根漢獎助金;同時她也經常受邀演講,包括TED論壇及大學演講,曾接受CNN及BBC訪問。她的作品曾在歐美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展出。

 

【作者自序】我們所知的世界

  從大霹靂到地球形成,總共歷經了90億年;又過了近10億年後,地球上才有生命出現。即使如此,現代人如果看到當時的環境,不只會覺得陌生,還可能會以為是另一個世界。當時沒有任何大陸,也沒有足夠的氧氣讓人自在呼吸,得仰賴疊層石(即結合了生物體與地質沉澱物的特殊構造)進行光合作用,為大氣層提供氧氣,進而奠定未來一切生命的基礎,但這可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現今,全球最古老的疊層石已有兩千多歲,依然像35億年前的祖先一樣不斷造氧。

  本書橫跨不同領域、範圍遍及各洲、時間穿梭千年,既有藝術又有科學,本質上與環境密切相關,展開一趟地質時間(deep time)之旅。我多方研讀文獻、跟生物學家合作,並且造訪世界各地,拍攝至今活了2,000年以上的生物。這些照片是歷史在現代的圖像,照片中的生物將我們帶出當下時空的舒適圈,進入另一個時空。賦予生命體一個原本抽象的數字,有助我們以擬人的角度看待遙遠的時代,畢竟通常來說,這實在超出我們的理解。而攝影正是絕佳的媒介,可以捕捉這種時間的張力:將數千年的漫長生命,轉瞬濃縮至毫秒之間。

  這些古老生物遍布全球各洲,身處各種極端環境,不但度過千年風霜與冰河時期,也歷經地質變化與人類遷徙。許多生物微小到你連踩過都渾然不覺,有些則是雄偉到讓人不禁仰望讚嘆。我總共拍攝了30個不同的物種,其中包括每世紀只長1公分的格陵蘭地衣、非洲和南美洲特有的沙漠灌木、美國奧勒岡州具掠食性的真菌、加勒比海的腦珊瑚,以及猶他州8萬歲的山楊樹群。我也遠赴南極洲,拍攝5,500歲的蘚類,還前往澳洲塔斯馬尼亞島,尋找43,600歲的無性系灌木叢──該類植物已瀕臨絕種,那是最後倖存的個體,但理論上卻又永生不死。

  這些古老的生物見證了完整的人類史。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和楔形文字兩大發明象徵文明的誕生,大約出現於5,500年前,剛好跟南極洲象島的蘚類歲數相同,再往前回溯就到了史前時代。美國加州河濱市的帕莫櫟樹現齡13,000歲,經歷了巨大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相繼滅亡的時期,例如大型兀鷹、乳齒象、劍齒虎和北美洲駱駝等宛如科幻小說裡的生物。而血緣可能最近似現代智人的弗洛瑞斯人,也不過是17,000年前才絕跡。就地質時間來看,並不算太久以前。

  其他古老生物的生命步調則更符合地質時間的標準:有些灌木叢、無性系森林、海草床和細菌,早在上一次冰河時期前數萬年就已存在,甚至比任何人種都還要早出現。舉例來說,澳洲昆士蘭省的南極山毛櫸在1億8千萬年前曾遍布南極洲,因為當時的氣候溫暖許多。隨著岡瓦納古陸脫離南極洲,加上氣溫愈來愈低,南極山毛櫸逐漸往北移動到更適宜的氣候,而原本的棲地慢慢消失,導致部分樹木死亡,因此南極山毛櫸只好另覓家園,就如同當代的難民。想想看,一般人要舉家遷徙到異地定居就夠辛苦了,更何況樹木為了延續物種,必須仰賴一代代子孫的堅持與合作,才能完成這項艱難的旅程,可見植物決定遷徙的意志力十分強大。南極山毛櫸一棵棵地往北前進,現存最古老的子孫樹齡已達13,000歲。

  那目前全球最古老的生物又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西伯利亞放線菌。這種細菌生存於地底永凍層,年齡介於40萬到60萬歲之間。當初這個菌落是由一群行星生物學家所發現,他們原本在調查地球上最惡劣的生存環境,希望找到蛛絲馬跡來判斷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放線菌居然在零度以下的低溫進行DNA修復,也就是不但沒有休眠,反而還活得好好的,緩慢生長了50萬年。

  當有機的生物碰上無機的地質,這代表著什麼呢?我們將同時面對遙遠的地質時間與平凡的每一日,以及兩者之間的層層推移。這些生物宛如當代的羊皮紙文獻,裡頭藏著一層又一層歷史,記錄著自然和人類的活動;新篇章不斷覆寫於舊篇章之上,年復一年累積到千秋萬世。當我們以地質時間的角度來看,宏觀的格局於焉浮現,我們也將意識到所有生物都有各自的故事,所有故事到頭來都有所關聯,甚至與我們所有人緊密相連。

  這些生物為什麼能夠活得這麼久?基於什麼原因?科學家只能針對單一生物提供部分解答,但跨物種長壽情形的分析比較研究還尚未問世。我們不曉得如此驚人的生命力是否能應用於妍常人類的壽命;即使有此可能,我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不過,儘管有些古老生物號稱長生不死,單單過去5年來,卻已有2種生物相繼滅絕。希望這些生物能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證,畢竟它們個個都值得世人的景仰與注目。而眼下最大的危機當屬氣候變遷,不知不覺中威脅全人類的生存,我們必須趁仍有一線希望時立刻加以因應。這些生物散布世界各地,超越人類之間所有界限。

  這本書是對過去的紀錄與頌揚,是要現世採取行動的疾呼,更是我們未來命運的指標。


▲Top


 古老生物地圖 


【目錄總覽】

自序  我們所知的世界
推薦序 過去片段開創未來
    文/漢斯-尤利希.歐布里斯特
推薦序 生命何以長久
    文/卡爾.齊默
謝辭
{古老生物地圖}

導言

{北美洲}
世界爺
刺果松
木餾叢
莫哈維絲蘭
蜜環菌
黃楊葉越橘
帕莫櫟樹
潘多林
參議員樹
地圖衣

{林奈分類法}
  {南美洲}
密小鷹芹
阿列盧木
腦紋珊瑚

{歐洲}
福廷格爾紫杉
百馬栗樹
波塞頓海草
油橄欖樹
雲杉

{地質時間軸}

{亞洲}
繩文杉
聖菩提樹
西伯利亞放線菌

{非洲}
猢猻木
地下森林
千歲蘭
  {澳洲}
南極山毛櫸
塔斯馬尼亞洛馬山龍眼
胡恩松
桉樹:新南威爾斯省
桉樹:西澳省
疊層石

{南極洲}
蘚類:象島
蘚類:南喬治亞島

{生長策略索引}

未竟之功

協助名單
詞彙表
索引





▲Top


 {北美洲}刺果松


  

〔左圖〕刺果松 #0906-3033(可能達5,000歲) 加州 白山國家公園
〔右圖〕刺果松細部 #0906-3030  加州 白山國家公園


  

〔左圖〕刺果松 #0906-3028 加州 白山國家公園    〔右圖〕刺果松 #0906-3237 加州 白山國家公園


● 環境越險惡、生存意志越強勁的美國老松
刺果松 Bristlecone Pine

年齡/5,068 歲   地點/美國加州白山國家公園
別名/瑪士撒拉、普羅米修斯   俗稱/刺果松   學名/Pinus longaeva


  5,000年的時間,滄海可成桑田。

  僅僅一世紀前,名叫安德魯.道格拉斯(Andrew Douglass)的天文學家(還不是生物學家)奠定了當代的樹輪年代學。20世紀前半葉,道格拉斯就已在研究氣候變遷,設法釐清太陽黑子週期與年輪資料之間的關係。1932年,道格拉斯僱用了艾德蒙.舒爾曼(Edmund Schulman)當助理。而舒爾曼畢生致力尋找最長壽的樹木(不過他自己卻不怎麼長壽,過世時年僅49歲),還蒐集了許多尚待分析的資料。舒爾曼先從世界爺開始調查,但不久後發現,真正長壽的樹木往往活在更加險惡的環境中。我當時在不同物種身上也逐漸意識到這件事:長得既迅速又茂盛的生物通常不會在長壽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實際情況通常恰恰相反。刺果松堪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單一物種(非無性生殖)。1957年,舒爾曼與當時的學生湯姆.哈蘭(Tom Harlan)發現了瑪士撒拉樹,目前樹齡高達4,845歲,也是最知名的一棵刺果松。哈蘭後來繼承師業,成為聲譽卓著的刺果松學者。

  不過瑪士撒拉樹的鋒芒,卻常被另一件無法彌補的錯誤掩蓋;這件憾事一再被人提起,簡直成了田野研究的警世寓言。1964年,研究生唐恩‧柯里(Don Currey)在內華達州惠勒峰少數的刺果松林中,對一棵刺果松進行採樣時,鑽取樹蕊的工具硬生生斷在樹中。由於這項工具對研究生來說十分昂貴,因此某位巡查員建議他直接砍樹取出,畢竟林中還有數百棵樹,砍下其中一棵又何妨呢?結果發現,這棵後人取名「普羅米修斯」的刺果松,被砍掉時年齡高達4,844歲,當時是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單一生物。普羅米修斯樹的一截橫剖面曾在一座小鎮賭場展示,但我後來發現當地商會已將其移置會議中心了;另一截橫剖面則交由亞利桑納大學的樹輪研究實驗室,供學者研究使用。柯里後來轉換跑道,成了地質學家。

  其實,哈蘭還發現了比瑪士撒拉和普羅米修斯更古老的刺果松,應該就在舒爾曼生前與他一起採集的樣本中。

  2006年,我終於跟哈蘭碰到面,他說已知最古老的刺果松並不是瑪士撒拉,而是同區的另一棵無名樹,樹齡約5,000歲(洛磯山年輪研究組織目前推估為5,062歲)。哈蘭和同事們運用樹蕊樣本交叉比對與放射碳定年法,判定許多刺果松的樹齡。洛磯山實驗室主任彼得‧布朗(Peter Brow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研究重點除了樹木各別的歲數,還包括哈蘭最後的研究計畫:仔細爬梳舒爾曼未分析的樣本,以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的完整年輪年表。令人難過的是,哈蘭在2012年過世,他的研究發現並沒有流傳得太廣,而哈蘭所說的那棵刺果松,以及瑪士撒拉在林道上的位置,也鮮有人曉得;而瑪士撒拉的告示牌早已被移除,主因是先前遊客常擅自採摘「紀念品」而傷害到樹木。

  我在2006年秋天造訪該地時,哈蘭已結束當季的田野工作,因此我就自行上山。當時正逢9月,海拔10,000英呎(約3,048公尺)的空氣冷冽,放眼望去,一路杳無人煙。哈蘭已事先告訴我應該搜尋的目標,以及在林道上的位置;他也提醒我們,那棵想必不會是當地最老的刺果松,畢竟還有數千棵尚未定年。

  我沿著缺乏遮蔽的山坡前進,深深震懾於這些盤根錯節的古樹,有些年齡甚至比最老的世界爺還多出近2倍。這也是全然不同的「森林」體驗:世界爺單憑雄偉的外觀,就足以令人敬畏,讓我想起攝影師杜安.麥可斯(Duane Michals)在《真實夢境》(Real Dreams)一書中打趣所言:「你絕對會被優勝美地的景色所打動,除非你是一台冰箱。」世界爺也是如此。然而,刺果松的美卻體現於在林線邊界的求生意志,我們對其所知愈多,就愈發現迷人之處。舉例來說,刺果松賴以維生的養分有限,所以會關閉體內不必要的系統,確保整體的生存率——樹木外表看來似乎死亡,實際上卻有枝椏活著。五五一組的針葉還可以存活40年之久,遠比大部分的松木來得長壽。這都代表著它們採取效率至上的生存策略。有鑑於樹瘤象徵著年紀,這些生物的強大生存意志可見一斑,堅忍不拔的外表下藏著歲月的痕跡。

  可怕的是,距離刺果松林僅百哩之遙的內華達州邊界試驗基地曾進行多次原子彈試爆。要不是刺果松位於上風處,一次試爆就可能導致永久傷害,說不定還會立刻遭到夷平,畢竟它們無法說逃就逃。而現今的刺果松可說是禍不單行:白松泡銹病(一世紀前經空氣傳播來到美國的真菌)與當地松皮蠹倍增,促使樹木慢慢步向衰亡,而氣候暖化更是推波助瀾。

  不過,惡劣的條件並沒阻礙刺果松生存,反而帶來生存的契機。高山地區溫度增加,不只讓許多物種活動範圍的海拔一再升高,也代表刺果松目前生長速度之快前所未見。近來計算刺果松的年輪時顯示,過去50年來的成長率增加了30%,超越過去3,700年間同期的速度。


▲Top


 {歐洲}波塞頓海草


  

〔左圖〕海草與潛水船 #0910-0775 (100,000歲) 西班牙 巴利阿里群島
〔右圖〕波塞頓海草 #0910-0753(100,000歲) 西班牙 巴利阿里群島


  

〔左圖〕波塞頓海草種莢 #0910-0083 西班牙 巴利阿里群島
〔右圖〕波塞頓海草床遭藻類入侵 #0910-0938 西班牙 巴利阿里群島


● 濃縮了 10 萬年歷史的「世界遺產」
波塞頓海草 Posidonia Sea Grass

年齡/100,000 歲   地點/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
別名/無   俗稱/海王草、地中海條狀草   學名/Posidonia oceanica


  地中海度假勝地伊比薩島的名氣遠勝過這種海草。島上熱鬧非凡的夜店、派對和音樂節,吸引世界各地醉醺醺的民眾前來狂歡,卻鮮少有人曉得,伊比薩島和福曼特拉島之間的水道裡,住著地球上極為古老的生物。波塞頓海草的年齡高達10萬歲,海草床剛形成的同時,人類遠古的祖先正在打造目前所知的首間「藝術工作室」;這個「工作室」2011年在南非被發現,其實只是個簡陋的區域,裡頭有用來混合顏料的工具。

  我是在伊比薩觀光旅遊網站和當地新聞報導中,首次得知波塞頓海草的存在。兩者都沒有參考資料,不過新聞報導內刊登了一張引人注目的照片:死亡的海草和種莢糾結成一團,看起來就像世界上最大團的頭髮。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有相關的期刊論文出版,但謠言偶爾也會成真:2年後,我發現一篇關於波塞頓海草床的科學論文,附有執行這項長期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的姓名和任職單位,於是我就主動跟他們聯絡。

  10年來,這個團隊費心研究綿延於巴利阿里群島之間的波塞頓海草床。早在科學家推估出其年齡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已把它列為自然遺產,理由是「波塞頓海草生長茂盛,僅於地中海盆地發現,是眾多海洋生物賴以維生的重要物種」。努莉雅.瑪爾巴(Nuria Marba)和同事每年都會重返特定的區域,細心計算海草莖部數量,以確定其健康狀況和生長速度。回到實驗室後,結果卻出乎他們意料:檢測後發現,相距甚遠的不同海草床,竟擁有一模一樣的基因結構;換句話說,這些海草屬於相同的個體。這個過程就和許多偉大發現一樣,起初沒有人認為這片海草床是單一的古老個體,不過這種可能性一旦浮現,他們就開始努力尋找證據。

  我尋訪完西西里的百馬栗樹,才順道來伊比薩島。R比我先到,就跟我約在港口邊的一條窄路上碰面。我們在那裡吃了宵夜、喝了點小酒。那趟腦紋珊瑚之旅後,我們倆分開了一陣子,但又決定復合看看。隔天早上,我們搭渡輪前往福曼特拉島,跟瑪爾巴等人會合。

  想當然爾,這項田野調查是在水下進行,這也是我第二次潛水(第一次是在托巴哥尋找腦紋珊瑚)。R稍微比我有經驗,因為他之前就在墨西哥學會了潛水。我們都有開放水域的潛水資格,但沒料到這張證照卻沒表面那麼簡單。瑪爾巴和她的同事隨口叮嚀我們小心,可別在他們水下工作時迷了路。我們儘管心裡有點緊張,聽到這話卻還是勉強擠出了笑容。這建議還真中肯。

  映入眼簾的海草美不勝收,或密或疏地往四面八方延伸而去,彷彿看不到盡頭。那群生物學家分頭前往自己負責的海草床,潛到大約60英呎深(約18公尺),一絲不苟地計算植株數量,再用繫在氧氣瓶上的防水白板做筆記。我和R沒有迷路,但我的數位相機一直出狀況,潛水盒的效果也沒預期來得好,就連白平衡也調了半天,幸好穿透淺水層的光線還算充足。出發前我在紐約特地買的Nikonos潛水用35釐米底片相機,就這麼徹徹底底壞了。

  儘管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仍有不少船隻獲准穿越這些水域。水面下有藻類侵襲、水面上則有異地生物附在外國郵輪上經過,在在威脅著當地的生態系。在兩處乾淨無比的水域潛過水後,瑪爾巴帶我們到福曼特拉島沙灘外海的另一個潛水地點:汙黃的藻類簇擁成堆,覆蓋住部分海草,使其成了病懨懨的米黃色毛團。再過去雖然接著健康的海草床,但不難想像藻類完全佔領的慘況。

  當天潛水結束後,成堆的海草種莢沖刷上岸,景象令人嘆為觀止。我環顧四周,許多遊客正悠閒做著日光浴,身旁是動輒好幾百萬顆的種莢,濃縮了10萬年的歷史,他們卻對這種生物的偉大(以及它與自己的關聯)渾然無所覺。


▲Top


 {亞洲}繩文杉


〔圖〕繩文杉(日本柳杉) #0704-002(2,180-7,000歲) 日本 屋久島


● 宮崎駿動畫《魔法公主》的靈感來源
繩文杉 Jomon Sugi

年齡/2,180-7,000 歲   地點/日本屋久島
別名/繩文杉   俗稱/日本柳杉   學名/Cryptomeria japonica


  隨著大樹映入眼簾,我拭去額頭的汗水。儘管攀爬得辛苦,疲累中卻帶著滿足,我並未執著於目的地,反而更專注於旅途本身。我拍了幾張繩文杉的照片,但當時還沒想到要寫這本書,就連尋訪繩文杉都不在計畫內。我原本設想了截然不同的日本之旅:從日本東岸出發,搭船24小時至遙遠的小笠原島(嚴格來說仍屬東京),尋找特別的海鹽。我一直都在尋尋覓覓,但不曉得到底想找什麼。雖然我不排斥刺激的冒險,卻對前往小笠原島的船班有所顧慮:假使我到了島上,發現跟期待有落差,就得等一整個星期才能回本州。因此,我選擇在東京一間百貨公司樓下的禮品店買了小笠原島的海鹽,然後就離開了東京,心中沒有任何既定行程。我離開東京後的首站是京都,卻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最後促使我到屋久島尋找繩文杉。

  位處亞熱帶的屋久島綠意盎然,常有人開玩笑說,那裡一個月有35天都在下雨。原本要興建的鐵路系統不了了之,廢棄的鐵道往宮之浦岳向上蜿蜒,淹沒於濃密的植被之中,但山上並沒有任何森林的紀錄。屋久島的居民幾乎都沿岸而住,環繞著這座島嶼。而島上植物生長得如此茂盛,無怪乎宮崎駿由此獲得靈感,拍出具警世意味的動畫《魔法公主》,以奇幻手法描述自然神靈與人類利益的衝突。

  杉樹是日本的國樹,它們就像英國紫杉一樣,經常種植於廟宇或神社等祭祀地點旁。日文「すぎ」直譯成中文是「杉樹」,但它其實屬於柏科。繩文杉到底幾歲呢?以日本繩文時代為名的繩文杉,確切的年齡眾說紛紜:從2,180歲到7,000歲都有(最老不會超過7,000歲,因為在這之前屋久島發生過劇烈的火山爆發,導致所有生物滅絕)。繩文杉也跟許多古樹一樣,部分樹幹呈中空狀,因此難以精確定年。2005年,繩文杉斷了一根枝幹,而根據當地部落客所言,2012年11月又失去另一根枝幹。

  繩文杉的樹皮長滿瘤節,讓人不禁想找出一張張扭曲的臉龐,粗大的樹幹再往上,就是糾結的枝椏和葉片,宛如一綹綹頭髮。然而,我的目光卻立即落於樹基上:交錯的樹枝像似手工編織的籃子,用意是避免他人直接接觸樹木,也可以保護根部系統不受雨淋。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人類對自然的干預。林下灌木叢遭修剪後,遊客欣賞繩文杉的視野固然變好,但也難免傷害了淺層的樹根。這就如同北美潘多林的幼苗被鹿啃食,只好種更多樹苗並加上圍籬保護。而繩文杉的枝椏也常遭遊客摘取回家作紀念,迫使有關單位必須在四周架設監視器來防範。


▲Top


 延伸閱讀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范欽慧/著 定價 420 元 7.9 特價 332 元 

台灣第一本〔書+CD〕探討聲音的自然書寫  透過聆聽,療癒人心、療癒大地,改變世界

范欽慧,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的野地錄音師,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




世界珍奇花園

Jenny Broom/著 定價 499 元 7.9 特價 394 元 

英國 Children's Special 選書!《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學校圖書館期刊》好評推薦

翻開這本書,打開通往世界珍奇花園的門,來一趟令人著迷的世界生態之旅
請漫步進入這5個獨特又令人嘆為觀止的地理區域,細細地觀看周遭的自然景觀,以及豐富多樣的蓬勃生命。
透過美不勝收的細膩插畫,以及優美的解說文字,一起來探索亞馬遜雨林、沙漠、大堡礁、歐洲黑森林、喜馬拉雅山脈,並認識居住在這些地方的野生動物,欣賞地球這座珍奇花園,栩栩如生展現在眼前。




生命的故事:演化

Katie Scott/著 定價 499 元 7.9 特價 394 元 

82 幅絕美插畫 × 200 公分巨幅拉頁=譜寫億萬年壯麗生命史詩
最美麗的知識圖文書,涵育科學及美學雙素養;最好讀的生命演化史,開啟微觀與宏觀全視界

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生命從初始的單細胞生物緩慢而持續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從海洋到陸地,從陸地到天空,億萬種生物合奏出繁花似錦的生之樂章。
本書由知名藝術家繪圖,概述浩瀚壯闊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從微小細菌到龐大猛瑪象,從原始蕨類到高等蘭花,詳盡羅列82種演化史上的代表性生物,展現生命豐美的多樣性,演繹令人驚嘆的生命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