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第一部繪本創作終於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即將告一段落。之前的圖文作品都是以短文或者詩來呈現,這是第一次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創作方式──講故事,更是日後繼續努力的目標。
還記得當初是在一個說故事的活動中,認識了遠流出版公司的總編輯,那時我和良根還在從事獨立刊物的創作,到處找地方寄賣;轉眼間,我們已經與遠流在合作繪本了,我也從擁有穩定收入的上班族,轉變為靠搖筆桿掙錢的創作者。有時會覺得這一切有些不可思議,就像是故事的情節般,但對於一個從小就花了許多時間在腦海中編織故事的人來說,這一切彷彿又是那麼的自然。
我編出來的故事通常與回憶有關。我和良根都是在1980年代成長的孩子,那時的台灣似乎各方面都在起步,舊的事物迅速地被更新奇、更方便的事物所取代。比如現今非常普遍的便利商店、速食店,在當時可是不容易見到,而且還必須有大人帶著,我們才敢進去。
所以我們一般都去學校附近的雜貨店,從放著各種玻璃瓶裝飲料的冰箱,挑出想喝的,像是沙士、可樂或蘋果汽水,然後老闆娘會用開瓶器打開瓶蓋,把飲料倒進透明的小塑膠袋裡,插入吸管,再用紅色塑膠繩綁緊袋口,交到我們手上。
印象中,那樣的汽水喝起來總是很過癮,氣泡好像特別多,而且一瓶才五元而已;現在的五元能買什麼,我真的不知道。那時還有許多用一元就可以買到的糖果,通常都是有著鮮豔糖衣的口香糖之類,它們被裝在透明的塑膠罐中,非常醒目,一元可以買一至二顆。大人常告誡我們,不要吃那些地下工廠製造、充滿色素的垃圾零食。當時每天的零用錢只有二十元,從小就嘴饞的我,對這些東西可說絲毫沒有半點抵抗能力。
還有我們經常在巷弄中奔跑,嬉戲,那時的房子仍以平房居多,最多就是三、四層樓高,不像現在動輒好幾十層樓高的大廈。那些圍牆頂部插著彩色玻璃碎片、有著前院的矮小房子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有如一座小小的堡壘。我一直好奇那些玻璃碎片是怎麼插上去的。
也許是回憶仍然深刻,加上良根對台灣老舊的東西情有獨鍾,他經常畫那些現在已經不容易看到的景物,所以自然而然地誕生了這本充滿懷舊味道的繪本故事。現在和我們同齡的大人,許多也已經為人父母,希望這本書能喚起他們的共同回憶,也讓他們的孩子從書中看見自己父母的童年時代,這些在現實無法保留,卻深藏在腦海中的記憶,彌足珍貴。
萬分感謝總編輯與主編的大力協助,使我們能順利完成本書。一部作品就是創作者努力多時的心血,我們非常開心見到它的出版,也謝謝我的女友為本書命名,願大家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不見的東西」。(文 / 郭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