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第 29 章 摩訶即大
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惠能與說,各各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彼岸到」〔一〕。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二〕。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
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三〕如虛空。莫定心禪〔四〕,即落無記〔五〕,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六〕、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猶〔七〕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八〕。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九〕。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校記】
〔一〕原作「彼岸到」,敦煌本同,惠昕本作「到彼岸」。
〔二〕原本作「如如化」,據惠昕本加「幻」字。
〔三〕「猶」原作「由」,據敦煌本改。
〔四〕敦煌本作「莫定心座」,鈴木校本為「若空心坐」,惠昕本作「若空心靜坐」。
〔五〕「記」,敦煌本作「既」。上二句或疑為注文混入經文。
〔六〕「河」字,敦博本、敦煌本俱誤作「何」,據北圖本改。
〔七〕「猶」原作「由」。
〔八〕原本「摩訶」下有「行」字,或疑此字當刪,或謂此字當作「衍」。
〔九〕原缺「行」字,據惠昕本加。
【直譯】
現在既然已經自己歸依了三寶,全都個個專心誠意,我再給諸位能知善識的師友施主,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法門。諸位能知善識的師友施主雖然口中能夠念誦,卻未必能夠了解,所以我惠能來給大家解說,個個請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句話,是西方天竺國的梵語,用大唐的語言來翻譯,就是「大智慧彼岸到」。這個法門,必須身體力行,而不在於口頭念誦;如果光是口頭念誦,而不去身體力行,就會如同虛幻變化的魔術一樣。修行此一法門的人,修得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完全等同的。
什麼叫做「摩訶」呢?「摩訶」的意思就是「大」,心胸度量要廣大無邊,就像虛空—虛無的大空一般。千萬不要把心思定於一處,那樣就會落入無窮無盡的不確定之中。虛空能包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都全在虛空之中。世上的人本性虛空,也同樣如此廣大無邊。
本性包含宇宙萬物的現象當然是「大」,而宇宙萬物則全都是自己本性的反映。看見宇宙間一切所有的人類以及非人類、邪惡的與善良的、惡法與善法,全都包容而不捨棄,卻也不能沾染執著,就如同虛無的大空一樣,稱它為「大」。這也就是「摩訶」的外在表現。
愚癡的人只知在口中念誦,聰慧的人卻懂得在心中修行實踐。又有些愚癡的人放空心思,什麼事都不想,而自己虛空,稱之為「大」;這樣也是不對的。心胸度量是廣大無邊,不去修行的話,就變成小格局了。千萬不要只在嘴巴裡空口說白話,如果不能修行這種實踐工夫,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弟子了。
【新繹】
此章以下三章,說明「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義、作用及其修行的門徑。
這一章先解釋「摩訶」的意義。惠能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彼岸到」。「摩訶」的意思即「大」,是用來形容「般若」(妙智慧)的。佛的智慧大到什麼地步呢?惠能用「虛空」、「空」來形容它的無邊無際。它就像虛無的大空一樣,無所不包,上則日月星辰,下則大地山河,還有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物質概念,包括草木鳥獸、惡人善人、惡法善法,俱在其中。他甚至概括的說:「天堂地獄,盡在空中」。可見這個佛性的「空」,不只指形狀界限的無邊無際,而且也指內容性質的善惡有無。它可有可無,也可以在有無之外;它可善可惡,也可以在善惡之外。善惡之外的那個非善非惡的模糊地帶,佛家稱為「無記」,是無從標識計量之意。那個在有無之外的可有可無的部分,援例可以稱為「無記」,或者可以稱之為「無既」。無既,本來就有無窮無盡之意。惠能以為佛性的「空」,是虛而不實的,它包含宇宙萬有,卻不拘限於某一事物,固定於某一地區,因此它不會單屬於善、惡或無記,也不會單屬於有、無或無既。這才是真正的「虛空」。文中「莫定心禪,即落無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學者不解其義,紛紛改字解經,甚至把屬下讀的「空」字,移於「無記」之下,而創出「無記空」一詞,然後又臆增「世界虛空」四字以接下文「能含日月星辰」等句,這真無異是庸人自擾了。也有人懷疑此二句是注文混入經文,也大可不必。
惠能不但認為佛性本「空」,無所不包,而且認為即使是一般世俗凡夫的本性也一樣。一切善惡有無,都在人人這無邊無際的「性空」之中。因此,人人內在的心性,與佛性並無差別,都極其「大」,善惡有無,「盡皆不捨」。
同時,惠能又在這裡說明了佛的另一特性,那就是「不可染著」,也就是上面諸章常常提到的不執著,不沾染,不受任何事物觀念所拘限,包括善、惡、無記等等。舉例來說,因為佛性人性都「大」到無所不包,善、惡、無記等等,俱在其中,所以人人說你好,你未必真好;人人說你壞,你未必真壞;人人說你不好不壞,你也未必不好不壞。知道你真相真心的人,只有你自己;決定你究竟是好是壞的人,也只有你自己。你肯修行,誠心向善,專心求法,那麼自然就可以得到自性中的善,清淨而不被塵染。此章說:「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前面諸章所說:「自性若除即是懺」、「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盡有,為迷不見」、「一切法盡在自性」等等,所要闡述的,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這無疑的是為惠能自性清淨以及禪悟在心的主張,奠定了理論的依據。所以他對禪理,重身體力行,重修行,重實踐,而不重外在形式;所以他反對「空心不思」,反對只會空口誦經、結跏趺坐而無所用心的修習方式。
《景德傳燈錄》卷四記載白居易請教鳥窠道林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道林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其意,笑稱這兩句話連三歲孩兒也懂得這麼說。道林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見三歲孩兒能說的道理,八十歲老人卻未必做得到呢!
【宏一偈曰】
般若波羅蜜,智能登彼岸。摩訶意為大,虛空自汗漫。 |
──摘自《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第29章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