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0 第17期
經典新繹:吳宏一解讀《六祖壇經》


定價380元 79 折優惠價300(2013.7.12截止)

吳宏一教授新編/校注/譯解之人生必讀經典
每一章,都是自我觀照的反省修持。

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宗派禪宗的創始人。《六祖壇經》是惠能演講佛法的紀錄,字義淺顯,言簡意賅,句子簡短,容易記誦,仔細體會,能帶來智慧和見識;偈語文字優美雋永、意義深遠,更是值得一再誦讀涵詠。

本書從禪宗的創始傳說說起,介紹《六祖壇經》的傳本,以及六祖惠能的生平行跡、學佛求法和宣講《壇經》的經過。按內容文氣將全書新編為六十章,分段校注詮譯,解讀詳盡,論說分明,是了解佛法的重要文學作品。

《六祖壇經》由小故事說明大道理,放下欲望,自然能得到身心的清靜,生命因而活得更自在快樂!

★生活教育家 鄭石岩 推薦:「這是一本精細校勘的《六祖壇經》,讀者不但可以掌握經典的原貌和豐富的相關知識,更可以從淺白易懂的直譯中,領會禪的智慧。」

★錢穆:「在後代中國學術史上有兩大偉人,對中國文化有其極大的影響,一為唐代禪宗六祖惠能,一為南宋儒家朱熹。……《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

★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壇經》被列入「思想史之部」中


第16期 經典新繹:王邦雄解讀莊子
第15期 創新者的大腦,就是不一樣
第14期 披上白袍,第一次到非洲
精采書摘

第 7 章 神秀夜題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一〕,終不得法。

  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衣法。

  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見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中間壁上,秉〔二〕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並無人見。


【校記】

〔一〕心字下,惠昕本有「偈」字。
〔二〕「秉」字原誤作「事」,今據敦煌本改。

【直譯】

  上座神秀心裡想:大家不呈心作偈,是因為我當教授師。我如果不呈心作偈,五祖如何能夠看見我心中見解的深淺?我把印證於心的偈子上呈給五祖看,表達意見原是好的,企求衣法、謀得祖師的職位就不好了,那反而跟一般凡俗的心一樣,只為了奪取聖師的寶座而已。但如果不呈心作偈,我又始終不能得到真傳。

  很久很久,想來想去。很難啊,很難啊。……

  到了深夜三更時分,不讓別人看見,神秀終於來到南邊廊下中間的牆壁上,題上他所作的、印證於心的偈子,想要求得衣法。

  如果五祖看見偈子了,說這些偈句悟道,如果訪查找到我,我見到師父,就說是我神秀作的。五祖見到偈子,如果批評不行,那自然是我心性迷惑,前世的業障太多,不該得到真傳。師父的心意難以猜測,我求法的心自然就打消了。

  神秀上座三更時分就在南邊廊下的中間牆壁上,手裡拿著燭炬,題上所作的偈子。其他的人都不知道。

  偈子是這樣寫的:

   身體就像覺悟的菩提樹,
   內心猶如清淨的明鏡臺;
   時時刻刻勤勞的拂拭它,
   千萬不可讓它沾上塵埃。

  神秀上座題完了這偈子之後,就退回臥房,並沒有人看見。

【新繹】

  此章描寫神秀題偈之前心情的徬徨。有些字句看似重複,有些文氣看似不暢,卻反而因此能看出神秀當時內心的忐忑不安。

  這一章的很多片段,都是描寫神秀的心理活動。開頭說他這樣想:「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表示他已獲悉其他同門全都不再呈心用意作偈。繼而重複描述他自己作不作偈的矛盾心情。他說自己是真心誠意求法的,卻又怕別人說他是為了謀取「聖位」。作或不作,處於兩難之間,「甚難甚難」。一直展轉反側到三更半夜,才終於下定決心,趁無人看見時,到南廊壁上題上自己所作的偈句。即使在秉燭題壁時,他都仍然在猶豫著,想師父看了偈句之後,可能有什麼反應,他自己將如何面對,等等。從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看來,神秀的得失之心其實不少,非真正悟道者所該有。

  而且,從他半夜趁無人時去題壁一事,也可以看出來,他對寺院的種種舉措都很清楚,不止所有同門都敬畏他而已。

  至於他所作的偈句,實在是勤於修行者的深造有得之言。眾生雖然跟佛一樣,都有佛性,但眾生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即在於眾生還有種種煩惱,種種障礙。因為在眼、耳、鼻、舌、身、意等所謂「六識」之中,眾生都常有貪、嗔、癡的念頭,因而迷惑了身心,使眾生受盡種種煩惱,經歷種種障礙,不能明心見性。這就好像晶瑩明亮的鏡子,蒙上了灰塵。老子《道德經》第十章也說過這樣的話語:「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同樣用明鏡來比喻清靜的心靈,不能有任何瑕疵,才能照物明白。這真是古代中國和西域哲學的交流之光。

  神秀所作的偈句,講求的是一種「時時勤拂拭」的漸修工夫,這也是後來禪宗北宗所崇奉的漸修的法門。「莫使有塵埃」句,後來的傳本作「勿使惹塵埃」,意思是一樣的。

  最後,容許我對「我將心偈上五祖」以下數句,提出下列的另一種讀法:

   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

意思是:我將印證於心的偈子呈給五祖過目,表達我的見解,如果見解好,自然可以求得法門、當上祖師;如果見解不好,那麼就會被視同凡俗之心,是為了奪取祖師神聖的寶座。

  這樣的斷句,和近代以來很多學者不一樣,雖然大旨無異,但語氣上頗有不同。是否可取,尚請讀者指教。


【宏一偈曰】

求法心徬徨,南廊夜未央。玄覽未滌盡,菩提空在牆。



──摘自《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第7章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