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0 第17期
經典新繹:吳宏一解讀《六祖壇經》


定價380元 79 折優惠價300(2013.7.12截止)

吳宏一教授新編/校注/譯解之人生必讀經典
每一章,都是自我觀照的反省修持。

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宗派禪宗的創始人。《六祖壇經》是惠能演講佛法的紀錄,字義淺顯,言簡意賅,句子簡短,容易記誦,仔細體會,能帶來智慧和見識;偈語文字優美雋永、意義深遠,更是值得一再誦讀涵詠。

本書從禪宗的創始傳說說起,介紹《六祖壇經》的傳本,以及六祖惠能的生平行跡、學佛求法和宣講《壇經》的經過。按內容文氣將全書新編為六十章,分段校注詮譯,解讀詳盡,論說分明,是了解佛法的重要文學作品。

《六祖壇經》由小故事說明大道理,放下欲望,自然能得到身心的清靜,生命因而活得更自在快樂!

★生活教育家 鄭石岩 推薦:「這是一本精細校勘的《六祖壇經》,讀者不但可以掌握經典的原貌和豐富的相關知識,更可以從淺白易懂的直譯中,領會禪的智慧。」

★錢穆:「在後代中國學術史上有兩大偉人,對中國文化有其極大的影響,一為唐代禪宗六祖惠能,一為南宋儒家朱熹。……《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

★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壇經》被列入「思想史之部」中


第16期 經典新繹:王邦雄解讀莊子
第15期 創新者的大腦,就是不一樣
第14期 披上白袍,第一次到非洲
精采書摘

第 3 章 黃梅求法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餘物,唯求佛法作」。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未為堪作佛法!」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一〕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便不言。遂發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
〔二〕惠能於碓坊踏碓八箇餘月。


【校記】

〔一〕敦博本作「姓」,或指姓氏而言。如此則「佛、性」為二事。此據敦煌本改,蓋敦煌抄本「姓」「性」常
   混同,此處作「性」為宜。
〔二〕「著」字,敦煌本作「差」,亦通。

【直譯】

  弘忍和尚問惠能說:「你是哪個地方的人?來這山中禮拜我嗎?你如今到我這裡來,還想得到什麼東西?」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的百姓。如今特地從遠方來禮拜大師,不求其他什麼東西,只求佛法興盛起來。」

  弘忍大師於是叱責惠能說:「你是嶺南人,又是打獵殺生的野蠻獠族。你還不可以弘法成佛!」

  惠能答道:「人即使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的不同。南蠻獠族的身分,雖然和大師不一樣,但佛性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大師還想跟他一起商榷討論,看見左右侍從都在身邊,大師就不再講話了。於是差遣惠能,叫他跟隨僧眾一起做雜務。當時有一位帶髮修行的出家人,就差遣惠能到舂米工房去踏碓舂米。前後有八個多月。

【新繹】

  此章記敘惠能到黃梅初見五祖弘忍時的情形。

  從五祖弘忍和惠能的對話裡,可以看出來弘忍起先並不客氣,這可能是因為來禮拜、謁見的人實在太多了,五祖無法一一從容應對,而且古代的師長對子弟講話一向嚴厲;也可能是因為禪師的問答,本來就藏有機鋒,因而會提出一些比較直截了當的話頭。問惠能來自何方,此來目的何在,雖然問得直接,卻還合乎人情之常,然而知道惠能的身分後,卻又這樣問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未為堪作佛法」,語氣上由「汝」轉為「若」,「若」是古代比較不客氣的第二人稱,這就真的有些咄咄逼人了。即使「南蠻」之人,打獵殺生,違反佛法,似乎也不必如此。

  惠能的回答,則簡明扼要,不亢不卑。他的答話重點有二:一是他不遠千里而來,是為了禮拜五祖,弘揚佛法;二是他以為人在籍貫和身分上雖有南北貴賤之分,但人人身上卻都一樣具有佛性,並無差別。

  惠能說他此來,「不求餘物,唯求佛法作」。「唯求佛法作」句,惠昕本、宗寶本等皆作「唯求作佛」。有人以為「唯求佛法作」不好解釋,而下文五祖弘忍又有「若未為堪作佛法」之言,同樣不好解釋,所以頗有些人將「唯求佛法作」改為「唯求作佛」,將「若未為堪作佛法」改為「若為堪作佛」。其實,「唯求佛法作」並不難解,「作」本來就有興起、發揚之意。上一章說惠能聽人誦讀《金剛經》,即「心明便悟」,下文說五祖弘忍傳授衣法之後,半夜親送惠能到九江驛,要惠能「汝去,努力將法向南」,就是要惠能到南方去弘揚佛法的意思。從這些上下文句推究起來,惠能此來黃梅禮拜五祖,不過是他自覺佛性之後,來印證進修而已,所以「唯求佛法作」應有弘揚佛法的意思。

  至於人的佛性沒有南北之別的問題,文中沒有其他的說明交代,也不需要說明交代。因為五祖和惠能彼此都懂,可以心照不宣。「佛」本來就是「覺」,也就是覺悟的意思。它包含了「自覺」、「覺他」和「覺性圓滿」等三層意義。「性」指性質的成因,是「因子」、「種子」的意思。佛家以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因此,所謂「佛性」,即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人能悟空見性,回歸清淨,斷絕煩惱,即可成佛。嶺南人和五嶺以北的人一樣,都是人;以漁獵為生的獦獠人與學佛得道的和尚一樣,也都是人,都是母親所生,身上都有佛性,問題只是參不參透、開不開悟而已。如果能夠參透開悟,則南北籍貫、姓氏、身分都不是問題了。因此,惠能一說,五祖即知。

  末段說五祖本來想跟惠能繼續商榷討論,但因左右有人,所以暫時作罷。先發遣惠能去做一些雜役,像舂米之類的工作。這樣說,當然有些玄機,是為後文埋下伏筆。


【宏一偈曰】

黃梅求法日,嶺南獦獠人。佛性無南北,叱喝豈無因。



──摘自《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第3章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