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日期:2013/2/6
11期 透視西方大國煉金術


定價320元 79 折優惠價253(2013.3.12截止)

香料貿易的豐厚利潤讓葡萄牙人跨越非洲大陸;
從美洲帶來的黃金毀滅了西班牙王室;
一紙空文讓英國人開創了美洲殖民地;
稅收要了法蘭西的命;
拒交三便士茶稅,卻催生了美國。

本書從經濟的視角,講述了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世界主要大國的崛起與衰敗,包括大航海時代、奴隸貿易、金幣銀幣之爭。揭示了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對近現代歷史的推動,以及大國興衰的深層原因。五百年來,所有那些人們曾經做對的和做錯的事情,在今天的世界經濟中都可以找到現實版。

★本書是《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的姊妹作
★財經專家 阮慕驊(News98《財經晚點名》《世界一把抓》主持人)熱情推薦

◆精采目錄

第一篇  面朝大海,香料路開
第二篇  黃金砸暈西班牙人的頭
第三篇  奴隸貿易是怎麼沒的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第五篇  英鎊、黃金和牛頓爵士
第六篇  法國還在,但錢沒了
第七篇  兩個拿破崙,別樣滑鐵盧
第八篇  美利堅是何種國
第九篇  南北戰爭︰讓稅再飛一會兒
第十篇  黃金與白銀之戰
第十一篇 德意志覺得地球太小
第十二篇 兩個凱恩斯劣徒點爆全球
第十三篇 在布雷頓森林裡紙醉金迷
第十四篇 石油喪鐘,為誰而鳴 


第10期 聰明是天賦?還是習慣?
第9期 親密教養,孩子更獨立
第8期 跟MIT學破壞式創新
第5期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精采書摘

木炭、泥炭和煤炭

文◎波音

  要回答石油對歷史和經濟的影響力,我們不妨把視野放得更遠一些,回到本書開始的那個大航海時代。縱觀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的歷史,大國你方唱罷我登場,許多大國在崛起的時期,其實往往都與各種能源的利用息息相關。


  本書前面的篇章沒有提到荷蘭的崛起,實際上緊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稱霸世界經濟的國家,正是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期間,荷蘭的產品遠遠比英國的產品受歡迎。當時荷蘭的漁業、工場手工業和海洋運輸業都勝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荷蘭的紡織品如絲綢、呢絨、毛料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瓷器和鑽石加工也遠近聞名,成千上萬的荷蘭商船航行在世界的海洋上,這就是「海上馬車夫」名號的來歷。

  荷蘭當時是商人治國,崇尚自由貿易,打破了各種束縛經濟發展的國內外貿易壁壘,這是其崛起的重要原因。但我們必須強調,荷蘭的崛起還和一種我們今天很陌生的燃料相關,那就是──泥炭。

  泥炭是死去的沼澤植物沉積在沼澤底部,無法完全腐敗分解而形成的一種黑色或者褐色的泥狀物質,可以燃燒,提供能量。十六世紀時,西歐的很多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木炭,森林植被衰竭,造成燃料問題。泥炭是一種很好的燃料,廣泛分布於氣候潮濕的地區,大家都想利用。但是唯有處於低地的荷蘭具有縱橫交錯的水道,可以便捷地把泥炭從沼澤地運輸和轉送到需要的地方。

  由於能方便、大量地獲得很便宜的泥炭燃料,荷蘭很快就形成了能源密集型的工業生產,釀酒業、製鹽業、玻璃製造業、石灰燒製和灰漿業、玻璃生產、蔗糖精煉業等迅速發展,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迅速崛起為當時世界的生產中心。

  作為一個西班牙曾經的屬國,國土狹小的國度,荷蘭能夠長期執世界經濟的牛耳,與西班牙、英國等強敵硬抗了上百年,泥炭功不可沒。

  不過泥炭內所含的熱量並不高,荷蘭需要依靠大規模開採泥炭,來獲得足夠的能源。根據估計,在十七世紀,荷蘭每十年就開採了泥炭總儲量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隨著泥炭逐漸消耗殆盡,荷蘭人的經濟狂飆也戛然而止,進入十八世紀後,沒有了能量的荷蘭無力抗衡英國,逐漸走向了衰落。

  荷蘭敗給英國,從能量的角度講,是泥炭敗給了煤炭。一噸泥炭產生的熱量只相當於大約半噸煤所產生的熱量。十七世紀的荷蘭每年的泥炭產量為一百五十萬噸多一點,那就是說相當於每年生產七十五萬噸煤。一七○○年前後,英國每年的煤炭產量大約是兩百五十萬噸,英國煤礦開採得到的熱能是荷蘭泥炭生產的熱能的三到三•五倍。能量的優勢是英國戰勝荷蘭的法寶之一。

  其實煤在歐洲分布很廣泛,很多國家都有煤可採。不過英國和荷蘭共同的優勢在於,兩國能夠比別的國家更容易利用燃料。

  英國本身是島國,煤礦和鐵礦都靠近河流和海岸線,易於運輸和對接。在煤炭用於冶煉鐵以前,生產一萬噸鐵,得砍倒十萬英畝林地上的林木。林木運輸也是成本,所以煉鐵的高爐一般就設在靠近林木生長的地區,一些離森林太遠的礦床只好放棄。自從可以利用煤炭起,英國的冶鐵、陶瓷生產、燒磚、玻璃製造等高耗能行業迅速崛起,在蒸汽機發明之後,煤礦排水、運輸效率大大提高,英國的煤產量大幅度增加,鋼鐵產量也從一六八○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靠進口變成一八五○年擁有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五十。

  煤炭帶給英國的燃料,相當於額外有了一千五百萬英畝森林可供燃燒,幾乎等於蘇格蘭的土地面積了。到一八七○年,英國煤炭燃燒放出的熱量,可供八億五千萬名勞動力消耗。光是英國蒸汽引擎的性能,就相當於六百萬匹馬匹或者四千萬名壯勞力,而不管是養活這些馬還是這些人,需要的小麥量要三倍於當時英國全國小麥總產量。

  大英帝國的榮光,是通過燃燒黑黝黝的煤炭獲得的,煤炭和蒸汽機成倍地增強了英國的國力。歐洲大陸直到一八○○年之後才普遍地使用煤炭,但英國在百年之前就大量使用煤炭,擁有了先發優勢,長期穩坐世界霸主的寶座。

  英國的事例教導我們,國力的比拚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比較,更重要的是能量的比較。一七五○年的時候,英國只有八百萬人口,旁邊的法國擁有兩千五百萬人口,日本的人口有三千多萬,清朝則有近三億人口。當時的英國看上去不太可能成為世界老大。然而一百多年後,如果我們把能量轉換成勞動力來計算,大英帝國的煤炭能夠提供八億多的勞動力,而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敗北的大清王朝雖然坐擁三億人口,論勞動力對比,其實比英國差了一大截。這可以算大清王朝打不過大英帝國的另類解釋吧。

  隨著英國工業革命技術向歐洲擴散,其他國家也開始廣泛使用煤炭,在一八七○年普法戰爭前夕,德國的煤炭年產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噸,法國也有一千多萬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煤炭產量達到了頂峰,年產量達到三億噸(其中三分之一出口國外),人均每年能源使用量大概在五噸煤炭,這個水平甚至超過了今天中國人均能源的使用量。

  如果工業革命是建立在木炭燃燒提供的能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煤炭之上,那麼全歐洲的森林也不夠英國一個國家使用的,更不用說其他國家對能量的需求了。以木炭為能量基礎的工業革命必然會慢慢停滯,而砍光森林的歐洲縱然不是滿眼黃沙的撒哈拉沙漠,至少也將是「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的悲涼景象。

  泥炭荷蘭和煤炭英國的崛起證明,能源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木炭、泥炭和煤炭的更迭,似乎印證了經濟學家的說法,人們總能找到更好的、更便宜的能源替代品。

──摘自《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第十四篇「石油喪鐘,為誰而鳴」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