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牛頓出馬,銀幣遭殃
文◎波音
如果要評選古往今來偉大的科學家,也許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牛頓(Sir Isaac Newton, 1643-1727)、達爾文、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會成為呼聲很高的候選人;如果一定要評選科學家中的「一哥」,大部分人的選票會投給英國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牛皮不是吹的,也不是燉的,牛頓憑一己之力,發現了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微積分和光粒子說。這麼偉大的人物,女王封他個爵士當當,也算實至名歸吧。
非也,非也,大牛人牛頓獲得爵士頭銜,還真不是靠他的科學名頭,而是靠他的經濟學和金融能力。從牛頓對經濟的貢獻談起,我們就此揭開了黃金與白銀幾百年恩怨情仇的劇情……
從人生經歷來看,牛頓是位科學家,講究邏輯的嚴謹;從階級分析上講,牛頓是農夫的兒子,是下層民眾的傑出代表。這樣的個人背景讓牛頓在涉足貨幣問題之初,很自然地站到了哲學家洛克的陣營之中,反對朗茲提出的鑄造成色不足銀幣的方案。
牛頓在一六九六年進入英格蘭皇家鑄幣局,成為鑄幣局的總監。據說,這個職位是牛頓當年的一個學生為了報答師恩,在國王面前力挺牛頓而得來的。當時這個職位雖然號稱是國王在鑄幣局的代表,其實只是個閒職。但科學家往往是死理性派,牛頓也不例外,他就任之後主持打擊造假幣者的工作,做事一絲不苟,非常敬業,有時還親自到刑場去視察處決罪犯的工作。
不久之後,牛頓升任鑄幣局局長,開始面對當時英國複雜的貨幣問題。當時英國市面上以銀幣為主要流通貨幣,國家發行的紙幣──英鎊是和銀幣掛鈎的,英鎊和銀幣可以按照一個比率相互兌換。前面已經談到,英國白銀大量流失到歐洲其他國家,導致鑄幣局想盡辦法回收銀幣,打算重新鑄幣,但白銀的量依然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鑄造新幣。
牛頓接手鑄幣局的工作後,對各國的貨幣情況進行了調查。他發現,一個金路易(Louis d'or)在海峽對岸的法國,價格為十七先令四分之三便士(Pence),而在英國則為十七先令六便士,這幾便士的差額,使得投機者們頻繁地在海峽兩岸倒騰金銀,把英國的白銀倒騰到法國,換成黃金再倒騰回英國。嚴謹務實的牛頓認為,英國白銀短缺的局面是不可能改變的,再鑄造銀幣投入市場,也是打水漂一樣,不過是給投機者提供了更多賺頭。英國再堅守銀本位體系,只會讓政府的白銀不斷流失。
於是,牛頓放棄了用白銀鑄造錢幣的想法,通過計算,他把黃金的價格定在每金衡盎司(純度為○•九)三英鎊十七先令十又二分之一便士,讓英鎊與黃金掛鈎。如此一來,鑄幣局收不到白銀就沒有關係了,可以通過收集一定的黃金,然後以黃金作為準備金,也就是壓箱底兒的東西,發行一定數量的英鎊投放到市場上,人們使用英鎊交易,一切搞定!
一腳踢開疲軟的白銀,把黃金扶上貨幣體系的寶座,讓英鎊與黃金掛鈎,這樣的金本位體系正是從牛頓主持鑄幣局期間開始的。嚴格的金本位制要求人們想用黃金結算經濟活動中的交易,就用黃金;想用代表了一定量黃金的英鎊結算,也悉聽尊便。
──摘自《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第五篇「英鎊、黃金和牛頓爵士」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