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日期:2013/2/6
11期 透視西方大國煉金術


定價320元 79 折優惠價253(2013.3.12截止)

香料貿易的豐厚利潤讓葡萄牙人跨越非洲大陸;
從美洲帶來的黃金毀滅了西班牙王室;
一紙空文讓英國人開創了美洲殖民地;
稅收要了法蘭西的命;
拒交三便士茶稅,卻催生了美國。

本書從經濟的視角,講述了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世界主要大國的崛起與衰敗,包括大航海時代、奴隸貿易、金幣銀幣之爭。揭示了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對近現代歷史的推動,以及大國興衰的深層原因。五百年來,所有那些人們曾經做對的和做錯的事情,在今天的世界經濟中都可以找到現實版。

★本書是《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的姊妹作
★財經專家 阮慕驊(News98《財經晚點名》《世界一把抓》主持人)熱情推薦

◆精采目錄

第一篇  面朝大海,香料路開
第二篇  黃金砸暈西班牙人的頭
第三篇  奴隸貿易是怎麼沒的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第五篇  英鎊、黃金和牛頓爵士
第六篇  法國還在,但錢沒了
第七篇  兩個拿破崙,別樣滑鐵盧
第八篇  美利堅是何種國
第九篇  南北戰爭︰讓稅再飛一會兒
第十篇  黃金與白銀之戰
第十一篇 德意志覺得地球太小
第十二篇 兩個凱恩斯劣徒點爆全球
第十三篇 在布雷頓森林裡紙醉金迷
第十四篇 石油喪鐘,為誰而鳴 


第10期 聰明是天賦?還是習慣?
第9期 親密教養,孩子更獨立
第8期 跟MIT學破壞式創新
第5期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精采書摘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文◎波音

  如果把世界歷史從經濟的角度劃分時期,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劃分。但如果把這種劃分局限在只劃分為兩個時期,相信許多人都會把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劃入一個時期,而把工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百年歷史劃入另一個時期。

  英國,一個歷史上曾經被海盜蹂躪,又被歐洲大陸人入侵,面積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小」不列顛島上分邦林立的國家,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呢?

  這一切巨變的根源,來自溫馴的綿羊。


  在十五、十六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於公共用地,誰都可以使用。耕地雖然是有主人的,但是按照當時的習俗,在收割完莊稼後,農場主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耕地,作為公共牧場,任由他人來放牧。

  當時英格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威爾斯和蘇格蘭合併進來,形成了統一國家,對外貿易開始發展。做貿易就得拿出別人想要的貨,但是英國當時真是一窮二白,唯一像樣的商品只有羊毛。

  中世紀,未加工羊毛是英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十六世紀,半成品布料成為英國主要的出口品。一六○○年的時候,羊毛和精紡毛織品占英國總出口的三分之二。

  羊毛當然是出在羊身上的,養羊能賺錢,於是大量的人開始養羊。

  這些英國牧民開心地發現,自己國家的草場屬於所有人,耕地在收穫之後也可以隨意進入,這簡直就是十六世紀的開心農場裡的愛心地嘛!大量的牧民驅趕著自己的羊群,撲向了所有長著草的土地。

  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英國人很快發現,他們的土地開始退化,同樣地塊能飼養的羊變少了。

  羊多草少,一些地方貴族為了自己的羊群有草吃,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禁止其他人在圈起來的地裡放羊。著名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開始了。一開始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圈的是公共草場,等到公共草場瓜分完畢後,可惡的貴族們開始利用各種手段,把農民從他們自己的土地上趕走,把土地變成私人牧場。大批農民和牧民在圈地運動中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

  由於大批民眾流離失所、生活窘迫,一些有良心的學者們怒稱,圈地運動是「羊吃人」,為了自己的私利養羊,卻把人從土地上攆走。

  圈地運動的結局卻給了這些學者當頭一棒。沒過多久,英國人驚奇地發現,英國的土地質量變好了,到處都是綠草如茵的田園風光。是圈了地的貴族們都是環保人士,不養羊了嗎?不是,當時英國養羊業穩步增長,到十六世紀五○年代初,達到了養羊業的高峰,大量羊毛出口海外,貧窮的英國佬也開始闊綽了。

  許多土地用來養羊,英國的糧食產量會不會下降呢?

  竟然也沒有!在羊毛大量出口的同時,穀物並沒有因圈地而減產,反而有所增加!據記載,英國在十六世紀上半葉,平均每個港口出口糧食九十噸,到下半葉就漲到了三百噸。十六世紀下半葉英國的糧食出口量,比十五世紀上半葉高出六至八倍。這些出口數據表明,當時英國的糧食不僅能滿足本國的需要,還能大量出口。在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甚至被稱為「歐洲的糧倉」!

  對此,一位經濟學家評論說:「這不是一個童話現象,而是一個突出成就的反映。」

  當時的一首詩也反映了圈地運動後的情景:

    走盡天涯海角
    任憑你尋找
    有哪裡能比圈地更美好
    生產更多的牛羊肉
    最好的穀物、奶油和乾酪

  圈地運動為什麼在英國刺激出了更多的物產,同時又讓環境沒有惡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置身於一幕場景中。

  假設你是一個牧民,與其他一些牧民一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你想多養一隻羊,增加自己的收益。當然你也知道,這個草場上的羊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

  這時候,你還想多養一隻羊嗎?請從自己的經濟利益角度思考半分鐘。

  顯然,如果每個人從一己私利出發,就會毫不猶豫地多養一隻羊,因為收益完全歸自己,而草場退化的代價則由大家負擔,平攤到自己頭上的損失遠遠小於多養一隻羊獲得的收益。但麻煩的是,當每一位牧民都這樣思考時,經濟學中所說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就上演了──草場持續退化,直到無法再養羊,而所有的牧民也將面臨破產。所有參加「遊戲」的人最後全是輸家。

  怎樣才能破解這種公地悲劇呢?

  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一個還算成功的案例,其成功的奧秘就是土地產權的建立。當英國的土地被圈起來,由公地變成私人領地的時候,那些貴族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一方面,既然土地是自家的,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儘量保持草場的質量,不會過度放牧。另一方面,土地兼併後,原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演變為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過去人們以為圈地運動使英國鄉村人口銳減,但是事實上人口減少僅僅是暫時現象,當那些大農場主引入農耕新技術後,反而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業人口在增加。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打穀機、收割機、蒸汽泵引犁等高效農業機械的引進使用,英國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量才開始減少。

  與此同時,英國的農業生產率繼續提高,不僅能夠養活迅速增長的人口,而且使營養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事實上,從一六六○年至一七六○年期間,英國農產品保持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貿易順差。高效的農業、增產的糧食帶來了英國人口的增加,然後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裡的工廠,英國工業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

  從道德上講,「圈地運動」是不公正的,貴族往往用權勢和暴力非法獲得土地;但從結局上看,不公正總比完全毀滅要好。如果沒有圈地運動,小小的大不列顛島可能早就被綿羊啃成了沙丘。

  圈地運動讓英國農牧業突飛猛進,最終給所有的英國人帶來了實惠。這種實惠從十七世紀英國人的食物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英國的農民及勞工平時都可以吃到肥臘肉、肥鹹肉、乾奶酪以及粗麵包等,以致當時有人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其低層階級的人能比英格蘭人有更好的食品。」這就是圈地養羊,建立了土地產權後所帶來的最直接的效益。

  土地不會走,它固定在一個位置,使人們可以成功地建立土地產權。現在世界上土地保護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產權,而那些土地破壞嚴重的地區,恰恰是還沒有建立土地產權的地區,從反面印證了產權對付公地悲劇的有效性。土地產權制度解決了人的私利性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踏出了建立日不落帝國征途的第一步。

──摘自《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第四篇「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