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推薦
以動漫點燃學習科學的熱情
◎陳怡翔(宜蘭市復興國中教師)
如果你是一個動漫迷,這本書將讓你捧腹大笑與驚喜連連;
如果你對自然科學有興趣,這本書將讓你頻頻點頭,拍案叫絕;
而如果你是一個對自然科學有興趣的動漫迷,那麼,這本書你非買不可。
從小,我就特別愛看日本漫畫,我曾經將床單綁在手腳上模仿忍者哈特利,從高處一躍而下,而摔得鼻青臉腫;也曾戴著鐵鍋(當年安全帽並不盛行),幻想自己是超人力霸王,與外星怪獸大戰,最後,被找不到鍋子煮飯的老媽以「家法」伺候。隨著年紀增長,漸漸不再做這些傻事,一部分是因為在學校學到一些正確的觀念,一部分是因為自己親身嘗試後得到了教訓。
十多年前,在科普書尚未佔據書局一角時,我在漫畫店裡看到了一本日文書《空想科學讀本》,從插圖大概知道這是一本討論無敵鐵金剛及超人力霸王的另類專書,這本書解答了我心底一直存在的問題,例如:「無敵鐵金剛身高幾十丈,跑步時高低起伏,為什麼柯國隆坐在駕駛座中不會吐?」、「哥吉拉那麼胖,會不會被自己的體重壓垮?」、「假面騎士踢擊絕技怎麼可以在半空中轉彎」等。
二○○三年台灣遠流出版了中文版,直到現在共有6集,作者柳田理科雄在書中以科學理論檢證耳熟能詳的科學卡通漫畫,結論往往讓人出乎意料,爆笑不止!例如第一集第二部「千萬別用這招!」中,便提到「使用哆啦A夢的竹蜻蜓,最後飛走的只有哆啦A夢的頭皮」,就是一個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關的問題!
《空想科學讀本6》討論的作品幾乎都是目前正在連載的漫畫,範圍比以前更廣,也更貼近青少年的生活,例如:「《ONE PIECE 航海王》的索隆用嘴巴銜著刀戰鬥,實際上做得到嗎?」、「《火影忍者》的伊魯卡老師中了忍法色誘之術導致鼻血狂噴向後飛出,有可能嗎?」這些都是讓人拿到書,迫不急待想趕緊閱讀的章節。
除了無厘頭的問題,作者討論問題的過程有一定的邏輯性,往往依循「觀察→產生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提出結論」的脈絡,是很好的科學研究示範,也很適合轉化為教材。以「《ONE PIECE 航海王》的索隆用嘴巴銜著刀戰鬥,實際上做得到嗎?」為例,柳田老師先透過《五輪之書》(宮本武藏著作)從武術的觀點推論三刀流的實用性,接下來再測量刀子實際重量、長度、支點、施力點、抗力點(參見第168頁圖),以槓桿原理推論出索隆所受到的衝擊力為17.5噸重,這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縱使索隆辦得到,作者又進一步提出四刀流的可能性。
除了力與力矩外,「《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與《魔法公主》的女主角小桑,誰運動能力比較強」的問題是九年級「力與運動」章節很好的教材,「胖虎是個音癡,一唱歌附近的玻璃窗都會爆破,要多爛的歌喉才能唱爆玻璃窗」很適合做為「波動與能量」單元引起動機與評量的素材。
在教改的聲浪中,我們一直強調要交(教)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其實另一個關鍵是孩子願不願意帶走,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課程與生活適度的連結,除了能強化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外,也能引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面對這群由媒體養大的孩子,動漫已經成為他們成長的元素之一,《空想科學讀本6》提供課程與學生的另一種連結;除了有趣,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學生閱讀並驗證書本內容的過程,無形中便做了知識的重整與串聯,透過主動的編排與連結後留存下來的結果,才會留在長期記憶裡。
在學校操作過程中,我發現除了教室氣氛很活絡之外,學生會提出更多希奇古怪的問題,讓我快招架不住,卻也求證得很開心。很期待台灣也能有「空想科學 圖書館通信」這樣的討論平台,提供我們更多的諮詢管道,讓我們不只是空想,而是串連彼此的想像;有時候我會想,當學校的藝文與科學領域撞擊出不同火花,來一場動漫科學秀一定是件愉快而有意義的課程。
——摘自《空想科學讀本6》推薦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