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摘
達爾文家族砸了景德鎮的場子
◎波音(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大科技》雜誌總編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經濟專欄主筆)
大清王朝和大明王朝相比,國際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明王朝在末年曾經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海洋上有所接觸,那時的西洋人還只是從美洲挖出一堆黃金白銀的暴發戶,從政治和經濟上看,他們並不比大明王朝先進。
但是大清王朝面對的西洋人,已經是在國內開啟了工業革命、在國外廣建殖民地的大英帝國,這個新對手比過去的那幫西洋人更強悍、更狡猾,也更有智慧。就在康乾盛世的末期,乾隆皇帝還沉浸在下江南的風花雪月中時,英國人先從製造業上打響了對華戰爭的第一槍。
有沒有搞錯啊,第一槍不是在西元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打響的嗎?
您的記憶沒有錯,但這談的是經濟,而且經濟戰在殘酷性上一點兒都不輸於正式的戰爭。早在英國把鴉片販賣到清朝之前,經濟戰就已經打響了,這第一仗的戰場,正是古代中國的看家行業──陶瓷業。
由於地理的阻隔和技術保密,英國人直到十八世紀六○年代才掌握了製造硬質陶瓷的基本方法,也才瞭解了製造陶瓷需要的原料是什麼。當時英國消費的大量的瓷器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但是已經被工業武裝起來的英國人奮起直追,很快就扭轉了這個局面,在這個過程中,一位名叫喬賽亞•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 , 1730-1795)的人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人出生在英國的一個陶瓷世家,很小的時候就在陶器廠當學徒,年輕時就與人合夥,開辦了陶器廠,當然那時他的產品還很粗糙,根本無法與漂洋過海而來的精美中國陶瓷媲美。韋奇伍德為了改進陶瓷的質量,據說花費了數年的時間,進行了一萬多次的試驗,其中甘苦非常人所能想像。最後,一種工藝簡單但外觀新穎、無論冷熱均能保持色彩絢麗的陶瓷在他手中誕生了。據說他對產品品質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在巡查自己的工廠時,如果看到不合標準的陶瓷,他會抬起手杖直接擊碎次品。
韋奇伍德還是一位營銷高手,他成功地將自己的新型瓷器推銷給了英國王后,並逐漸占據了歐洲最上流社會的市場,後世稱其為英國瓷業大王。他的努力,開創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陶瓷製造業的新局面。
中國人很少有人知道韋奇伍德,但他的一位外孫就廣為人知了,這個外孫繼承了殷實的家境,卻跑去環球旅行,回家後躲在大莊園裡研究科學,並寫出了一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了進化論這一學說。是的,他就是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韋奇伍德的外孫。半開玩笑地說,正是英國的達爾文家族搶了中國陶瓷的生意,砸了景德鎮的場子。
韋奇伍德的陶瓷生產對於中國陶瓷是致命的打擊,從此以後,自己家門口就生產優質陶瓷,歐洲不再需要跨越大洋購買遙遠東方的陶瓷了。一七八三年,韋奇伍德陶瓷廠百分之八十的產品出口歐洲各國。一七九二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停止購買中國瓷器。
中國陶瓷的衰敗不可避免地來臨了,幸好衰敗的速度並不快,這主要是當時有一個新興國家開始取代歐洲各國,成為中國陶瓷的輸入大國,它就是美利堅合眾國。剛剛獨立的美國受到了英國的貿易封鎖,急需在經濟上找到突破口。
一七八四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商船「中國皇后(Empress of China)」號從紐約啟程,船上裝滿了美國人所能想到的有可能賣到中國的雜貨──人參、皮革、毛衣、胡椒、棉花、鉛等商品,哦對了,還有銀元。美國官員以為船員可能會和清朝的各級官員打交道,於是在給船員開具的美國政府的證書上,對方的稱謂從皇帝、國王,一直寫到了男爵、市長、議員。兩個彼此陌生的國度開始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後,清朝人覺得這個國家的國旗實在花裡胡哨,一堆星星和線條,於是把這個國家叫做「花旗國」,把他們運來的人參稱為「花旗參」。
四個月後,「中國皇后」號的貨物全部賣掉了,美國船員興高采烈地採辦了茶葉、瓷器、絲綢、象牙雕刻、漆器、桂皮、玉桂和繡金像等中國商品,返航回國。中國貨在美國大受歡迎,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還開出一個清單,上面列出了自己想從「中國皇后」號上購買的中國商品。有一隻繪有中國飛龍圖案的茶壺,就被總統先生看中買去,珍藏起來,這把茶壺現在成為美國國家博物館的珍藏品之一。
注意!總統是「買」茶壺,而不是讓商人「上貢」。這個日後稱霸全球的國度從一開始,就和天朝有著本質的不同。
美國老百姓聽說中國人酷愛一種「芳香的草根」,於是懷揣發財的夢想,沿著哈得遜河兩岸,漫山遍野地到處挖人參,估計一邊挖,一邊還嘀咕,這草根有什麼好吃的,還不如牛肉有營養呢。一八○四到一八二九年,美國平均每年向中國輸出人參九十噸左右,自然了,許多人參換成了陶瓷之類的中國商品。
可惜的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的經濟實力還很弱小,購買力也十分有限,美國的陶瓷購買量無法彌補中國陶瓷在歐洲市場上敗退的巨大損失,即使康乾盛世末期除了陶瓷之外,清朝還可以憑藉茶葉、絲綢等產品出口海外換回大量的白銀,但一個重要行業的淪陷還是對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為什麼原本技藝精湛、質量精良的中國瓷器會輸給英國瓷器?為什麼從康乾盛世之後的二百年中,中國瓷器一直沒能重振雄風?
從表面上看,英國瓷器在技術上逐漸趕上了中國瓷器,甚至還有了獨創的技術。比如在一七九四年,英國人率先發明了「骨瓷」,不但外觀看上去晶瑩剔透,而且抗溫度變化的性能以及材質硬度都比當時市面上的瓷器好,當然也比中國瓷器要好。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四隻骨瓷咖啡杯竟然能托起一輛車。技術上的落後,讓中國瓷器再也無法重奪歐洲市場。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看到技術上的此消彼長,就不會對大英帝國在製造業上的崛起有更深刻的認識。英國的瓷器技術能夠從無到有,最終把稱雄世界數百年的中國瓷器技術甩在身後的推手,是專利制度。
一六二三年,英國頒布了《壟斷權條例》,這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專利法,對發明人的權益從法律的角度上進行了保護。從此,英國民眾可以放心大膽地投入智力和財力於技術創新,而不必擔心自己的發明會被別人盜版。我們看大英帝國的崛起歷程,往往會看到無數的發明家和他們的發明,比如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的蒸汽機,他們激發的工業革命給英國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和技術基礎,最終締造了日不落帝國。可是,如果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得不到專利保護,被他人肆意剽竊和模仿,瓦特投入研發的智力和財力血本無歸,他和其他發明人還會有動力去革新技術嗎?
如果沒有對發明和發明人的專利保護,就不會有工業革命,就不會有大英帝國。技術落後並不可怕,只要有激發創新的技術,民眾的才智就會萬涓成水,最終匯流成科技之海,托起一個技術強國。英國陶瓷業的崛起,毫無疑問也得益於當時英國對技術創新的專利保護。
反觀同時期的大清王朝,在制度上可謂毫無建樹,草民有了一項發明,自然應該奉獻給皇上,以報答皇恩浩蕩,得感謝國家、感謝皇上給了自己展現才華的機會,談回報,談錢,太可恥了吧?技藝最高的工匠隨時可能會被官府調去,給皇上製作一件祝壽瓷器,而不是讓工匠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針對市場需求的創新上。這件作品亮相一次之後,就永遠地擺在了皇宮裡。也許幾百年後,精美的瓷器成了炙手可熱的古董,但整個國家的技術,卻無可奈何地停滯不前,然後被永遠地超越。
——摘自《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第十二篇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