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摘
鄭成功趕跑蔗糖救臺灣
◎波音(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大科技》雜誌總編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經濟專欄主筆)
多年僵持之後,鄭成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建立一個可靠的糧食基地。大陸地區基本上都被清朝拿下了,鄭成功於是把目光投向了孤懸海外的臺灣島,那裡的氣候非常適宜稻米種植。於是在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自己龐大的海上艦隊進攻臺灣,這次面對的其實是個老對手──荷蘭殖民者。
客觀地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本意,並非為了「驅除侵入中華的外國殖民者」、「反對帝國主義」這樣的崇高目的。在他看來,當時臺灣島的荷蘭人當自己的對手並不夠級別,他的敵人永遠是萬惡的清朝,拿下臺灣就是為了有地方種莊稼、生產糧食,等錢糧充足後,再與清朝一決雌雄。
荷蘭人也的確不經打,短短幾個月,荷蘭人就被鄭成功打得落花流水,跑回了歐洲老家。與荷蘭人一起被鄭成功趕跑的,還有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甘蔗。
甘蔗和臺灣島有什麼關係?這個說來話長了。
喜歡甜的食物,這是人類的天性。在原始人時期,人類就冒著被蜇傷的危險竊取野生蜂的蜂蜜;進入文明社會後,人們懂得了雙贏的經濟道理,開始養蜂,生產蜂蜜,滿足對甜味的嗜好。但蜂蜜的產量始終相當的低,無法滿足人們的口舌之欲,直到人們發現了一種能大量提煉糖的植物,它就是外皮深紫色的甘蔗。
從一五○○年左右開始,人們四處尋找適合種植甘蔗的地方,以大量生產蔗糖。甘蔗這種植物需要種植在日照足夠強烈,降雨量又大的地方,而最符合這些要求的地點是熱帶、亞熱帶的一些島嶼。於是,一座又一座熱帶島嶼被當時的歐洲列強攻占,他們砍掉島嶼上的森林,開闢出遼闊的甘蔗園,並強迫當地土著或者從非洲運來的黑人做苦力,種植甘蔗,提煉蔗糖。
伴隨著甘蔗林如雨後春筍般在海洋中的一座座島嶼上湧現,人們的甜食嗜好得到了滿足,可是那些島嶼卻遭了殃。甘蔗對於保持水土毫無能力,只種植甘蔗的後果是,島嶼自然環境被破壞,島嶼上的經濟嚴重依賴蔗糖這種單一的產品。即使島民們趕跑了歐洲殖民者做了主人,島嶼經濟卻無法轉型,只能繼續種甘蔗。這樣的情形出現在牙買加、海地、古巴、爪哇、菲律賓等地,這些島嶼國家並沒有因為蔗糖業致富,反而紛紛位列最貧窮的國家之列。人們稱甘蔗林帶來的災難為「甘蔗林魔咒」。
原本十七世紀荷蘭殖民者占據了臺灣島後,發現這裡的環境非常適合甘蔗的種植,而且蔗糖在當時的歐洲和亞洲都可以賣出高價。自古就有經濟頭腦的荷蘭殖民者順理成章地把甘蔗引進到了臺灣島,並計劃砍伐森林,建設甘蔗園。如果臺灣島也踏上甘蔗種植的這條道路,那麼它的未來命運也許就和前面提到的那些熱帶島嶼一樣悲慘了。
就在這時,鄭成功登上了臺灣島。趕跑了荷蘭人之後,鄭成功對利用蔗糖發家致富不感興趣,他又不差錢,差的是糧食,種莊稼才是他的正經事。就這樣,荷蘭人的甘蔗園計劃由於鄭成功的攻臺而流產了。可惜鄭成功打下臺灣不久後就暴病身亡,沒有實現自己擊敗清朝的夙願,但他卻不經意間把臺灣島從「甘蔗林魔咒」的陰暗道路上拉了回來,讓臺灣島躲過了一劫。
正所謂「富不過三代」,鄭氏海上貿易集團在兩屆CEO「離任」之後,繼任者缺乏魄力和能力把海洋-商業經濟路線發揚光大。而對手大清王朝完全控制了大陸之後,不惜採取堅壁清野的遷海政策,強迫沿海居民向陸地內遷居,並摧毀了沿海的房屋建築,目的就是打擊鄭氏海盜的「錢袋子」──走私貿易。這一招很見效,鄭氏海盜無法獲得大陸的商品,經濟每況愈下,到後來甚至無力支付部隊的軍餉。一六八三年,清朝終於從鄭家手中接管了臺灣島,古代中國海上貿易文明的萌芽就這樣枯萎了。
戰爭結束,發展經濟的時期到來了。對於清朝來說,臺灣島生產的蔗糖同樣甜美誘人,男女老幼都喜歡,並能給國家帶來大量的財富。那麼,清朝是否會重啟荷蘭人沒有實現的甘蔗園計劃呢?
沒有。鄭成功利用海上力量抗衡清朝,給清朝留下了太深刻的教訓,這幫海盜太難對付了。因此要治理臺灣島,大清王朝首先想到的不是發展臺灣島的經濟,而是考慮如何不讓該島再次成為反清的據點。如果在臺灣島大量種植甘蔗,臺灣島就會積累起巨大的財富,臺灣經濟將在全國一枝獨秀,在整個大清王朝中的分量會舉足輕重。一旦當地人造反,清朝又將面對另一個鄭成功的挑戰。
寧可貧窮,也不能冒著丟掉權力寶座的風險,這就是清朝治理臺灣經濟的基本原則。具體到經濟布局上,就是以種植稻米為主,限制甘蔗的種植面積。清朝最終還是允許當地少量種植一些甘蔗,畢竟糖的誘惑實在太大了。但臺灣島民不能摧毀太多的森林,因為清朝統治者腦子裡的觀念是,把森林保護好,然後讓臺灣土著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他們就不會有反叛的意圖和實力了。
就這樣,在整個清朝時期,甘蔗從未成為臺灣島上的主要經濟作物。
清朝末年,臺灣島又被另一個侵略者──日本人占據了。日本人十分垂涎蔗糖種植業的高利潤,本國島嶼卻過於靠北方,氣候不適宜,得到了寶島臺灣,他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臺灣甘蔗園計劃。然而很快,日本國內由於人多地少,出現了稻米不足的情況,日本不得已讓臺灣島延續了清朝時期的經濟布局,依舊以種植稻米為主,甘蔗次之,生產出的糧食補給日本國內的需要。甘蔗園計劃第三次流產了。
歷史上的陰差陽錯就是如此奇妙,今天的臺灣同那些曾經種植甘蔗的熱帶島嶼迥然不同,它環境優美,經濟繁榮,寶島臺灣能有今天,鄭成功功不可沒。
——摘自《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第十篇
回首頁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