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日期:2012/10/04
5期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定價320元 新書優惠價253元(2012.11.12截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人們往往忽視這個基礎,更多地強調帝王將相的成敗,卻對影響他們行為的經濟狀況語焉不詳。作者指出,地理格局決定了中國只能在高原-山脈圈的內部折騰,一個由農業和大量農民支撐起來的國度,從經濟上說,並不具備翻山越嶺開疆拓土的物質條件,如果非要逞強勞師襲遠,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透過經濟理性鑄造的錢眼,我們觀察到了古代中國內斂的性格,所以秦始皇才會在北方國境的山脈上修建長城。我們也看到:不同的鹽業政策,如何創造了隋朝政府的稅收,又如何讓大唐王朝覆滅;北宋對付外敵,為何屢戰屢敗,跟解決失業人口的國策有關;鄭成功對臺灣的最大貢獻,是免除了「甘蔗林魔咒」的劫難;中、英第一場經濟戰爭的主角不是鴉片,而是陶瓷業。

銅錢,外圓內方,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代中國的歷史似乎也濃縮在了小小的銅錢之上。對照當前臺灣的物價、失業、稅賦等民生問題,朝野民眾紛紛檢視政府的經濟政策,此際展讀歷史明鑑,格外發人深省。

★台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王騰億〈「笨蛋,問題在經濟」!! 改變歷史發展的關鍵是經濟〉專文推薦:

北方牧民南下,其動機是經濟。中原王朝戰勝北方牧民,其原因是經濟。接著中原王朝開始擴張領土,但卻無法久佔,其原因又是經濟。最後中原王朝退回長城,並且開始崩潰,其原因依舊還是經濟。《透過錢眼看歷史》作者提供了「錢」也就是經濟這個有別於過去的政治角度來看待歷史的演變,讓歷史讀來更貼近人性,也更有親切感。是部值得推薦給厭倦了政治鬥爭歷史發展理論的讀者們閱讀的書。

第6期 部落文化與歷史書寫
第5期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第4期 洞見真正的矽谷精神
第3期 改變人生的幸福科學
第2期 愛上國學大師的國文課
第1期 被中國歷史忽略的商道智慧
精選文摘

私鹽販子掀翻大唐

◎波音(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大科技》雜誌總編助理兼編輯部主任、經濟專欄主筆)

秦國統一六國,不僅奠定了中國的根基,也改變了鹽業經營的模式。原本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民間製鹽、販鹽在許多地方都是合法的,比如有個叫猗頓的商人就因為販賣河東鹽池出產的食鹽發了大財,富比諸侯。但是在有些地方,比如管仲管理的齊國,私鹽必須賣給國家。再比如秦國,在商鞅管理的時候,採取了國家經營鹽業的模式,所有的鹽池、鹽泉、鹽井都歸政府所有,由政府開採,只是在銷售環節,商鞅允許一些商人介入,但是允許銷售食鹽的商人的資格被嚴格控制,而且這些商人還要繳納很重的稅。這種模式隨著秦國變成了秦朝而得到了延續,進而成為之後各個朝代的鹽業經營範本之一。

白花花的鹽巴,官營還是民營,可以檢驗一個政府是否與民爭利。前面已經談到,官營鹽業實際上是對全體國民徵稅,把民間的財富聚斂到國家的庫府中。對於古代的國王或皇帝來說,鹽不是鹹的,而是像蜜一樣甜,一旦他們嘗到了食鹽帶來的財富甘露,就欲罷不能了。商鞅和管仲開了這個先例,於是各朝各代紛紛效法。

只是官營具有天生的弊病,一個是經營效率低,容易滋生腐敗,前面已經談到;另一個是刺激了私鹽買賣。由於國家壟斷鹽業,導致食鹽的市場定價過高,而製鹽成本卻很低,這之間的差價足以讓一些人鋌而走險,把國家的嚴刑峻法放在一邊,博取一場富貴。這就好比當今世界,某個國家壟斷了進口汽油的權力,就會導致國內汽油價格高出國外許多,於是走私汽油入境就會成為該國冒險家們一個十分有利可圖的行業。

而國家要想打擊私鹽買賣,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比如管仲修建齊長城就是一例,這些巨額的監管費用直接抵消掉了鹽業官營帶來的一部分利潤。站在今天市場經濟的角度看,民營要比官營對鹽業的繁榮更有利。國家對市場進行監管,而民營的食鹽公司從事食鹽生產和銷售,並按照經營情況依法納稅,各個公司在規則公平的市場中自由競爭,這才是最有效率的鹽業模式。

但是古代中國人畢竟沒有這麼高的經濟智慧,而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環境下,皇帝不會允許底下的臣民掌控江山社稷的命脈,而食鹽恰好是社稷命脈之一。哪怕是修長城阻止私鹽買賣,古代中國的統治者也是幹得出來的。

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初年百廢待興,當時食鹽的製售還比較開放,私人也可以經營,當時上層人士還曾經討論過鹽鐵資源是該官營還是民營的問題。但是自漢武帝之後,國家徹底壟斷了鹽業,也就長期地面臨著私鹽販子的競爭。

只有很短暫的時期,中央王朝的皇帝們或者靈光一現,或者歪打正著,會取消官營,讓民營鹽業自由地發展。比如中國歷史上另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隋朝,官方放開了鹽業讓百姓經營,並通過對鹽業徵稅來獲得稅收收入,有時候甚至乾脆取消稅收。這其實是把收取全民稅的模式轉變成了收取商業稅的模式,對於廣大的民眾或者消費者來說,食鹽上的支出顯然是下降了,但官方的收入卻未必就變少了。因為官方不再需要花力氣打擊私鹽了,民營鹽業高效運營也給國家創造了更多的稅收。於是,隋朝雖然不再壟斷鹽業經營,但卻並未因此缺錢,隋朝的滅亡另有原因,將在第五篇中詳述。

這段民營鹽業的黃金歲月一直持續到唐朝安史之亂前。西元七五五年安祿山起兵叛唐,並進攻中原地區,當時的平原太守,也就是中國著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為了抵抗安祿山的叛軍,需要籌措大量軍餉,於是他用政府資金壟斷了當地的鹽業市場,把所有的食鹽全部收購,然後加價賣出,賺取了足夠的軍費。

顏真卿的做法是戰時不得已而為之,但安史之亂後,卻被庸官們奉為至寶,認為是政府發財的真經,唐朝的鹽業制度立刻轉向了官營,而且官鹽的出售價格還節節攀升。原本民營期間,食鹽的價格每斗不過十錢,官方壟斷之後,食鹽的銷售價格就提高到了一百一十錢,暴漲了十倍有餘!而且鹽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到了唐德宗時期,官方鹽價甚至高達每斗三百錢以上,如此橫徵暴斂的皇帝,居然被稱為「德宗」,這道德標準定得也實在是太低了吧?

唐朝後期官營鹽業給政府帶來了巨額財富嗎?無需多言,讀者也可以推測出來,過去十文一斗的鹽變成了三百文一斗,這不是明擺著給冒險家們一個獲取暴利的機會嗎?當時只要是產鹽的地區,就少不了私鹽販子的身影,私鹽大批入市,強烈地衝擊了官鹽的市場。唐德宗把食鹽價格推上了高峰,但稅收卻不升反降,因為百姓都去買私鹽了,三百文一斗的官鹽,皇上您自己留著吃吧,別齁著了!

面對蜂擁而起的私鹽販子,唐朝皇帝們高高舉起了屠刀,想用殺無赦的辦法來維護自己的鹽業壟斷地位。當時對走私食鹽的法律嚴酷到什麼程度,看一個十餘歲的孩子就清楚了。

當時一位管理河東鹽池的官員史牟視察鹽田,偏巧他自己一個十餘歲的外甥也跟著看熱鬧,看到鹽晶粒很是好玩,於是這個小孩子就拾了一顆鹽粒回家。史牟得知此事後,竟然「立杖殺之」。

一個小孩子僅僅為了滿足好奇心私拿了一粒鹽,就被殺死,而且劊子手還是自己的家人,只能說明當時的刑法太嚴酷了,史牟不殺這個孩子「大義滅親」,恐怕他全家就會有滅門之災。

但嚴刑峻法可以恐嚇老實人,對於亡命徒卻根本沒有用處。而且,在人們的基本日用品──食鹽上橫徵暴斂,直接把底層民眾推向了窮困的深淵,既然活不下去,乾脆就亡命一搏好了。唐朝後期,嚴酷的法律從來就沒有擋住私鹽擴張的腳步,這一切其實都是錯誤的鹽業政策造成的惡果,而不是私鹽販子的錯。

曾經輝煌的大唐王朝搖搖欲墜,如果此時官府能夠和私鹽販子們和解,也許這個王朝還有救。但是唐王朝的統治者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最終導致唐朝滅亡,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私鹽販子──黃巢。

黃巢的老家是山東菏澤,還記得齊國依靠海鹽稱霸吧?那裡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重要的產鹽區。唐朝末年,黃巢家中三代都是私鹽販子。販賣私鹽是死罪,黃巢家能把這個營生做成了家族企業,可見當時的法律不過是嚇唬老實人的,對於老練的私鹽販子來說,嚴厲的法律不過是減少了自己的一些潛在競爭者而已。

販賣私鹽利潤極高,所以黃巢在唐朝末年犯上作亂,頗有點兒古怪。一般人都是吃不飽肚子,不得已暴動搶東西,給自己找條活路,而黃巢家中殷實,居然還去參加過科舉考試,只可惜名落孫山。閒話一句,私鹽販子的子弟居然能夠堂而皇之地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唐朝官府的政治審查部門真是吃白飯的。

落第後的黃巢心中不甘,寫了那首有名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借菊花比喻自己將來一定會在長安無限風光。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黃巢是個狂熱追求功名的人。想想也是,家裡錢多的是,如果黃巢能夠為官,把家族的黑社會背景洗白,絕對算有成就了。可惜公務員考試總是通不過,這該如何是好?

這時,另一個私鹽販子王仙芝引發了唐末的大動蕩。當王仙芝帶領造反的隊伍攻城拔寨的時候,他的私鹽貿易合夥人黃巢看到了一條通往仕途的另類道路,於是拉起來一票人馬與王仙芝回應。

後來兩夥私鹽販子武裝會師一處,實力壯大了,但他們卻不像其他的農民武裝那樣,攻占城池,擴大地盤,而是四處流竄,打下一城,搶劫後,棄城而走,轉戰另一城。

這幫私鹽販子怎麼連造反都如此另類?

我們要明確,黃巢和王仙芝造反,目的是為了功名,而不是地盤。所以他們打了勝仗後,立刻派人和唐朝官府商量,要求接受招安,給自己封個官職當當;而吃了敗仗後,就先夾起尾巴做人,伺機再戰。

在唐朝官府眼中,這股私鹽販子武裝簡直是拿國家法律亂開玩笑,要是滿足他們的要求,豈不要天下大亂。黃巢和王仙芝第一次兵諫求官,被官府毫無通融地說了NO。此後,兩人分道揚鑣,各自闖天下。王仙芝在戰敗被殺的前一年,曾經七次向朝廷要求投降求官,都遭到了拒絕。黃巢在流竄過程中,也是屢屢求官,都未能如願。

最後,黃巢怒了,既然皇上老兒不給自己官職,乾脆殺入長安,自己當皇上算了。黃巢的武裝在流竄過程中,收編了大量窮苦民眾,實力已經今非昔比。當黃巢帶領自己的隊伍攻向長安的門戶潼關時,幾十萬起義軍漫山遍野地擺開,竟然把潼關守軍嚇得屁滾尿流,棄關而逃了。攻陷了潼關,長安也唾手可得,黃巢這個私鹽販子終於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夙願,在長安登基,自封大齊皇帝。

後來,唐朝向周邊民族借兵,終於平定了黃巢的暴亂,但唐朝遭此重創,已經奄奄一息,沒過多久就滅亡了。這糟糕的結局,很大程度上要歸罪於唐朝後期執行的糟糕的鹽業政策。

有趣的是,在鎮壓黃巢的官軍陣營中,竟然也有許多私鹽販子出身的軍人,比如王建、錢鏐、朱瑄等人。王建少年時代販賣私鹽,在黃巢起義爆發後,他沒有選擇站在同行一邊,而是投奔了逃難到成都的唐朝皇帝,加入行伍與黃巢為敵。錢鏐年輕時也以販賣私鹽為生,後來加入了官軍,在鎮壓黃巢武裝的戰鬥中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朱瑄的父親也是私鹽販子,還曾受過朝廷的刑罰,朱瑄卻加入了唐軍鎮壓黃巢武裝。

黃巢叛亂結束後,這些打入唐朝體制內部的私鹽販子搖身一變,官運亨通,有的還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節度使,不僅擁兵自重,不向唐王朝納稅,還積極參與唐朝末年的權力爭奪戰,成為唐朝垮臺的重要推動力,王建、錢鏐甚至成為唐朝之後五代十國的建立者之一。早知最後還是斷送在私鹽販子手中,當初唐朝皇帝何必拒絕黃巢的求官呢?

食鹽可以讓一個王朝興起,也真的可以讓一個王朝覆滅。

——摘自《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第二篇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