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日期:2012/07/02
4期 洞見真正的矽谷精神


定價300元 新書優惠價237元(2012.08.12截止)

「錫蘭式的邂逅」指的是無預期、偶然巧得的新發現,也就是「偶發力」。擁有二十餘年矽谷經驗的資深專業投資家鄭志凱,從一位創投者與管理者的目光,透視真正的矽谷精神,以美國 + 台海兩岸的三重視野,創意 + 科技的新穎論述,領導 + 管理的多元智慧,展開一場深具啟發的思考對話。

「提出一個好問題,遠比提供正確的答案重要。」鄭志凱從個人思維的管理,到全球視野的運籌,以及身為創投者所具備對科技與社會趨勢的敏銳度,凝聚成「創意引擎」、「決策密碼」、「新管理時代」、「網路後現代」、「綠色領航」五大主題,探討時下最注目的趨勢、構解最深刻的思維。

★名家推薦:劉兆玄(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史欽泰(資策會董事長).苗豐強(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徐爵民(工研院院長).鄭瑞城(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威麟(網路趨勢專家).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作者簡介】鄭志凱
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畢業。聯訊創投公司(Harbinger Venture)共同創辦人及美國總經理,曾擔任美國聯強國際(Synnex,財星500大企業)及台灣神達電腦機構各項高階管理職務。2007年擔任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旅居美國矽谷二十餘年,因創投業務廣泛接觸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各地傑出科技人才,得以近距離觀察產業的更迭,趨勢的潮起潮落,以及創業的艱辛與收穫。

為文旁徵博引,筆觸精練流暢,兼具深情與理性。目前定期在《天下雜誌》撰寫「創新學院」專欄。

第6期 部落文化與歷史書寫
第5期 傾聽歷史的叮噹聲
第4期 洞見真正的矽谷精神
第3期 改變人生的幸福科學
第2期 愛上國學大師的國文課
第1期 被中國歷史忽略的商道智慧
精選文摘

錫蘭式的邂逅

◎鄭志凱(聯訊創投公司總經理、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Serendipity意指無預期、意外的發現,我們或可稱它為「偶發力」。
然而,過度的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等,
雖然是「專注」的美德,卻是阻礙「偶發力」的天敵。


今天的斯里蘭卡(Sri Lanka)從前叫錫蘭,古時候阿拉伯世界稱它為Serendip。傳說中錫蘭國王有三個兒子,聰明正直,國王延請了全國最有智慧的學者,傳授兒子最好的學問,然後吩咐三個王子遊訪世界,體驗人生,增加歷練。三位王子本來志不在尋找寶物,卻用他們的知識和機智,沿途有不少意外的發現,也幫助了許多人。他們的遊歷被寫成一本傳說故事《錫蘭三王子歷險記》(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十八世紀中,故事傳到英國,被一個喜歡寫信的英國貴族借用,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字──serendipity。

Serendipity不只找不到一個相對應的中文辭彙,在英語世界裡,也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單字。有一位學者為了它,寫了一本傳記,從來源談到流變;它的最初一百年無人知曉,一百年後,知道它的人從文學界逐漸擴散到科學界,甚至於商業界,到今天知識分子用它炫耀自己的學問淵博;縱然如此流行,在二○○四年,它還是被選為最難翻譯的十個英文單字之一。

Serendipity一詞主要的意思是沒預期、意外的發現,在中文裡有巧遇、邂逅的含意。但這個意外發現,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或者是醉漢半夜在街口的隨機漫步;它是一個機靈的心智(一如三位錫蘭王子既聰明又博學),經過刻意的尋覓,偶然撞到原本毫無預期、一無所知的新發現。這種「錫蘭式邂逅」的經驗,對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無聊時拿著遙控器胡亂轉台的電視迷、沒事愛逛百貨公司的時髦女性、老愛上書店的愛書人及流連在舊貨攤間的收藏家,都在體驗serendipity的魅力。

偶發力=運氣或靈感?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掛帥,serendipity的含意從現象的描述,擴充為能力的培養,更成為個人或組織開發創意的一個來源,因此有人把它翻譯成「偶發力」。這個字眼跟原文serendipity一樣,完全無法令人望文生義,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在此姑且權用。

科學發展史上,若缺少偶發力,不知有多少歷史需要改寫!牛頓要不是常常坐在蘋果樹下,或是蘋果始終沒從樹上掉下來,不知道他後來會不會悟出萬有引力?英國生物家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若沒出去度假,或是沒忘記把培養皿蓋上,發現盤尼西林的人可能不是他;一九四五年美國工程師史賓塞(Percy L. Spencer)站在一台雷達的磁電管旁,居然發現口袋裡的巧克力化了,隔兩年,他便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微波爐。類似意外的發明或發現,足夠寫好幾本書。

然而偶發力和純粹的運氣究竟不同,多少人曾經被樹上落下的蘋果打到頭,卻沒人想到地心引力,你我若是口袋的巧克力化了,必然趕緊就把它吃進肚裡。運氣,總是對有備而來者青睞有加(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s)。

偶發力跟凌虛而降的靈感也略有不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破家殘的傷慟,春天的花鳥也為之感哀,這是心與境的對白,有偶發力的作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種靈感渾然天成,多是心靈的冥想,不像偶發力,靠外境的刺激而生。科學史上,偶發力的例證多半發生在化學、醫藥、生物,其次是物理,最少的是數學。歸納來說,以實驗為研究方法、具象的、跟人接觸的,偶發力往往舉足輕重;研究理論、抽象的、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則更需要靈感。

跟靈感相較,偶發力比較容易訓練。加強偶發力的方法有兩個主軸方向,一是增加邂逅新鮮事物的機率;其次,要培養一雙慧眼,在眼花撩亂的眾多新鮮事物中,必須能在第一時間洞察出獨特的訊息,即時掌握。

邂逅不會自動上門

增加巧遇的機率,得先勇於嘗試新鮮事物,相反地,如果專注在熟悉的事物,則能得到更高的效率,兩者之間難免需要取捨。打個譬喻,待在家裡最舒適,但要見識世界,只有花錢花時間出門旅行。決定出門後,可以選擇跟著旅行團,一切不必花腦筋,吃、住、車程全安排妥當;也可以自助旅行,行前不但費神費事,旅途中還可能提心吊膽。即使是自助旅行,也有人緊守行程,不容任何更動;有的人卻隨興所至,走到哪玩到哪。形式越自由,目的地越不清楚,遭逢奇遇的機率越高,關鍵在每個人容忍不確定性的門檻高度大不相同。

谷歌(Google)允許每一位員工,花二○%的時間在與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創新想法,它也鼓勵各部門把自己遇到的棘手問題,公開有獎徵答。據說有一回,某個財務部門提出束手無策的問題,幾個工程師雖然對財務一無所知,卻只用一個週末時間便找出解決方法。跨界聯手或異類結合,是開發偶發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學第二種外國語言,培養業餘的興趣,換一家公司或部門工作,交幾個其他行業的朋友,都能增加偶發力。

碰撞才有機會,刺激才有火花。要增加偶發力,除了增加碰撞的機率,碰撞的品質更為重要。矽谷傑出的創業環境,提供了無數高品質的碰撞機會;多少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在飛機上碰到第一位投資人;無數商業計畫書的第一份草稿,寫在餐巾紙上;餐廳、酒吧、咖啡店、各種展覽會、高峰論壇、研討會,各路英雄摩肩擦踵,彼此交換名片和最新訊息,處處迸發著高品質的偶發力。

機會留給有緣人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給受測者一人一份報紙,要他們數一數報紙上有多少張相片,每一個受測者在幾分鐘內很快地回答出正確的答案。接下來,他又要受測者留意報紙上有什麼特殊的訊息,大家才發現,原來在報紙的第二頁,清清楚楚地寫著:「本份報紙共有四十三張相片。」不僅如此,另一頁上還寫著:「見此消息,可向主試者領取二百五十美元。」每一個人都太專注於完成任務,卻無人擁有領取這二百五十美元的運氣。

偶發力的天敵,就是過度的目標導向,過於清楚的行動準則,和不打折扣照表操課的執行能力(換成需要專注的場合,這些可都是美德)。偶發機會敲門的時候,一個人得先聽到,願意放下手邊工作走向門口,然後敞開大門。

研究知識經濟的學者,主張現代人除了顯性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深厚的「潛知識」(Tacit knowledge),長期浸淫後養成的敏銳直覺,加上難以言傳的判斷能力,使人得以聽到敲門的聲音;涵養一份輕鬆開放的態度,不斤斤計較,接受不確定性和種種可能,才能吸引人走向門口;最後敢於面對未知,不處處惦念成敗,終於讓一個人勇敢地打開大門。

王國維所樂道的人生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誰?在尋他之前就知道?還是找到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正是此人?每一個人有各自的追求,不知他是誰,卻仍樂在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人,可能是偶發力最忠誠的信徒了。

——摘自《錫蘭式的邂逅: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第一部「創意引擎」

回首頁 |   TOP

 地址: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TEL:(02)2392-6899.FAX:(02)2356-4929.服務信箱:ylib@ylib.com訂閱/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