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傳 艾德華•威爾森 網際延伸
作家小傳
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的翹楚,被尊稱為生物多樣性之父與社會生物學的始祖,更是全球公認的現代螞蟻學泰斗,人稱螞蟻先生。
威爾森曾獲多項科學獎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與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一九九六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被《時代》雜誌評定為影響美國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國人物之一;二○○○年再次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世紀英雄,推崇他在環境保護上的成就。
此外,威爾森曾兩度獲得普利茲獎,其中榮獲一九九一年普立茲獎的著作即為其與霍德伯勒共同撰寫的《螞蟻》﹙The
Ants﹚一書,允為當代螞蟻學的經典著作。近年來更積極鼓吹「生物多樣性」的觀念,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努力。目前威爾森任教於佩萊格里諾大學(Pellegrino
University),並擔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學館館長。
----------------------------------------------------------------------------------------
艾德華•威爾森
─社會動物學之父
金恆鑣/行政院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艾德華•歐司博恩•威爾森 (Edward Osborne Wilson) 是當代生物學理論學的翹楚,被尊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他終身鑽研螞蟻並涉獵演化生物學的領域,發展出「親生命說」,倡導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將生物學的領域擴充到人性的哲學領域,使其成為生命保育的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威爾森於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從孩童時代起就對動物發生濃厚的興趣。在自傳《大自然的獵人》
第一章〈天堂海灘〉中,他自敘七歲時專心凝視海邊淺灘中水母的形態與活動達數小時之久,直到暮色低垂才勉強離開,第二天一大早又去追蹤觀察其他許多水棲動物。那年的夏天,他就在自然觀察中度過一生中重要而值得一再回憶的日子。中國人說:「從小看到老。」從他那一段童年的回憶片段,一個非凡的生物學家的粗胚就這樣模塑成形了。
一九四九年,他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一九五五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動物學博士學位後,同年便在哈佛大學執教迄今。其間在南美洲的雨林做過長久的研究。
威爾森在「社會生物學」的貢獻亦相當卓越,三本重要相關著作《昆蟲的社會》(1971),《社會學:新綜合理論》(1975),《論人性》(1978)(榮獲普立茲獎),均談論動物行為與遺傳基因的關係,為「社會生物學」創新見。此種論點引起了著名自由主義者,如史帝分•古爾德等人群起韃伐。他們認為「遺傳決定論」有被當權階級當做統治權合理化的詮釋。他因為這個論點,在一次公開演講時,被基進的自由主義份子當著聽眾的面潑了一盆水,那位基進人士還撂下一句話:「你全身都濕透了」(亦即你全盤皆錯了!)。
威爾森根據人類對其他生命的反應,出版《親生命說》(一九八四年),認為人類有親近生命的天性(亦即親生命有遺傳根據),此天性是人類演化的因子。人類目前生活在無機物建構的環境(如住在水泥都市,靠電子設備來溝通),是人類目前破壞「生命多樣性」的理論根據。
威爾森也是一位積極推動保育生命多樣性的學者,他主持一九八六年的美國「國家生命多樣性」論壇,並編《生命多樣性》論文集,該書成為全球第一本討論「生命多樣性」的書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挽救可以稱為這世紀最大的生命議題。全世界每年喪失數萬物種的生態警訊,不但令生物學者十分憂心,也幾乎是全球所有國家政府推動永續發展難以跨越的障礙。演化學家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關乎人類的演化或導致人種的滅絕。令人欣慰的是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的熱內盧的「全球高峰會議」後,全球約有一八○個國家簽署了《生命多樣性公約》,為廿一世紀的生命保育有了共識與書面的保障。威爾森早在三十年前已看到了生命多樣性喪失的問題,他於一九六七年與羅勃特•麥克阿瑟合寫的《島嶼生物地理學之理論》為生命多樣性保育提供部分理論的基礎。
因關心生命多樣性的喪失,他於一九九二年出版了《繽紛的生命》一書。該書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並被紐約的公共圖書館評選為「世紀之書」。
威爾森的成就與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並非全靠他本人的智慧與努力;他的成功大部分來自他的鍥而不捨,以及哈佛大學的培植人才制度。例如他在一九五三年的研究時代便獲選為哈佛大學研究生獎助,得到三年的財務支援(尤其是無限制的差旅費)可以專心到南美洲進行昆蟲研究而大有貢獻。
(本文轉載自2000.4.23中央日報23版)
----------------------------------------------------------------------------------------
網際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