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次!」



     
我們會看到孩子對同一本繪本或同一則故事,百聽(看)不厭。大人對此總是「百思不解」,甚至,會不厭煩於一次又一次地重述。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那可能只是一則不斷重覆情節的故事而已,於是,大人不免會覺得,已經聽懂了的故事,一聽再聽,不是一件窮極無聊的事嗎?

       其實,這正凸顯了大人•小孩之間的本質差異。大人閱讀小說,雖然不免也會將自己投射於書中人物,但通常我們還是會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並藉由推理,以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

        反觀孩子,他們感受事物的方法和思想的方式,其實是很不同於大人的。所以,他們在聽、看故事時的「閱讀經驗」,當然也就迥異於大人。他們不太會冷靜旁觀、細密推理,他們幾乎都是本著「飛蛾撲火」的熱情,投身故事。
pic4.GIF (4382 bytes)
       這和幼兒的特質可謂息息相關。由於來到人世的時日尚淺,幼兒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體悟都還相當有限。也因此,當他們在認識世界時,會秉承自然所賦與他們的那些能力,盡情地體會。他們總是感覺重於思考,全身的參與大於冷靜的分析。而在聽取故事時亦然。對他們而言,故事不僅是一則「他人的故事」而已,聽故事,就等於是讓自己走入一個他還來不及經歷的世界,所以,為了要有親身體驗的感覺,他們幾乎是在主角出現的同時,就與之「合而為一」了。而且,不論是人、動物或無生物,小孩都能毫無窒礙地與之溶為一體,增添了自身的閱歷,豐富了想像。

        可見,小孩聽、看一則故事,目的不在於馬上「弄懂」大人所寄寓於故事中的那些「道理」。他們比較熱中的,乃是搭著「主角」這台列車,行在「故事」的鐵道上,深入情節,以求得經驗上的滿足和完成精神上的冒險。也因此,他們願意不斷地流連,想憑著自己的感覺,遍歷故事中的那些動態陳述。當第一次意猶未盡時,他們自然會想再聽一次,而由於是從「感覺」出發,所以,每一次聆聽,都還可以是新的感受、新的經驗。就這樣,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和主角合一為一,除了體驗共舞的驚險、快樂……之外,也會因為他們的日日成長,而在同一則故事中,有了異於之前的發現。

        另外,故事的形式,也是他們沈吟不去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則好的故事或繪本,其在語言上的表現,一定能讓較常處於混沌狀態的幼兒,體會到文學及秩序之美。而重覆聽故事,就好像是在努力汲取精華那樣,也難怪,在所有的感知尚未臻於飽滿之前,孩子是不「聽破」一則故事,不會善罷甘休的!

        如果,我們能理解到「小孩•大人之異」,並摸索出我們所沒有的這份「小孩特質」,那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應儘量地滿足孩子想聽故事、想流連於想像世界的那份渴望呢?當然,如果我們也能試著用感覺來接近故事與繪本,我們自然也會慢慢擺脫掉大人的方式,除了自己會想一看再看,也會在一唸再唸的過程中,得到莫大的樂趣和滿足。屆時,我們就不再為孩子的真誠行為感到納悶了。

       有了這樣的認知,所以,每當孩子要我「再講一次」時,我總是樂得照辦。這時,我會一邊說,一邊欣賞孩子那不因重述而「打折」的鮮活表情,另外,我也會試著像孩子那樣,把每個「再講一次」都當成是新的經驗。於是,在「重新體會」與「重新表現」的趨力鼓舞下,我得以愈說愈興緻盎然,壓根不覺得枯燥。

        曾經,我在睡前與一名五歲的男孩共讀《蠟筆盒的故事》。小孩專注地聽著,當聽到:「突然,烏龜把頭抬高……男孩對著烏龜笑了」,小孩陡地亮起眼睛,一邊微笑、一邊對我點頭。而等到故事尾聲,我唸完:「八個顏色的蠟筆,很放心的,輕輕的,輕輕的把蓋子蓋起」時,小孩則很滿意地吞下一口口水,然後,用很安靜的聲音對我說道:「再講一次!」

       於是,我又重講了一次。而小孩依然是一樣的專注,一樣的點亮雙眼,一樣的微笑、點頭和吞口水。最後,則是不忘加上一句:「再講一次!」

       就這樣,在那一夜,我們一共說、聽了十七次《蠟筆盒的故事》!當說到第十七次時,我掩著欣喜,看男孩掛著一抹美麗的微笑,緩緩地走入夢鄉。而當我輕輕的,輕輕的把書閤起時,我發現,有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周身。我真的沒想到,一本繪本可以如此打動一個幼童的心,而孩子的真誠邀約,又是如此打動說故事的人。

        我不知道,《蠟筆盒的故事》在那名男孩的身上,到底烙下了什麼樣的痕跡?但我很確定的是,那次的共讀經驗,帶給我們兩人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滿足。如今,男孩長大了,我總不忘在他的臉上,搜尋那曾經烙在我心底的幸福表情!

回上一頁

 

ylib2(1).gif (8266 bytes)

right2.gif (2910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