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語言的種籽

  許多大人把唸繪本給孩子聽,當成是一件無聊而勞累的工作。所以,當孩子央求時,大人不是以十萬火急的速度草草唸完,就是「偷工減料」,將之簡化成「提綱」或「摘要」。結果,孩子既無從靜下來傾聽那有文學味的語言,也難以動用他們的敏銳感覺,去掌握整體的表現,和感受此中語言的力道和厚度!就這樣,因為大人對繪本文字的漫不經心,使孩子平白失去了聆聽語言和接近文學的大好機會。

  另外,有些大人一味地把繪本當成是填塞知識、報導規範和學習認字的工具。也因此,他們大都不會好好地傳遞內容,而自行脫離文學描述的本意,予以加油添醋,或是丟下孩子,讓孩子自己閱讀。結果,孩子不僅無法全心欣賞到繪本那充滿顏色、聲音、以及美好想像的內容,也會因為大人枯燥的表達,或是自己詰屈聱牙的讀字,而對這樣的閱讀,感到興味索然。pic2.GIF (5813 bytes)

  其實,一本好的繪本,其「文字」的呈現,乃大過了我們的肉眼所見。它不僅傳遞出畫面的「絃外之音」,也包含了語言所獨具的生命和內涵。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是經過作家淘洗之後的精煉口語。所以說,它也是幼兒在為其語文能力奠基時,一個很好的接觸語言的管道。

  由於在識得文字之前,藉由耳朵去聽、去理解,乃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經驗,所以,大人實有必要用我們的聲音,為孩子將繪本中的文字「演奏」出來,讓孩子得以徜徉在繪本所提供的這片語言大海中,並從中識得了「語言」的趣味和魅力。

  畢竟,繪本的語言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一般的文學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且是兩者之間的一種靜態流動。然而,繪本的生命,往往要經由第三者的「點化」,才能「動感十足」地傳到孩子的心中。而這樣的點化,包括了我們在呈現語言時的一切精華。換句話說,當大人要將書中的文字化成語言時,他除了是透過聲音,表現出文學的意境和帶出聽覺上的效果外,更重要的是,他還投注了自己的情感,而這情感,有他對故事的理解、詮釋、和喜好程度……等。這對擅於聆聽的小孩來說,是最具吸引力,也最能夠引起共鳴的。

  因為,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往往來自於「全身的感覺」,而非「大腦」,所以,當他們豎起耳朵聽時,總是能夠很快地溶入當時的情境,並讓自己的所有細胞,隨著「有表情的聲音」起舞。也因此他們能夠自自然然地掌握到語言的意義和美感。而這樣的經驗,就好似大人在聽音樂時一樣。他們不僅體驗到了故事,也因著說者的表情、聲音、語調……,而品嚐到了「如音樂般」的語言表現。

  這種美好的語言經驗,可以說,就是孩子日後在語言、文學的表達上,能否「開花結果」的關鍵。在我的經驗當中,有不少小孩因為繪本的耳濡目染,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時會有「一鳴驚人」的表現。例如,目不識丁的幼稚園兒童,可以靈活、有感情、一字不漏地把繪本故事說給大人聽。

  另外,也有小孩會將繪本中的文學性表達,精準而貼切地,再活用到生活當中。當然,也有小孩是在不知不覺中,語彙變豐富了,而且,在語言的表達上,也是讓人愈見神采與力量。

  可見,唸繪本給孩子聽,就好似在他們的心田撒下最美麗的語言種子一般。這些,或許都不是會立即見效的。但是,對小孩而言,聆聽繪本使他們成就了一場語言的遊戲,而這種直指內心的撼動,勢必都會把種子帶到他們的體內,經過沈澱,發酵之後,就等待在適當的時機,發出令人讚嘆的聲音!

回上一頁

 

ylib2(1).gif (8266 bytes)

right2.gif (2910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