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價套數 標 金 額 度 贈 品
0套以上 6640元
1套以上 5200元
5套以上 4880元
8套以上 4580元
10套以上 4380元

截止日:2017/7/21

4380

議價中套數:28


簡易議價流程:加入會員參加議價收到EMAIL答標通知至指定網址答標,完成購買。
 
 

【二十世紀諜報小說大師 約翰.勒卡雷典藏套書】(全17冊)

 
   
 
 
 
 
 
史上唯一獲頒英國犯罪作家協會(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簡稱 CWA)「金匕首獎中之獎」的大師

 

榮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簡稱 MWA)愛倫坡大獎、英國毛姆獎、James Tait Black 紀念獎、CWA 終身成就獎(1963、1977獲頒金匕首獎)、義大利 Malaparte Prize ……等多項大獎

 

張愛玲也愛不釋手的間諜小說大師

 

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出「史上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勒卡雷的作品就佔了四部:《冷戰諜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史邁利人馬》、《女鼓手》

 

名家推薦──詹宏志、唐諾、羅智成、韓良露、楊照、傅月庵、劉森堯、南方朔、李家同、伊格言、冬陽、余小芳、杜鵑窩人、張東君、張國立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英國知名小說家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 , 1904-1991)

 

「勒卡雷繼承了葛林的精神,給了間諜小說最深刻的探索,而且他小說的文字非常迷人,是個既能令人深思又能令人享受的小說家。」──詹宏志

 

「勒卡雷小說『不僅僅』是間諜小說而已,說勒卡雷是間諜小說世界的只此一人,也並不是多高的一種讚譽,勒卡雷應該被正確置放到小說整體的經典世界才公允。」──唐諾

 

「他的間諜小說遂不像『○○七龐德小說系列』那麼鮮亮的,反而是充滿了破碎、無奈與荒涼。但也正因此,它遂反而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南方朔

 

「閱讀勒卡雷,彷彿在觀看他人故事的同時,也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那樣的情感理智矛盾,那樣的人性衝突猶疑,也正是我在人人稱羨的職涯一路奮力前進時潛藏心底的真實感受。」──李靜宜(譯者)

 


  提到間諜或情報員,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模樣?是風流倜儻、身手矯捷的 007 詹姆士.龐德嗎?出任務時可以入住高級飯店,駕著名貴跑車,身邊總有令人豔羨的美女醇酒相伴,出手闊綽,一擲千金……呃,且慢!為國家工作的間諜也算是公務員吧,這些花費回去報帳,難道不用受到政府機關年度預算或採購規範的約束嗎?很抱歉,那個 007 是作家佛萊明的浪漫幻想,小說本質是動作冒險類型,和現實中真正的間諜特務、那個祕密國度的內核未必相符。

 

  讓我們來看看正統的間諜小說吧──活躍於現代,被譽為完美間諜小說家,堪稱大師中的大師,非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莫屬。他 18 歲便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優秀的語文能力,被英國軍方招募,參與對東柏林的情報工作,退役後在牛津大學攻讀現代語言,1959 年得到英國外交部的工作,被派駐德國,彼時正值冷戰局勢緊張,勒卡雷又被祕密招募進入了英國情治單位軍情六處(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6,縮寫 MI6)。這些切身經歷為他積累了創作的材料與養分,1961 年,柏林圍牆拔地豎起,分隔東西兩大陣營,勒卡雷也在這年寫出了《死亡預約》,就從這本處女作開始,一個有別於 007 形象的間諜──喬治.史邁利正式登場。兩年後,第三部小說《冷戰諜魂》出版,格雷安.葛林一句盛讚「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讓勒卡雷聲名大噪,自此辭去情報局工作,專心寫作。

 

  勒卡雷筆下的喬治.史邁利,身材矮胖且不修邊幅,內斂沉穩而心思縝密,記憶力超強無比,唯一的興趣是研究 17 世紀德國文學,其貌不揚的平凡外表,正適合隱匿於波詭雲譎、危機四伏的政治騙局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內容描述英國情報組織(小說稱之為圓場)的史邁利與蘇聯格別烏(小說稱之為莫斯科中心)化名卡拉的對手──也是史邁利的另一個自我,兩人之間的鬥智故事。根據勒卡雷的自述,他們是兩個在孤絕之境的孤絕之人,勒卡雷說:「我希望透過作品傳達我的諄諄善言,竭盡可能加以戲劇化——例如,冷戰所帶來的道德淪喪,在西方世界與共產世界都無二致;以及冷戰對謊言的讚頌崇拜如何滲透到西方公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致使國家之內的所有政府機構,自最基層的行政教區上溯,幾乎都無可避免地召喚國家安全的惡靈來掩飾其偏見、無能與腐敗。而史邁利就是我的鬥士,我的代言人,我的遊俠騎士。」勒卡雷關注的,絕非像 007 那樣力挽狂瀾、拯救世界的英雄冒險故事,而是作為普通人的間諜,如何處理背叛與信任、真誠與虛假、愛情與失落、理想與現實等生活核心問題,如何調解國家忠誠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矛盾,如何在爾虞我詐的荒謬世界中,依舊保持對人性的信任和悲憫。不只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內容更富含哲理省思──兩難的道德處境、曖昧的善惡定義──展現了複雜豐富的人性層次與情感深度,讓喬治.史邁利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堪與福爾摩斯媲美的經典形象,這個形象正是對於 20 世紀中葉國際社會的歷史重塑及象徵。

 

  1980 年代末期,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人們都問勒卡雷「現在你要寫什麼?」孰知勒卡雷寫出了更大的視野、更高的境界。從1993 年出版的《夜班經理》開始,他緊扣著時代潮流及世局變化,強權與腐敗仍是小說抨擊的目標,但背景不再是美(英)、蘇兩大集團之間的對峙,而是國家權力與企業勢力、政客與商人之間的非法勾結。之後的《使命曲》、《脆弱的真相》還將觸角伸向了竊聽、反恐,彷彿預告了 2013 年的史諾登事件,帶你詰問:政府可以假國家安全之名,侵害人民的權利與人性的尊嚴嗎?勒卡雷相信,情報部門是國家潛意識唯一的真實表現,是檢測一國政治健康與否的真正量尺,在他心中,間諜工作從來都不會消失,只不過在新的背景下變換了新的模樣。2016 年,勒卡雷出版自傳《此生如鴿》,不單講述他與這個間諜世界的各種關係和起源,同時也披露了他在創造角色人物方面的訣竅,就是四處觀察:「有權勢的人們吸引著我,因為他們就在那裡,我想知道他們的動力是什麼。」

 

  許多評論家提到,勒卡雷的間諜小說非常寫實,尤其是對於「背叛」與「欺騙」的描述。這一方面源自他間諜生涯的真實體驗:「間諜之可以成為間諜,就在他要隱匿身分,變成另外一個人,他的生命與生活,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欺騙。間諜的本質就是雙重生活,就是用一種生活掩護另一種生活,也就是一種生活背叛另一種生活的過程。」(語出楊照,詳見《完美的間諜》導讀)更大原因卻是因為坎坷曲折的家庭背景:勒卡雷的母親在他五歲時離家出走,父親羅尼.康威爾是演技精湛的詐騙高手,曾因詐欺罪鋃鐺入獄,自幼即見慣父親的謊言和藉口、化名與偽裝,「逃避與欺騙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是某種間諜,而我卻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這是勒卡雷在《此生如鴿》自傳中的沉痛自白。楊照則為我們指出:「沒有像羅尼那樣的『欺騙人生』,反覆折磨、考驗、深化、曖昧化勒卡雷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理解,勒卡雷大概也寫不出那麼精彩、那麼具體的間諜小說吧?」「間諜工作是一場大騙局,是將人生本來就有的小騙術小伎倆,予以放大,讓它們排山倒海而來,淹沒了生命,不再只是生命中浮在浪蕊式的插曲。這是勒卡雷小說的基本視野、基本態度。」

 

  約翰.勒卡雷的小說巧妙引領我們穿梭晦暗的國際諜報領域,筆法與知識無人能出其右,贏得全球一致好評,不僅囊括愛倫坡大獎、毛姆獎、金匕首獎等殊榮,更因為戲劇張力和人性深度,在已出版的 23 部小說當中,就有 19 部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2005 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為了紀念創立 50 週年,從歷年來的金匕首獎得主中,選出一部「金匕首獎中之獎」(the Dagger of Daggers),最終由勒卡雷的《冷戰諜魂》奪得。不止如此,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票選出「史上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勒卡雷就佔了四部。唐諾甚至認為,應該將勒卡雷放到整個小說的經典世界來評價,而不單只是類型小說:「勒卡雷的規格、視野、深度和情感完全超越了所有間諜小說書寫者甚至這個類型小說基本框架所能擁有的,他彷彿獨自在另一個層面書寫,獨自探向只屬於他一個人的遼闊天空。」台灣推理教父詹宏志也點出了勒卡雷的迷人之處:「勒卡雷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間諜小說家,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和目的,是他與他小說中的間諜們不斷在追問的!所以他筆下的間諜們不見得是什麼英雄,他們也是人,會犯錯、會害怕、會孤獨、會耐不住寂寞,更會漸漸衰老。而也正因為他的小說以『人』本身為出發點,一切的生命情境於是總顯得那般真實,從而帶給世界極大的震撼!」

 

  今年九月,86 歲的勒卡雷將出版新書《A Legacy of Spies》,史邁利也將在這本新書中「謝幕」,為了紀念這位經典小說人物,勒卡雷預定在 9 月 7 日倫敦的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舉辦「和喬治.史邁利共度一晚」(An Evening with George Smiley)的活動,並且在各大電影院同步直播,活動入場券自 5 月 8 日起開始發售,屆時勒卡雷將會親自回應有關史邁利的一切問題。此等排場殊遇,放眼世界,又有幾位小說家能夠相提並論?

 

  套書大賣場首度議價、隆重推薦【二十世紀諜報小說大師 約翰.勒卡雷典藏套書】,包含:《死亡預約》、《上流謀殺》、《冷戰諜魂》、《鏡子戰爭》、《德國小鎮》、《天真善感的愛人》、《榮譽學生》、《史邁利人馬》、《女鼓手》、《完美的間諜》、《蘇聯司》、《夜班經理》、《使命曲》、《我輩叛徒》、《頭號要犯:電影【諜報風雲】原著小說》、《脆弱的真相》、《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共 17 冊,坊間唯一獨家套組,定價 6,640 元,現在只要 10 人前來議價,即可享有 66 折 4,380 元(無息分期 2,190 元 × 2 期)的獨家優惠。機會難得,敬請把握!

 


【作家檔案】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1931 年生於英國。18 歲便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退役後在牛津大學攻讀現代語言,之後於伊頓公學教授法文與德文。1959 年進入英國外交部工作,先後於英國駐波昂及漢堡的大使館服務,同時開始寫作。1961 年出版處女作《死亡預約》,翌年推出《上流謀殺》,1963 年以第三本著作《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舉成名,知名小說家格雷安.葛林給予高度評價︰「這是我讀過最好的間諜小說!」從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這三部小說塑造了喬治.史邁利一角,他也出現在《鏡子戰爭》一書,也是「卡拉」三部曲:《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榮譽學生》與《史邁利人馬》的主角。

  勒卡雷一生得獎無數,包括 1965 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大獎,1964 年的英國毛姆獎、James Tait Black 紀念獎,1988 年甚至獲頒英國犯罪作家協會(CWA)終身成就獎(另外分別在 1963 年與 1977 年獲頒金匕首獎),以及義大利 Malaparte Prize 等等。2005 年 CWA 更將象徵最高榮譽的「金匕首獎中之獎」頒給約翰.勒卡雷。至今已出版的二十三部作品,不僅受到全球各大媒體矚目與讀者歡迎,更因為充滿戲劇元素與張力,已有十九部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


▲木馬文化提供

五十年後(節錄自勒卡雷出版50年自序)

 

  我在三十歲的年紀以專注、不對外分享的個人壓力以及極大的私密性寫下了《冷戰諜魂》。當我在波昂英國大使館以資淺外交官的偽裝擔任情報官時,我的身分對我同事是祕密,多數時間對我自己也是。我在這之前寫了兩本小說,不得不採用假名,而雇用我的情報局也得在它們出版前先審核過。他們經過漫長的反省後,也核可了《冷戰諜魂》的出版。倘若他們沒有同意,我直到今天也想像不到我會走到什麼地步。

  結果他們似乎正確但老大不願意地做出結論,認為這本書是徹頭徹尾的虛構作品,與個人經驗無關,因此不會構成洩密。然而,全球媒體卻未採用這種觀點,反而異口同聲認為本書不僅真實,還是某種啟示性的「來自另一邊的訊息」,使我束手無策、只能靜坐以觀,陷入某種麻痺的敬畏,看著書爬上排行榜和停在那兒,而一個接一個權威宣布它是真實故事。

  除了我的敬畏,光陰也帶來某種無力的憤怒。

  我氣憤是因為打從我的小說出版那天起,我就意識到我今後將永遠被標記為改行作家的前間諜,而不是像一群同伴作家摸透了諜報世界,決定動筆寫下來。

  只是當時的記者不肯這樣看待。我被當成浮上檯面的英國間諜,告訴世人內幕究竟為何,而我說的任何反駁都只會加強迷思。且既然我的寫作對象是著迷於詹姆士.龐德、急於尋找解毒劑的大眾,這種迷思就固定下來了。在此同時,我得到作家們夢寐以求的注意力;我唯一的問題是我不相信自己的公開名聲,我即使認同它的同時也不喜歡它,而我就算想要,也根本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止這股浪潮。我亦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想阻止它。

  在一九六○年代,以及直到今日──英國情報局成員的身分不論今昔都是國家機密,洩漏之便是犯罪。情報局想要的話可以選擇洩漏名字,他們能讓一、兩位情報大亨亮相,給我們一窺他們的神通鬼大──等我說完──還有他們的開放性。可是洩密的前成員呢,他們就等著遭殃了。

  反正,我有我自己的顧忌,而且跟外界猜想正好相反,我跟前雇主沒有過節。我在這本小說於美國成為暢銷書的幾個月後接受紐約媒體訪問,我忠誠但緊張地吐出否認:不,不,我從沒做過諜報行業。不,這只是一場惡夢:它實際上也的確是。

  這種矛盾近一步複雜化,因為一位有人脈的美國記者偷偷告訴我,我的現任情報局長通報前中情局局長說我是他麾下的軍官,而他說他沒告訴任何人,只跟他為數極為龐大的好友隨扈講過,所以那房間裡的任何人都曉得我在撒謊。

  這五十年來,我面對的每場訪談似乎都有意鑽開不存在的真相,這或許便是我為什麼對這種過程產生反感的理由之一。(文未完)

 

【楊照導讀】

深邃而美麗的騙局──讀勒卡雷《完美的間諜》/楊照

 

  勒卡雷的寫作,應該就是起源於透澈理解了,間諜的生活如此不完美,至少不像伊恩.佛萊明筆下的「○○七」那樣完美,那樣像個「典型」的間諜。足智多謀、身懷絕技(自己的武功和別人發明的秘密科技),出生入死過著冒險刺激的日子,有用不完的經費(國家提供的),還有愛不完的美女(有些是敵人提供的)。

  勒卡雷最早的兩部作品《死亡預約》、《上流謀殺》雖然出現了幹情報工作的史邁利,不過書中史邁利其實只是個「具備情報背景的聰明偵探」,情報工作本身不是重點,是用來說明、解釋史邁利為什麼樣樣聰明、如此厲害而已。到了第三部小說《冷戰謀魂》,勤卡雷才真心探入間諜的世界,也才真正建立起他獨特的間諜小說家的地位。

  《冷戰謀魂》是一本哀傷的小說。作者用哀傷的筆調寫,讀者也必然愈讀愈哀傷。那種經驗,和「○○七」小說(尤其是電影)提供的緊張、興奮、刺激,截然不同。平平都是間諜,甚至平平都是英國間諜,為什麼會差這麼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曾經真正接觸過間諜工作,待過情報局也待過外交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親眼目睹、直接觀察了戰後英國最奇怪、最神祕、最轟動的反間諜叛逃案件,在那案件中揭露出來的間諜面貌,對不起,一點都不像詹姆士.龐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勒卡雷曲折坎坷的成長背景,讓他對於人活在「偽裝」、「欺騙」裡的痛苦,以及病態執迷,有了深沉的理解。

  勒卡雷不滿二十歲就參與英國在東柏林的情報工作,後來又以駐外人員身分待過波昂和漢堡。我們不必誇張他這方面的經歷,他從來不曾是什麼重要的情報員,不曾經手破解什麼了不起的密碼文件,更不曾介入在冷戰的間諜大案裡。然而,作為情報系統中的一員,即便低階、邊緣,一九五一年爆發的案子,必然衝擊了勒卡雷。一九五一年三月,英國情報局破解了蘇聯密碼,確認英國內部有人長期且有系統地將從美國方面得到的情報,轉手賣給蘇聯。他們找到的記錄指向的洩密者,竟然是當時英國外交部美國司的司長麥克林(Donald MacLean)!麥克林出身貴族世家,父親當過內閣部長,自己畢業於劍橋,進入政府部門服務,一九四四年到四八年,麥克林在英國駐美大使館負責情報工作,後來才調回倫敦。

  麥克林是個反間諜,事情還不只如此。從麥克林牽到菲爾比(Kim Philby),英國情報局負責跟美國情報單位聯絡的重要窗口,原來他也是個蘇聯間諜。再牽出菲爾比的同事柏吉斯(Guy Burgess)。再牽下去,幫這些人跟蘇聯駐英情報單位接頭的還有布朗特(Anthony Blunt),以及克恩柯拉斯(John Caincross)。

  多年以後,針對這樣反間諜案,蘇聯駐英情報頭子莫丁(Yun Modin)寫過一本回憶錄,書名叫做《我的五位劍橋好友》。這本書,內容實在不怎麼可信,書名卻簡潔直接打到了要害,點出了這案子的離奇驚駭之處。這五個人,都是劍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都是英國上流社會的菁英。他們不缺地位也不缺錢,怎麼會去幹出賣情報給敵人的事呢?別忘了,發明「鐵幕」一詞,清楚判別冷戰兩大陣營意識型楚河漢界的,不是別人是英國首相,戰時英雄邱吉爾啊!

  案子爆出來,麥克林和柏吉斯火速逃往莫斯科,莫丁本來也要安排布朗特離境,而請承諾布朗特種種生活待遇上的好處,但布朗特拒絕了,理由是:再多的蘇聯官方好處不可能保證讓他能去得了羅浮宮,作為一位藝術大家,他寧願在英國坐牢,也不願逃到「鐵幕」,終身再無進入羅浮宮的機會。

  這樁英國情報界的超級大弊案大醜聞,英國民眾透過新聞知道一點,但不會很多。例如他們不會知道:其實多年以來,麥克林一喝醉酒,就大聲嚷嚷跟人家說他是蘇聯間諜,有一次甚至還因為人家不相信,在酒館裡幹起架來。他們也不會知道:這幾個人,個個生活鬱悶,幾乎都有酗酒的嚴重毛病。這些,要圈內人才知道,像勒卡雷那樣的圈內人。知道細節的圈內人,應該會比一般民眾更想知道: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這樣!?

  幾十年下來,答案一點一點浮現出來。答案一,這些英國社會菁英、貴族世家子弟,之所以進入外交部,之所以接觸情報工作,往往是因為他們懷抱著大英帝國的榮光記憶。這些工作,是帝國最前線的工作;這些工作的終點,就算不是偉大帝國的內閣部長,至少也該是某個殖民地的總督吧!大英帝國的沒落,進而瓦解,對他們這群人的打擊最深。他們的菁英期待幻滅了,也因而他們對於新興、代英國而興起的世界大哥──美國,格外反感。

  那份反感裡夾雜著更深的輕蔑。在他們眼中,美國人,尤其美國情報單位的人,傲慢無知、財大氣粗。財大氣粗,所以明明無知卻還是高傲地頤指氣使。讓他們難以忍受。第二項答案,這輩英國菁英,看待蘇聯的態度,顯然和邱吉爾大大不同。他們比邱吉爾年輕一個世代,沒有維多利亞時代的經驗,卻在成長中領受過共產主義革命的旋風。誰年輕時沒當過左派,夢想過共產主義許諾要帶來的和平正義烏托邦呢?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經孤單地面對襲捲了整個歐洲的希特勒,孤懸海外,艱苦忍受德國空軍發動的大空襲。那時候,英國舉國上下最大的依賴,就是兄弟之邦美國的大力支持。然而,羅斯福政府的決心卻是:不值得為了英國,讓美國捲入歐洲戰爭裡。

  戰爭的現實是:得不到奧援的英國苦撐著苦撐著,撐到希特勒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和拿破侖一樣的錯誤──揮軍東進,攻擊俄羅斯,大軍陷在北國冰原上,終於導致全盤失敗。德軍在俄羅斯境內付出慘痛代價,然而為了抵禦德國入侵,蘇聯也投入了大量物資與大量人命,光是一場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圍城戰爭,就有說不完的犧牲、痛苦故事。

  至少在一部分英國人眼中,蘇聯比美國更像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資本主義控制下的美國,現實、功利、又對英國傲慢擺譜,相對蘇聯總還閃爍著共產主義普世理想的光芒,為什麼英國非選擇追隨美國不可呢?

  從這種內在、同情的角度出著,而有了勒卡雷另外一部間諜名著《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更深層地看,受到這種間諜世界內在鬥爭衝突洗禮過的勒卡雷,一定會對什麼是「忠誠」、什麼是「背叛」,有了和一般人很不一樣的深層省思與複雜感觸。

  的確,進入勒卡雷,有而且只有兩張入場券,一張叫做「背叛」、另一張叫做「欺騙」。間諜之可以成為間諜,就在他要隱匿身分,變成另外一個人,他的生命與生活,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欺騙。間諜的本質就是雙重生活,就是用一種生活掩護另一種生活,也就是一種生活背叛另一種生活的過程。

  勒卡雷提醒了我們:欺騙就是欺騙、背叛就是背叛,不會因為穿上了間諜的外衣,欺騙、背叛就變成正當、高貴的舉動。通俗的類型間諜小說幫間諜塗抹上厚厚的愛國、冒險豔妝,讓讀者只看到欺騙、背叛帶來的緊張刺激和救國救民英雄結果,渾然忘卻了作為生活現實、欺騙、背叛帶來的種種存在代價。

  勒卡雷反其道而行,帶著他的讀者去透視、去凝視間諜存在裡「不可承受之輕」。他們漂泊、游移,以虛假偽造應對真實,又利用真實創造更大的幻假誤會。

  原來間諜生活那麼悲哀。這是許多讀《冷戰諜魂》的讀者共同的感受。一個間諜要引誘敵人上鉤,假裝自己被同儕排擠、被上司冷漠冰凍以致落魄潦倒、憤世嫉俗,他不能戴上一張憂鬱表情的人皮面具就了事,他甚至不能每天朝九晚五裝裝落魄潦倒的模樣,其他時間繼續過他的正常生活。他就真的得落魄潦倒,一天二十四小時,而且是從行為到思想都落魄潦倒,要不然怎麼瞞得過敵人情報單位的眼光呢?

  原來間諜生活那麼悲哀。從這個身分到那個身分,兩個身分都不能作為和別人維持正常、親密關係的基礎。有著不同身分,必須隨著穿梭不同生活間,也就意味著必須隨時拋棄掉任何真摯、穩固的感情連繫。「○○七」老是和不同女人上床,看來像是件幸福的事,勒卡雷卻冷冷點出這許多男人心中的幻夢,其實是詛咒。間諜不可能愛上誰、和誰廝守過日子,間諜只能流浪在一段段沒有前途沒有未來的漂浮關係間。

  背叛與欺騙,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件沉重的事,都是存在上的巨大包袱。這似乎是勒卡雷間諜小說總也逃不掉的陰沉調子。勒卡雷對於背叛與欺騙,有比別人敏銳、深入的洞見,對於背叛和欺騙的主題,他有理由格外關心、反覆測探。

  本名叫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的勒卡雷,五歲大的時候,他的媽媽突然在夜裡離家出走,只帶了一只白皮箱,然後從此自他的生命裡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直到十六年後,他才找到他媽媽,他媽媽改嫁了,而且養大了另外兩個小孩。

  勒卡雷是個被媽媽背叛、澈底背叛了的小孩。兩種意義下的「澈底」。最不該有背叛問題的母愛,竟然如此不堪信任。另一層意義,這個母親離開勒卡雷之後,後來沒有再來看他一次,再沒有對他表達任何關懷。這種經驗,一定很痛。勒卡雷找到媽媽,幾年後媽媽過世了,他堅持留著媽媽當年離家的唯一帶走的那只白皮箱。而且他一直不願去打開看看皮箱裡還留有什麼東西。

  勒卡雷找到媽媽,忍不住問媽媽以前的事。他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每次媽媽提起他爸爸羅尼.康威爾(Ronald [Ronnie] Cornwell),媽媽都說「你」,「就算幾年,也改變不了你,喔,有啦,你變輕了,你顯然不喜歡牢裡的食物。」「你每次回家都不敲門也不按鈴,就等在門口,你認為我就是該知道你什麼時候回來了,該自動去幫你開門。」他媽媽會這樣對勒卡雷說。

  媽媽似乎將大衛.康威爾和羅尼.康威爾當做同一個人了。也許就是這樣,所以從羅尼.康威爾身邊逃離後,她也不會想要跟大衛.康威爾有什麼瓜葛牽連。也有可能是多年累積的罪惡感,使得她認定大衛和羅尼一樣壞,來合理化自己背叛棄離這個小孩的行為。

  勒卡雷的父親羅尼,還真是個不容易相處的人,不能完全怪勒卡雷的媽媽要逃走。羅尼,是個什麼話都敢講,而且演技精湛、眼界很高的大騙子。羅尼.康威爾嚮往英國貴族的生活,他最擅長的就是「擺譜」。給自己穿上最體面最精緻的衣裝,出入開的一定是賓利的頂級轎車,從他自己口中講出來的,英國所有重要人物,沒哪一個他不認識不熟的。羅尼不是那種吹牛不打草稿的小混混。藉著三寸不爛之舌,他多次建立起他的事業,身邊圍繞著一群群、一批批的親戚、朋友、夥計,只是他做的生意畢竟沒有底沒有支撐,通常很快就垮了,連帶著羅尼有時就頹唐消沉、有時就跑路,有時則逃不過鎯鐺入獄的懲罰。

  勒卡雷和他弟弟兩人,被父親推著去上貴族的寄宿學校。這種學校,羅尼才看得起,才值得給他們康威爾家的男孩唸。羅尼往往也是用他的排場、他的大話,唬得學校一楞一楞的,收了兩兄弟當學生。可是勒卡雷常年活在恐慌裡──恐慌不知道父親到底對學校撒了多少謊,什麼時候會被拆穿;恐慌放假時父親會不會來接他們回家,還是他們得待在空蕩蕩的學校裡自己想辦法;恐慌父親能夠及時弄到足夠的錢來付學費嗎?還是因為繳不出錢來就又得把他們接到別的學校去?父親活在欺騙中,甚至父親整個人的生活就是一場欺騙。像羅尼那樣的人,還分得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欺騙嗎?為什麼對於一再被拆穿的欺瞞,羅尼卻永不厭倦地投入、再投入?應該沒有人,像勒卡雷那樣反覆思考、而且用生命第一手經驗去體會這些問題吧?透過父親的行為,欺騙也成了勒卡雷生命的一部分,無法取消、無法忽視的重要部分。

  父親去世後,勒卡雷寫過文筆追憶:他如何多次遇見認識父親的人。有父親以前身邊跟班的、有和父親同獄當囚犯或當牢頭的、還有被父親騙過的倒楣鬼。然而這些人講起羅尼.康威爾,竟然語氣裡總是帶著感情、甚至帶著敬意。一個給別人,尤其給他太太、小孩帶來這麼多痛苦的人,為什麼會被懷念,仍會被尊敬?那種感情與敬意,是騙來的嗎?那該是虛假或真實的呢?很殘忍地說一句:沒有像羅尼.康威爾那樣的「欺騙人生」,反覆折磨、考驗、深化、曖昧化勒卡雷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理解,勒卡雷大概也寫不出那麼精彩、那麼具體的間諜小說吧?

  很多評家、讀者提到:勒卡雷的間諜小說很「寫實」。他的「寫實」,最核心的,就是對於背叛與欺騙的描述。為什麼背叛、為什麼欺騙?如何背叛、如何欺騙?背叛與欺騙的過程中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容忍些什麼、享受些什麼、表達些什麼、又隱藏些什麼?對這些細節,勒卡雷總不輕易過,更絕對不會隨便草草帶過。間諜工作是一場大騙局,是將人生本來就有的小騙術小伎倆,予以放大,讓它們排山倒海而來,淹沒了生命,不再只是生命中浮在浪蕊式的插曲。這是勒卡雷小說的基本視野、基本態度。

  令人驚訝的,當騙局擴張到那樣的幅度與廣度,騙局也就不再是人生中令人討厭的麻煩了,騙局本身展現出它的光芒來,深邃而美麗的光芒。深邃得近乎探討宇宙意義的哲學;美麗得近乎哥德式教堂般的完美工藝。《完美的間諜》寫的其實不是間諜,毋寧是勒卡雷用小說形式,認真而誠懇地剖白挖掘了,自己生平遭遇和間諜這個行業之間的關係。小說內容從主角的父親瑞克去世寫起,事實上,勒卡雷也是在自己的父親羅尼死後,開始著手創作這部小說。小說裡一大部分重要內容,是成長經驗的回憶告白,那些回憶,都是勒卡雷的回憶,那些感情,尤其是衝突、矛盾、迷惘、困惑的少年情懷,應該都有勒卡雷自身深刻的烙痕吧。

  從創作脈絡上看,《完美的間諜》是勒卡雷小說中最「寫實」的,充滿了來自作者生命體驗的真實;然而正因為如此貼近於真實生命體驗,這本小說從而就成了勒卡雷小說中最是抒情的一部,許多抒情的段落經作者胸臆中洶湧滾落,幾乎一發不可收拾。

  也因此,這是勒卡雷小說中最沒有節制、在結構上最「不完美」的一部。單純是「間諜小說」上看去,這部小說有太多和間諜主軸不相干的描述,好像可以大幅刪節,都不致於影響情節推進。然而明瞭勒卡雷生命遭遇、生命情境的人,絕對捨不得要他刪掉這些看似「多餘」的段落。不只因為那裡面包藏著最「真實」的作者聲音,而且那還是勒卡雷對於間諜小說這回事,頂深沉頂細緻的全面省思。如果間諜生活就是騙局,那虛構捏造間諜騙局的間諜小說又是什麼?是虛構中的虛構、騙局中的騙局嗎?虛構的間諜騙局,和作者或讀者的真實人生,有何干係?騙局中的騙局,我們真正看到了什麼?

  《完美的間諜》,是勒卡雷以生命進行的一場完美間諜小說沉思。

 

【名家書評】

此生如鴿,終得歸鄉──《此生如鴿》/傅月庵

 

  人的一生像河流,回過頭看,大江日夜湧,滔滔向大海;記憶卻無法全都錄,與其說像影片,不如說是照片,特別清晰的這張、那張照片耳。照片是個據點,由此出發,方得拼湊出一支支的短片,模糊處就純屬自由心證作文章了。胡適先生《四十自述》裡說:「想從這四十年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學。」前者顯是順應記憶的本質,後者則是一種嘗試、挑戰。這挑戰後來沒成功,因為胡「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於文學訓練的人。」

  80多年後,翻讀勒卡雷(John le Carré)《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 Stories from My Life),不免訝異,他的想法與胡適若合符節,選擇了38個吉光片羽時刻,勾勒他這一生的深遠輪廓。更有趣的是,這位寫間諜小說出了名的天王級作家,把每一個題目寫成了或長或短的隨筆式散文(essay),這當也是他的嘗試,而獲得極大成功──跨文類顯然比跨行業容易一些。

  勒卡雷能寫,此無待多言。他的文字是典型的英式英文,曖昧纏夾,往往意在言外,就算翻成中文,也得費神咀嚼,真意方顯。勒卡雷小說迷人,與此耐人尋味的語言特色或有不少關係。相對於此,《此生如鴿》的文字老派依舊,卻因所談主題明顯輕鬆,順手拈來,脫口而出,其風趣幽默,顯露無遺,加上章節篇幅長短不一,閱讀節奏快慢成調,格外令人著迷,一栽進去,便難抬頭。「好的散文家未必能寫出好小說,好的小說家卻往往能寫出好散文」,不知誰說的,此書當可為另一好例證。

  勒卡雷先是個間諜,然後才寫間諜小說。1961年30歲時,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創造出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這號人物,初始還像懸疑推理,後來轉向,直攻間諜小說這一類型,名篇迭出,寫盡了爾虞我詐的東西方冷戰,寫成了一代宗師。1980年代末期,「蘇東波」來襲,柏林圍牆倒塌,冷戰體制瓦解,人人都在問:「間諜往哪裡去?」誰知嫻於世局的勒卡雷與時俱進,彷彿不死鳥,浴火重生,寫得氣魄更大、視野更高更遠,將間諜小說帶入另一種境界,也指點出一個新的方向。半世紀創作生涯,他寫了23部小說,幾無敗筆之作;更且老而彌堅, 2013年都83歲了,還寫出厚厚一本《脆弱的真相》。如此驚人的創作力,到底如何辦到?無論讀者或年輕寫作者恐都充滿好奇心,都想知道答案?或說,但願此老能傳授一二招式。

  確實,《此生如鴿》裡,真要論看門道,就是這個部份了。勒卡雷不矯情,絕不夸言「寫給年輕寫作者」什麼。整本書裡,字裡行間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讀者,他小說裡的角色是如何一步步型構摶揉而成,他又是如何到處取材勘景,隨時隨地都在琢磨小說情節與人物形象。暗示不夠,乾脆明言,除了傳授好友、同樣是小說好手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所教給他,讓他受用一生的話之外,連人脈如何使用都具體說清楚、講明白:

  ……找到了,就要像塗了膠水那樣牢牢黏住他。朋友A介紹你認識朋友B,朋友B幫不上忙很抱歉,但也許他的朋友C可以;C沒辦法,但是D剛好在城裡,所以何不打個電話給老D呢,就說你是C的朋友,這是D的電話號碼。然後突然之間,你就和對的人一起坐在房間裡了。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當然包括對的人。好小說的基礎在「勤奮得當」,絕非只是關起門來,靠著腦袋窮想,或翻查文獻資料而已。這一點,對於年輕寫作者,尤其「文青型」的,或當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吧!?

  此老愛講又會講,全書內幕重重,因緣所至,無不落言銓,簡直熱鬧滾滾。各種八卦,經他「臨別秋波一轉」的反高潮筆法一說,落到包括總統、總理、要人、名流、名演員……身上,精彩處讓人會心一笑,更精彩讓人捧腹叫絕。「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本書全包了。看過之後,已讀過小說的,當還想重讀一次;沒讀過的,肯定被吸引得想找來讀讀。要說真正大師,此即是!

  但人生不盡然都是歡笑。書中哀傷亦自不少,戰爭裡弱勢一方的處境,屠戮的殘酷,「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辛酸,勒卡雷就親身所歷,娓娓道出,而有一種通透的悲憫。但這畢竟是身外之悲,所有勒卡雷讀者──尤其讀過《完美的間諜》者──最想知道,莫過於他的身世,與父親的愛恨情仇種種,他照樣不閃避,一五一十說了出來。

  勒卡雷的父親是個騙子,世人皆知,且不是「暗時全頭路,日時沒半步」(只能想,做不了)那種,而是行動力十足的「夢想家」,縱橫四海,跨國設局,一路騙到底!勒卡雷的母親受不了,在他5歲時竟拋夫棄子,離家出走,另組家庭。「父親」兩字遂成為勒卡雷兄弟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簡直就像超級未爆彈,隨時可能爆炸,隨時都得去善後。

  我不認為羅尼還能過上別種生活方式,我也不認為他如此希望。他對危機有癮頭,對表演有癮頭,是厚顏無恥、口若懸河的佈道家,是非搶盡鋒頭不甘心的人。他是個充滿妄想的巫師,是個自詡為上帝金童的說服者,毀了許多人的生活。

  85老翁勒卡雷,如此論定父親羅尼。尤其接下來的一句,更叫人心酸:

  格雷安.葛林告訴我們,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若以此來計算,我生來就是百萬富翁。

  這話說得沈痛,卻不無鬆動。父親過世時,勒卡雷早已成名,四處遊歷,不時碰到認識他父親的人,常有讚不絕口,推崇尊敬,讓他哭笑不得的。或因此好奇,他甚至花大錢找了兩名偵探,天涯海角,到處追縱父親生前行跡。這一「念念不忘」似乎也在勒卡雷心裡一天天發酵,隨著年齡增長人變老,名場閱歷莽無涯,他開始有了不同想法,能夠理解羅尼的「生不逢辰」(或說困難),終而自我療癒,慢慢認同父子血脈:

  我不禁納罕,一個坐在書桌前面,在空白紙頁上構思騙局的人(也就是我),和每天穿上乾淨襯衫,除了想像力口袋裡什麼都沒有,出門去騙受害人的人(也就是羅尼)之間,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嗎?

  這一質疑,讓勒卡雷用某個也認識他父親的夜班門房的話,結束了這一篇章:「令尊是位偉大的人物,你對待他的方式有失體面。」──歷盡劫波父子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嗎?也許吧。

  《此生如鴿》,終得歸鄉,即使傷痕纍纍,即使原鄉仍有陷阱等待著。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一個令人尊敬的名字,且因與他並世生存而深感榮幸的作家。不可不讀!
  << 本文出處 >>




《此生如鴿》譯後記/李靜宜

 

  書房窗外有個小花台,因為樓高臨河,風大得養花植草都難以存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凋枯的盆栽成了野鴿的棲身之所,啣草築巢,黃昏歸來,不數日竟孵起蛋來了。幼鴿破殼,嗷嗷待哺,展翅學飛的完整歷程,日日在窗前上演,儘管有趣,但也帶來甚多清理的困擾,終於在鴿子離巢後,狠心架起圍籬。只是,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野鴿回來,在如今攔阻牠們回到出生地的圍籬前盤桓不去。

  翻譯勒卡雷這本英文原名為《飛鴿隧道》(The Pigeon Tunnel)的自傳時,野鴿也像呼應勒卡雷的回憶似的,不時來到窗前。雖然這裡的野鴿不像勒卡雷年少記憶裡的那些野鴿一樣,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回到出生地,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鴿子不顧現實的障礙,執意要回到這個已經不是家的地方呢?

  愛上一本書,愛上一位作家,就像愛戀任何人一樣,未必有什麼道理,就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見某個正確的對象而已。

  正式認識勒卡雷(早年在翻譯殘缺、裝幀草率的無版權版本裡見過的他只能說是匆匆擦身而過,根本沒留下什麼印象)是一個晴朗的秋日,在重慶南路如今已歇業的東華書局二樓餐廳,由遠從新店踩著腳踏車前來的讀書共和國發行人郭重興先生介紹的。老郭以一貫熱情洋溢的語氣,眉飛色舞地描述勒卡雷其人其書,彷彿不認識他就虛度此生。

  就在那天晚上,難得打開電視,趕上HBO整點開演的電影。原本只是讓腦袋放空片刻,沒想到從一開場的巴拿馬運河風光,到國際陰謀的爾虞我詐,越看越狐疑,難道是……一上網google,這部名為《驚爆危機》的電影,果然是中午老郭講得口沫橫飛的勒卡雷作品《巴拿馬的裁縫》,頓時有種宿命難逃的感覺。

  隔天,《史邁利三部曲》的書稿快遞到家,自此,我就墜入情網,再也無法自拔。

和所有熱戀中的人一樣,偶爾在理智清明的時刻,我也會自問,究竟勒卡雷有哪一點值得我這樣死心塌地?最顯而易明的理由或許是勒卡雷的間諜小說在錯綜複雜的國際舞台登場,格外能讓本業國際關係的我引發共鳴。但是愛從來就不是這麼簡單的。

  遇見勒卡雷的時候,我剛結束一份投注多年心力的工作,對自己、對人性都有著諸多懷疑。勒卡雷以繁複文字構築而成的迷宮,每每讓人讀著讀著就走進小說人物的思緒裡,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悲歡。偏偏勒卡雷筆下的主角多是上流社會的邊緣人,雖置身社會階級頂端,卻因為身世或感情經歷而自卑,而自棄,對於世界的理解與體會有了和菁英人士完全不同的視角,在該理智之時動了真情,在該冷酷之時有了悲憫,終至陷入現實與理想、真愛與背叛的糾葛之中,一步步走向悲劇。於是,閱讀勒卡雷,彷彿在觀看他人故事的同時,也在和自己的心靈對話。那樣的情感理智矛盾,那樣的人性衝突猶疑,也正是我在人人稱羨的職涯一路奮力前進時潛藏心底的真實感受。惺惺相惜的情感,或許才是我愛上勒卡雷的真正原因。

  因著愛勒卡雷而閱讀勒卡雷,翻譯勒卡雷,對他筆下的人物也總是有著像老朋友般的深刻情感與關懷,每每隨著他們的悲歡離合而情緒起伏。記得翻譯《完美的間諜》時,最後的二十頁耗了整整兩個星期始終沒有進展,不是文字太過艱澀,而是我怎麼都無法把深愛的主角送上絕路。

  能把人物刻劃得如此生動,能把人性剖析得如此透澈,除了歸諸於天份之外,想必還有著特別的人生經歷吧?我不時尋思。等待多年,終於在勒卡雷年過八旬之後等來了他的自傳。我們不只在書中與他小說裡的多位主角重逢,印證真實人生有時比虛構小說更傳奇,而且還首度透過他自己的述說,窺見了他傷痕累累的童年,以及這離奇的身世背景對他一生的影響。

  勒卡雷喜歡引用葛林的名言:「童年是作家的存款。」而對勒卡雷迷來說,有他飽嘗痛苦的童年,我們才得以從虛構人生裡洞見人性。勒卡雷說他以想像為生,回憶的虛實真偽有時連自己也沒有把握。但是,閱讀他的人生故事,我們也像他一樣,看見在蔚藍海岸靶場上劫後餘生的野鴿,拍著翅膀一次次回到有著死亡陷阱的出生地,為著生命裡永遠也無法擺脫的桎梏。

  因為這就是人生。勒卡雷的人生。我們的人生。
  << 本文出處 >>

 

【裝幀設計】(點圖放大)

美術設計師林小乙:「諜報工作與混跡市井的偵探不同之處,是他們的存在就像白天的影子。而勒卡雷的作品圍繞在『人』的主題上,這些細膩與深刻的體會,是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思索拼湊的。因此,希望透過像骨頭一塊塊拼圖般的不規則圖塊,分散在全書不同的位置,暗示著書裡的情報世界。」全套書封與書背局部燙金。

 

木馬文化主編 張立雯:「為了呈現英國作品當中陰鬱、冷硬、紳士的氛圍,書封選擇在觸感上有毛料質感、鬆厚與空氣感的富麗卡紙;印刷時刻意讓墨色在紙上有暈染開來的效果,更賦予圖像一種不規則、毛邊的剪紙錯覺,而設計師也透過燙金的手法,將關鍵字以摩斯密碼的巧思融合在封面上,一點一橫地說出該書的主題,也將成為讀者可以期待的、屬於你解謎的小樂趣。」

 

 

美術設計師林小乙:「包裝勒卡雷的作品,一開始就是從拼圖與影子的概念出發;對我而言,勒卡雷像一位冷靜的旁觀者,訴說一個從表象看不到的世界;他筆下的故事角色,也如同鬼魂一般浮散於政治時空的困境裡。一直執行到《冷戰諜魂》與《鏡子戰爭》這兩本書的時候,我愈來愈能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世界。因此,在維持原有的設計元素之外,加入了黑色裡的黑,白色裡的白……」

 

 

《此生如鴿》硬殼精裝,包書衣,書封與書背局部燙金。

 


※資料來源:
博客來 OKAPI |【書設計】拼圖與影子──包裝勒卡雷的地下情報世界(文/木馬文化主編 張立雯)
博客來 OKAPI |【書設計】黑色裡的黑,白色裡的白──談勒卡雷《冷戰諜魂》與《鏡子戰爭》(文/木馬文化主編 張立雯)

 

【佳評如潮】

【名家推薦】
詹宏志/唐諾/羅智成/韓良露/楊照/傅月庵/劉森堯/南方朔/李家同/伊格言/冬陽/余小芳/杜鵑窩人/張東君/張國立/李靜宜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寵物先生、陳浩基、胡杰、文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冷言/推理作家──李柏青、不藍燈/偵探書屋 譚端/廣播主持人 蘭萱/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台大推研社顧問 路那/MLR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 心戒

 

陳浩基(推理作家、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
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演繹,在揭露上世紀五、六〇年代英國社會階級、宗教和教育制度的矛盾與困惑的同時,向讀者敘述了一起黑暗、殘酷、諷刺的謀殺案。這不只是一部出色的、充滿轉折的推理小說,更是一部反映社會價值、叫讀者反思人性的優秀作品。

 

胡杰(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
約翰.勒卡雷的強項不僅是在西方強權對峙的特定時代背景下融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創造出一系列推理有之、驚悚有之的通俗諜戰作品。本書《上流謀殺》證明,一個從寄宿學校出發、同樣有情報員喬治史邁利身影的本格謀殺懸疑故事,一樣能被他寫得引人入勝、峰迴路轉而餘味盎然。

 

文善(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
第一次讀諜報大師勒卡雷的小說,因為自以為是本格迷,開始前還告訴自己要抱着開放態度,不過我是多慮了。它就是一客精美的英式下午茶,一樣不會覺得過時,小說中的調查和推理都十分精彩,最後解開全部真相的滿足,感覺就像吃到鬆餅裡,竟然有最傳統的德文郡凝脂奶油,想讓推理肚子飽足的人都不要錯過。

 

寵物先生(推理作家、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
高牆形成的上流社會,孕育其中的謀殺。閱讀諜報小說大師勒.卡雷少見的古典推理,除了追查真凶的解謎樂趣,還能看見大師基於兒時經驗淬煉出的角色描寫!透過前情報員史邁利的雙眼,探索英國寄宿小學的裡與外,你會窺見一個個舉止高貴、行為有禮的校內人員,內心是滿滿的虛妄與偏執。

 

李柏青(推理作家、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
史邁利的故事就像英國原產的Burberry風衣,簡單、俐落、紮實、又不失英倫百年傳統。這部《上流謀殺》非屬諜報系列,而是相當正統的英式田園推理小說,隨著史邁利不慍不火的調查,切開冰雪覆蓋的上流寄宿學校內的真相,值得英式推理迷一讀!

 

不藍燈(推理作家、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
《上流謀殺》是勒卡雷的第二個故事,也是史邁利第二次粉墨登場。背景設定在英國的寄宿學校,史邁利面對一樁謀殺案,抽絲剝繭找出兇手,十足推理小說的基本架構,沒扯出任何國際大陰謀,相對封閉單純的情節卻也讓可讀性增加了不少,非常適合剛接觸勒卡雷、剛認識史邁利的讀者。

 

勒卡雷是說故事的大師,他的情節像班特利豪華轎車一樣流暢前行……在這彎曲背謬的世代裡,以書寫探究絕對價值者,英語文學界唯勒卡雷而已。──《時代雜誌》

 

毫無疑問,這個類型的小說沒有人會比勒卡雷寫得更好,即使是已故的格雷安葛林也比不上。── Library Journal

 

勒卡雷絕對是全球小說圈的最佳間諜頭目。──《新聞週刊》

 

高明、諷刺、聰穎,淒美至極。── 英國《觀察家報》

 

饒富趣味。── 英國《週日電訊報》

 

勒卡雷是自二戰以來僅見的最佳想像社會歷史學家。── 泰唔士報文學版增刊

 

道德觀直追詩人威廉.布雷克,表達清晰,強勁有力,大膽揭露世紀末的人性黑暗。── The Edmonton Journal

 

新版詹姆斯.龐德小說Solo作者威廉.波伊(William Boyd):
《冷戰諜魂》讀來刺激萬分,但也極為複雜,有很多挑戰性的弦外之音……勒卡雷的小說在說:我知道這看起來過度複雜混亂,可是讀者您是個聰明人,你能夠跟下去——你會懂究竟發生什麼事。在你的個人萬神殿裡,你會重讀的小說跟你單純崇敬或敬畏的小說有著不一樣的角色。《冷戰諜魂》有個惱人的特色:會一而再再而三把你拉回去。

 

英國犯罪推理作家協會(CWA):
《冷戰諜魂》是部革命性的間諜小說與驚悚作品,言簡意賅、結構嚴謹,頁數不多卻句句有魄力,緊緊操縱讀者情緒,讓讀者隨著劇情,來回猜測書中人物的立場,但最後揭曉的謎底在卷首章節早有伏筆。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犯罪小說!

 

《冷戰諜魂》結構完美,帶有如地獄般冷冽的氣氛。—— 文學評論家J.B. Priestley

 

勒卡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大師。——《新聞週刊》

 

《冷戰諜魂》雖然是31年前的作品,如今讀來仍是十分引人入勝。—— 亞馬遜網路書店

 

《鏡子戰爭》文力萬鈞,至為罕見。──《金融時報》

 

《鏡子戰爭》摒除虛華型間諜的迷思,記錄了人性化間諜之事跡,震垮人心,讀來悲哀。──《紐約前鋒論壇報》

 

《鏡子戰爭》文筆鋒利淒苦,登峰造極。──《出版家週刊》

 

《德國小鎮》一如勒卡雷所有的作品那樣巧妙。大部分行動都發生或圍繞在英國駐德國波昂的大使館,即書名的「德國小鎮」;時間是「不遠的將來」,而那時的歐洲政情與現在不大相同。——《紐約時報》

 

(《德國小鎮》)到達創作高峰的勒卡雷。──《週日泰唔士報》

 

就是大師。—— 賀寧.曼凱爾(韋蘭德探案系列),《每日電訊報》

 

尚在人世的最偉大諜報小說大師……勒卡雷是模稜兩可道德的偉大作家,是黑暗、矛盾真空地帶的持續不懈探索者。—— 提姆.魯登(Tim Rutten),《洛杉磯時報》

 

勒卡雷不僅是今日的黃金標準,也是有史以來最棒的。——《哈芬登郵報》

 

《天真善感的愛人》是華麗的原創作品……勒卡雷再度展現了他講故事的高超天賦。——《泰晤士報》

 

《天真善感的愛人》這部小說,幽默風趣又感人肺腑,光彩奪目又引人入勝。—— Book World

 

《榮譽學生》近年來最懸疑刺激的驚悚小說之一。──《週日泰晤士報》

 

《榮譽學生》問世後,很難想像勒卡雷如何超越自我。──《出版人週刊》

 

《榮譽學生》將戰火蹂躪後的亞洲地貌敘述得怵目驚心,足以媲美巔峰時期的葛林……是勒卡雷至今最具野心、最為浪漫、最椎心刺骨之作。──《新聞週刊》

 

《榮譽學生》七○年代最出色的英國小說之一。──《泰晤士報》

 

《史邁利人馬》技巧純熟、令人滿意的大師傑作!──《時報週刊》

 

《史邁利人馬》一部燦爛的間諜小說……精采的故事,愉快的閱讀經驗,既刺激又有趣!──《芝加哥論壇報》

 

《史邁利人馬》閱讀後宛如享用了豐盛的一餐,餘韻久久不去。菜單上有冷戰時期的歐洲風景、荒謬感、謎般的氛圍、逐漸凝聚的緊張……我們很高興能有勒卡雷這麼傑出的作家!」──《伯明罕郵報》

 

《史邁利人馬》令人激賞,毫無疑問!──《鄉村生活》

 

「在文學的領域中,他再一次提升了間諜小說,《女鼓手》將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家。」──《商業週刊》

 

《女鼓手》和他以往所有的作品一樣令人著迷。作者塑造了一個以色列的王牌間諜,在操縱他人的生死和命運上,他和史邁利一樣出色。──《出版人週刊》

 

棒極了!……在故事安排的手法上相當成功……他造成的懸疑不僅來自緊張的情節,更來自每個場面的本身的複雜結構。──《時代週刊》

 

《女鼓手》一本令人無法抗拒的書……精彩的情節……查莉是個道地的反間諜!──《紐約時報》

 

《女鼓手》勒卡雷的典型作品!氣勢磅礡,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華盛頓郵報》

 

從廣博卻又精心設計的敘述,到令人坐立不安的質問和對審,《女鼓手》無疑是當代少數偉大的小說之一。──《科克斯評論》

 

《完美的間諜》戰後最佳的英文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人性污點》作者Philip Roth

 

勒卡雷是最好的間諜小說家,《完美的間諜》是第一流作品,可能是他的最佳代表作!──《紐約時報》

 

《完美的間諜》勒卡雷的最佳作品!當代巔峰之作!──《洛杉磯時報》

 

《完美的間諜》不是一般的間諜小說,它的精緻、複雜,可能甚於真實的人生。──《圖書館月刊》

 

當代第一等的間諜小說家!寫得真好!──《華盛頓時報》

 

《蘇聯司》巧布疑陣的情節中,隱含著一股恐怖的氣息……勒卡雷的文字極為洗鍊、功力深厚!──《星期日郵報》

 

《蘇聯司》一貫的名家手筆,觀察敏銳的諷刺作家,約翰˙勒卡雷正處於顛峰狀態!── 安德烈˙沃茲涅先斯基,前蘇聯詩人與作家

 

《蘇聯司》一個緊張刺激的間諜故事,同時也是個兼具生動、諷刺喜劇式的國際性事件。……此書亦宏觀了最新的國際情勢,即強權耍弄政治的虛虛實實,其筆鋒犀利而含教訓意味。簡言之,勒卡雷是最出色的一位作家!」──《紐約時報》

 

《蘇聯司》少性愛、無暴力描述,非管窺之見!──《時代週刊》

 

《頭號要犯》勒卡雷最強大、最有力量的作品……非同凡響。——《紐約時報》書評

 

《頭號要犯》驚人……不可思議的精製故事。——《舊金山紀事報》

 

《頭號要犯》錯綜複雜的情節、文筆優美、動力十足。——《洛杉磯時報》

 

▼《使命曲》佳評如潮:

 

約翰.勒卡雷的寶刀未老,顯示在他對國際地緣政治與人性道德的細膩觀察。這回他將焦點放在英國與剛果的關係上,企業的貪婪、政治人物的算計,透過一名頂尖口譯員的描述與行動,激起讀者的猶豫、質疑、憤怒等各種情緒,相當精采……《使命曲》一書展現的思考與批判精神,或許才是我們該關注及養成的。── 推理評論人 冬陽

 

口譯,是只要會講那國的語言就能做的嗎?錯。那口譯員的工作是在做什麼呢?有哪些為與不為?能與不能?勒卡雷透過語言天才的口譯員讓我們看了黑暗的政治利害與國際糾紛的黑暗,卻又把冷硬寫得非常溫柔,真是了不起。── 推理評論家.口譯員 張東君

 

勒卡雷的目光依舊銳利,對寫作的熱情一如往昔。他說了一個難以匹敵、無法超越的故事。──《觀察家報》 勒卡雷毫無趨緩或退步的跡象。──《旁觀者報》(Spectator)

 

我們大多相信我們常被告知的事;這很正常。而多數時候,我們這麼做是對的。但在約翰.勒卡雷的世界不然。在那裡,正常是無可救藥的天真,因為你被告 知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十之八九,是謊言。《使命曲》經過一絲不茍的研究,頂尖口譯員的秘訣和手段皆如實呈現。讀完,那種不舒坦的感覺將徘徊不去:或許政客、記者、公僕和商人都是這裡描繪的謊話連篇、無道德觀念的渾蛋。或許不只在勒卡雷的世界是如此,現實世界也是如此:盡信人言實為不智。──《獨立報》(Independent)

 

大膽無畏、活力四射,且幽默風趣。──《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

 

複雜得可怕的小說作品,充滿活力,洋溢著盛怒和幽默。勒卡雷小說受到推崇的一切特色──深刻的描寫、震懾的對話、對企業貪婪和政府力量的嘲諷──在 《The Mission Song》都看得到。這位偉大的英文小說家能持續如此頻繁地推出這等高水準之作,真令人咋舌。──《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節奏明快,娛樂性高。──《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部驚悚作品展現了他為人熟知的長才:極度逼真的角色,他人無法創造的一連串驚人場景;融合社會喜劇和道德憤怒的絕頂能力……太迷人了。──《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鬼斧神工。──《每日郵報》(Daily Mail)

 

我想這是勒卡雷第一次與厄普岱克(John Updike)和羅斯(Philip Roth)相提並論。畢竟,他們是『文學小說家』──Literary Novelist,這兩個字都要大寫,而勒卡雷是……呃,他是什麼?他自成一類。或者該說,他就是他自己的文類。多崇高的成就啊。──《星期日電訊報》 (Sunday Telegraph)

 

勒卡雷卓然出眾,完全知道怎麼拿政治書信平衡驚悚小說。這是娛樂的最高境界。」──《每日鏡報》(Daily Mirror)

 

相當驚人的一系列作品,哇,二十本書耶。你回頭看,我不認為他會拿到諾貝爾獎,但我覺得你可以為它據理力爭,因為他寫地緣政治已經寫了四十五年。── 馬克.勞森(Mark Lawson),BBC第四電台《前排》(Front Row)節目

 

▼《脆弱的真相》口碑盛讚:

 

《出版人週刊》描述本書「娛樂十足的錯綜複雜迷宮,儘管有點太愛爭論。」不具名的評論者認為勒卡雷「以最純正的散文體講述了個偉大的故事,但危險地逼近鬧劇與諷刺文領域,特別是滑稽得毫無是非觀念的美國人。他過去最佳的作品都是關於道德模稜兩可的間諜戰,而這本小說使人感覺誰是壞人、誰是好人的問題分得太清楚了。」

 

科克斯書評提到勒卡雷「堅決將潛在的動作場面藏在檯面下」,並「轉而專注在道德敗壞與讓人毛骨悚然的恐怖,這位和藹、身為情報圈子支柱的老傢伙的滔滔不絕中幾乎沒掩飾這些東西。」

 

替《書單雜誌》撰稿的比爾.奧特(Bill Ott)相信「勒卡雷進一步確立自己為嶄新、令人震驚地逼真的灰色寫實作品的大師,這類作品中思維正確的個人在挑戰體制秩序時永遠會失敗。」

 

敘事的骨牌以大師般的精準度倒下……勒卡雷的文體一如以往流暢,將讀者帶向無可避免但依然令你咬指甲的高潮。── Olen Steinhauer,《紐約時報書評》

 

勒卡雷殘酷地走在時代尖端……是各種風格、語氣與寫作途徑的匯流成果……這本小說能帶我們超越任何期望。──《華盛頓郵報》

 

書中有保證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大腦驚嚇成分,尤其是任何喜歡羅伯特.哈里斯《獵殺幽靈寫手》的讀者,或者只是想知道自己的電郵帳戶是否被入侵的人。──《圖書館學刊》

 


【各冊簡介】

《死亡預約》

執行這項工作時,他感到五味雜陳,難以調適。
他必須從他所學、在超然的位子上評估一個人的「情報員潛能」。
他的這一部分無情而殘酷——在他的生意裡,史邁利扮演的角色是國際傭兵,
不講道德,無關動機,只求滿足私慾。

甫出場,勒卡雷筆下這個全球知名的人物,史邁利,就已經步入中年了。他看起來不像○○七或傑森.包恩,他只鍾情於美麗的妻子安,唯一的興趣是研究冷僻的十七世紀德國詩作。但在大戰期間的地下工作、為組織挑選合適的間諜,加上他自身極佳的智力,有些任務——比方內部調查——唯有喬治.史邁利足以勝任。

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約談工作,約談後的結論也並無可議之處,史邁利的約談對象亞瑟.芬南卻在隔周自戕身亡,並留下激烈的指控信。拜訪芬南遺孀的那天,史邁利接到被害人前一天預約的晨呼電話;決心自殺的人,為何要預約隔日的電話通知?這樁自戕案果真如表面上單純,只是為求清白的激烈手段?

史邁利不這麼想。

 

《上流謀殺》

優雅之處引來的血腥謀殺,高尚背後窩藏的純粹惡意……

《上流謀殺》是勒卡雷以喬治.史邁利為主角寫作的第二本小說,也是一部難得、非關情報世界的推理辦案故事。

喬治.史邁利的昔日同事登門拜訪,一直在經營《基督之音》報的布琳姆麗(小布)接到一封奇特的讀者來函,聲稱丈夫將趁著「長夜」謀殺自己——羅德夫人出身望族,是報紙的忠實訂戶,小布的女性直覺也認為不該隨意看待,便找上史邁利幫忙。

史邁利去電羅德先生任教的寄宿學校,準備向舊識的弟弟菲爾丁打聽消息,沒想到已經太遲了:羅德夫人於前晚遭人殘忍謀殺。

受小布之託、欲查明真相的史邁利來到前妻童年的小鎮,身家平凡的鎮民與出身良好的學校教職員彷彿互不干涉的兩個世界,每個人似乎都有表面上的與真實的兩種面目——連羅德夫人也不例外。

在這祕密疊著祕密、沉默壓著沉默,真相與謊言只有一線之隔的寧靜小鎮,史邁利如何在重重惡意之間,令一個人用謊言證明自己正是真兇?

 

《冷戰諜魂》

★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犯罪小說.全新改版
★新版獨家收錄勒卡雷出版50年自序、後記,以及新版詹姆斯.龐德小說Solo作者威廉.波伊(William Boyd)精彩專文推薦
★史上唯一獲頒英國犯罪推理作家協會(CWA)「金匕首獎中之獎」最高榮譽作品!
★日本早川文庫讀者票選間諜小說第一名!
★全球銷售逾35,000,000冊!
★六○年代全球最暢銷!
★長踞《時代週刊》十大暢銷書排行榜一年!

「……在衡量道德輕重時,你我會寧願改比誰最不老實;畢竟,你總不能拿一邊的理想來和另一邊的手段來比較,對不對?」

「我實在沒辦法這樣聊下去,老總,」利馬斯最後說。「你想要我做什麼?」

「我希望你能在外面多挨寒受凍一陣子。」老總說。

利馬斯當了一輩子的間諜。當他在東德的情報網被破獲、人員遭清剿殆盡,他做好了被冷凍的準備——然而老總為他量身訂做了一個計畫,一個讓他挽回顏面、更重要的是復仇的反間行動——利馬斯義無反顧地回到「寒冷的外面」,準備消滅他此生最大的對手。

然而,利馬斯慢慢發覺,欲從那冷處歸來,他必須燃燒最滾燙的鮮血,與他人最無私的信任……

 

《鏡子戰爭》

鏡子,不會告訴你背後的東西。等你發現,一切已成定局。

史邁利:「你永遠也不會告訴我,對不對?」
一個本來不該出外勤的軍情科快遞;一場意外,一具不算無辜的屍體。
一本被吊銷的護照;可疑的投誠與更可疑的武器情資;
一個隨著戰爭失勢的軍情科,翻身一搏的最後機會……

老總:「我親愛的喬治……你想說什麼?格調太差了吧。有誰會做那麼下流的事?」
單純配合軍情科的訓練演習。提供無線電器材。配合製作假護照、人員訓練——
已經獲得老總的許可。老總很急著要幫忙。老總配合得令人眼睛一亮。

雷科勒克:「對他們來說,撒謊是第二天性。他們當中一半的人,已經搞不清楚什麼時候應該講實話了……不過我們不是圓場,約翰:我們不那樣做事。」

德國人在搞鬼,還是俄國人?既然空拍圖的底片拿不到,他們只有一個機會:找回他們戰時最厲害的老手、重新訓練他——瞞著圓場,不讓那些人搶功——然後潛入敵方,拍回照片。一切看來順利得不可思議……

但你要怎麼確認,自己出手擊中的是敵人,還是會害你曝光的鏡子?
你要怎麼確認,自己是真的看到了,還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德國小鎮》

「把表面敲破,我們就會往下沉。」
他授命來驅魔, 所有鎮民卻幫著藏那隻鬼。

亞倫.特納是英國外交部安全處最神祕的調查員、大英女皇手下最無情的獵犬;隨著英國申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的會議即將到來,英國亟需拉攏她最有力的盟友德國,此時英國駐德國波昂的大使館卻遭逢一連串危機:一名臨時雇員失蹤,同時還帶走許多可能影響英德兩國關係的極機密檔案。特納授命挖出這臨時雇員的一切,直到找出叛逃者與他帶走的資料。

與此同時,西德的新納粹主義興起,反英勢力「再造運動」正如火如荼,年輕的大學生集結、街頭遊行示威並攻擊英國圖書館,造成一名館員死亡,西德內政部派出警察保護(監視)英國在德國的所有產業。

彷彿一座在德國境內、被孤立的小鎮,亞倫.特納向所有居民打聽、刺探、恐嚇關於判逃者的資料,卻發現沒人願意說出真相;每個人都有一塊守口如瓶的地方,每個人似乎都不希望失蹤的臨時雇員被抓到,只要檔案回來就好……

無法再深入的搜查、祕密警察警告式的攻擊、塵封已久的地下室——他在追的,究竟是鬼魂,還是另一隻獵犬?

勒卡雷以自身真實的經驗,加上獨一無二的寫作天賦,細膩又深刻地描寫出隱身地下社會的神秘雙面間諜的故事。複雜的鬥智活動、兩難的道德處境、曖昧的善惡定義,內容富含哲理,情節引人入勝,閱卷愈罷不能,不愧為享譽全球的大師級作家!

【新版特別收錄】
英國當代印裔小說家暨記者 哈瑞伊.昆祖魯(Hari Kunzru)專文推薦
勒卡雷:我想講的是一個政治的鬼故事。而我寫出來的也正是個政治鬼故事。
詹宏志.唐諾.羅智成.韓良露——經典推薦

 

《天真善感的愛人》

我期望所有的星星都是人類,而所有的人類都是星星。
這樣的話,我們的臉就能永遠被笑容給照亮。
我們會彼此眨眨眼,而且再也不會悲慘不幸。

在一個沒有信任的世界裡,《天真善感的愛人》是一名不信者給尋常世界最美的情書。——書評家認為應與《完美的間諜》並列最接近勒卡雷自傳的重要作品

三十八歲的卡西迪是成功的中年生意人,本科哲學的他卻靠著嬰兒車專利名利雙收。在準備於海佛當購買一棟華麗而年久失修的鄉間別墅時,卡西迪認識了自稱屋主的沙摩斯與海倫兩夫妻。外型與個性同樣神祕又迷人的沙摩斯曾出版過轟動一時的小說,卻受不了接踵而來的成名壓力而隱姓埋名,行為舉止充滿波西米亞的浪漫精神;而海倫美豔動人,卡西迪第一眼見到她便深受吸引。

「嗯,沙摩斯是天真的,」海倫回答得很謹慎,就好像想起一門學得很辛苦的課:「因為他活出生命,而不是去模仿生命。感受就是知識。」她試探性地補上最後一句。

「所以我就是另一種了。」卡西迪說。

「對。你是善感的。這表示你渴望像沙摩斯一樣。你已經脫離了自然狀態,而且變得……呃,身為文明的一部分,變得有點……腐化。」

卡西迪與沙摩斯人格上的互補,令兩人一拍即合,為鼓勵沙摩斯創作第二本小說,卡西迪也開始在金錢上資助作家。然而沙摩斯的喜怒無常、陰晴不定,與卡西迪對海倫無法自拔的迷戀,令三人的關係走入無可逆轉的僵局;卡西迪在妻子、同事、友人之間編造一個又一個謊言,也使他的處境幾乎就要難以收拾。當美麗的海倫無可避免地尋求卡西迪的慰藉,這段三角關係也終於得面對信任關係的最終挑戰……

這本「非類型小說」展現勒卡雷寫作的豐富手法與多樣才能,透過哲學性的書寫,勒卡雷引用席勒對於天真與感傷詩學的定義,以及追求天真與感傷之間的和諧。他賦予書中主角這兩種特質,也有自我描繪的成分——書中的人物在不自主的情況下身處險境,面對自己不希望遇到的狀況,其中展現的反諷、黑色幽默,非常呼應人生。

 

《榮譽學生》

「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之二
榮獲 James Tait Black 紀念獎、C.W.A. 金匕首獎
張愛玲也愛不釋手的間諜小說大師

「有時,這樣一股腦走進去,只是為了提醒自己,死裡逃生只是僥倖。然而,更多時候只是因為其他人也走進去了;又可能是為了瞭解自己,這是海明威的方式;或為了提高對苦痛的耐受度,因為戰場如戀愛,欲望只會與日俱增。」

——對蘇俄情報頭子卡拉的反擊,從駐香港情報站的暫停營業開始。

颱風夜裡,一干在俱樂部飲酒作樂、百無聊賴的記者,因為美國記者陸克的靈光一閃,一行人冒著風雨前往英國駐香港情報站「巍安居」查探,卻驚覺裡頭人去樓空——此番變動究竟代表了什麼——在雙面諜「地鼠」比爾.海頓曝光、英國情報單位元氣大傷之際?

與此同時,一位躲在義大利山間小鎮、隱姓埋名的前記者與未來的小說家、被當地人暱稱為「學生」的傑里.威斯特貝,收到內藏暗號的電報,要他以記者的身分回到香港,執行一連串調查工作。

而以精密手段釣出海頓這條大魚的喬治.史邁利,在圓場士氣低迷的關鍵時刻,重新挑起重擔;精挑細選的五人小組協助史邁利挖出在海頓臥底的數十年間束諸高閣的眾多文件中,被祕密隱藏的、與卡拉有關的資訊,並從反向推論中挖出另一隻「地鼠」——潛伏在中國高層的重要雙面諜。

愛情、謀殺、毒品,從香港這座埋藏著法、英、美等殖民文化的墳場,往柬埔寨、越南、泰北等地輻射竄流,赤裸的人性慾望更讓「學生」傑里.威斯特貝對國家的忠誠與責任,游移在萬丈深淵的懸崖邊……

間諜小說第一人勒卡雷以自身真實經歷為筆,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榮譽學生》、《史邁利的人馬》之「史邁利對決卡拉」三部曲中,描繪諜報高峰期下的人性幽微,挖掘最底層的慾望,令人沉吟再三!

 

《史邁利人馬》

全球暢銷 600 萬套「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之三
入選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史上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

「愛活著的人,有時候反而是個問題。」
——20年前,她為了投奔自由而拋夫棄女;如今一名帶著她犯罪檔案、從鐵幕那頭過來的男子,在巴黎街頭攔下她、表示要給她一個與女兒團聚的機會時——歐斯特拉柯娃開始疑心,他們只是想利用她,再除掉她。

「我想用別人的火來溫暖自己。」
——心灰意冷地退休後,史邁利因為圓場一通電話來到犯罪現場,等著他的是一個老朋友的屍體,以及一如往常的,從一個疑點衍伸出的眾多疑點。圓場本是想藉史邁利壓下這難堪的謀殺案,卻隨著第二具屍體以及相關證物的陸續浮現,讓史邁利有了一償宿願的機會——逮捕他此生的宿敵卡拉。

「卡拉背負的魔咒是史邁利的憐憫;而史邁利背負的魔咒則是卡拉的狂熱。」
——掌握了關鍵訊息後,史邁利召集了自己的人馬:彼得.貴蘭姆、托比.伊斯特哈斯、康妮.沙赫斯,悄無聲息的對決自然在分裂的柏林展開。然而這不是他想像中的勝利——「我用自己所嫌惡的武器摧毀了他,而且還是他的武器。」在那片無主之地,兩個畢生的敵人穿越了彼此的邊界,智力上贏得光榮,人性上卻輸得徹底……

令人掩卷歎息的大師之作——「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最終回。

 

《女鼓手》

《女鼓手》絕對可以與勒卡雷最傑出的作品相提並論。——《觀察者報》
入選美國作家推理協會「史上最經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說」!

1983年本書未出版先轟動,發行以前即有二十萬本付印,
《時代雜誌》、《新聞周刊》都相繼報導,並登上《紐約時報》書評的封面人物。
書出版後,立即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
1984年改編成電影《女鼓手》,黛安.基頓飾演女主角。

「我們替妳安排的這個角色,正好跟妳所有的才華相契合,查莉,既人性而又專業化。妳的機智、妳過人的記憶力、妳的聰明、勇氣,都必須用到。不過同樣的,還必須要用上妳那種我剛才講過的悲天憫人胸懷、妳的熱情。我們選擇妳,查莉。我們塑造妳。我們是在各國找了許多候選人之後才決定用妳的。我們找遍了所有的演藝圈,才決定用妳。我們都是妳的戲迷。」

查莉跟著劇團來到希臘小島度假,巧遇渾身傷疤的神祕男子,為她導演了一齣人生戲碼。這齣戲的真實劇場是一場久遠的戰爭,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兩個民族皆手執所謂的正義之矛,彼此攻剽。因為愛情,查莉甘心受雇以色列,隱身巴勒斯坦人中欲引誘幕後大魚上勾。然而當她在兩個民族間來去,情感與道德的鐘擺也不斷游移擺蕩,她成了一個重複許諾的女人,有著雙重忠誠。在紊亂徬徨的感情與獵殺漩渦中,面對虛無荒謬卻又真實不過的人生風景,她根深柢固的道德觀也斷裂成片。不過,這一切冷酷抽象的爭端,始終扺不上愛情的溫潤具體……

《女鼓手》中處處可見南轅北轍的矛盾: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是勝利,也是失敗。而約翰.勒卡雷更是萃取戰爭的斷壁頹垣,藉由一位女子,深刻描繪了凡人面對抉擇時的潛在恐懼與糾葛,也諷喻了戰爭的荒謬與無奈。

 

《完美的間諜》

如果愛是我們仍可背叛的東西,請記住,我已經背叛你好一段時間了。

「《完美的間諜》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一本小說。……我的寫作生涯始終揮之不去的,是我未曾表白的回憶:異於常人的童年,以及我那位異於常人的父親。」——勒卡雷

馬格納斯.平恩,聲望如日中天的英國駐維也納外交官,在返國參加父親瑞克的喪禮後,讓自己從此消失人間。他住在從無人知曉的旅店裡,想要記錄下一個騙子的高明故事——他的父親——如何使他的愛與背叛,成為生命中無可分割的一體兩面,並令他成為一名完美的間諜。

親生父親瑞克、如父的友人愛塞爾,以及如父的長官傑克,馬格納斯在三人的調教下,熟練了為愛背叛,與為背叛而愛的藝術。當瑞克的死令他的世界失去平衡,銷聲匿跡的馬格納斯成為地下世界追捕的頭號要犯:擔心與期盼他變節的同事和敵人各出奇招尋人——而唯有解開情報官如在迷霧中的一生經歷,才有可能找到他的藏身處……

勒卡雷以父親的真實縮影、他遍及世界各地的犯行,和自己非黑非白的灰色童年,寫就了這部史詩風格濃厚的半自傳作品。

本書特色

格雷安.葛林有句話我引用過不下千遍:「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我爹羅尼最愛吹噓他這輩子沒看過半本書,包括我的,但葛林的這句話一定很討他歡心。羅尼老是說,如果沒有他,我就什麼都不是。很可能,在我寧可不去想的某些方面,他是對的。

父子關係對決
《史邁利的人馬》一書中,勒卡雷在序文自承史邁利是他的代理父親,他真實的爸爸又是什麼人物?實際生活中,勒卡雷的騙子老爸如何影響了他的一生?勒卡雷又怎麼跨過不幸的童年,創作了自己的人生?

真假人生對照──勒卡雷最真版
《德國小鎮》的那個「實際年齡老得會讓年輕人嚇倒,又年輕得會讓上了年紀的人嚇到」的特納,是勒卡雷的部分縮影,還有更完整的「勒卡雷」,盡在《完美的間諜》的平恩!

如果你愛勒卡雷,自然不能錯過了解勒卡雷的最佳機會,如果你還不知道勒卡雷,請從勒卡雷的半自傳開始了解偉大的間諜大師!

 

《蘇聯司》

間諜的工作就是等待。
等待出賣靈魂的歌德下定決心。
等待青鳥捎來幸福的消息……
然而,是誰的幸福呢?

時間是八○年代中,蘇聯剛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一群英國出版商為推廣有聲書,來到列寧格勒(如今的聖彼得堡)舉辦商展,首波的鐵幕開放同時吸引了兩邊的人一窺究竟。

為出版社拓展業務的尼基.藍道,在書展最後一天遇上美麗的不速之客:焦急的可人兒葉卡特里娜.奧拉娃,拜託他將「朋友的小說」務必轉交給另一間英國出版社的負責人,巴雷.史考特.布萊爾先生。

難以抗拒美人兒的請求,藍道帶回小說手稿,為確保自身安全,獨自在旅館裡拆開了包裹——葉卡特里娜交給他的是三本破爛的手寫筆記本,裡頭包含一些可疑的方程式及數據——看得藍道頭昏腦脹,心裡立刻便認定這是一份機密,由蘇聯的間諜轉交給英國間諜的高度機密資訊。

然而當尼基.藍道費盡心思地把手稿挾帶回國,卻發現沒人知道巴雷.史考特.布萊爾的下落;而他唯一可做的,就是衝進英國外交部,要求有層級夠高的人接見他、收下這份可能透露蘇聯國防機密的塗鴉本。

當這齣鬧劇終於傳進情報單位的蘇聯司(The Russia House),眾人找到沉迷爵士樂、落魄失意的英國酗酒出版商巴雷,終於明白了三本筆記的前因——為了得到後果,蘇聯司必須攜手合作、連哄帶騙地讓當事人重回鐵幕的那邊,贏得美麗的編輯葉卡特里娜信任、確認作者「歌德」這份機密的真假。

而曾經申請當間諜卻被刷下來的巴雷,這次終於有機會報效女皇——或是證實他的確不適合從事情報工作?

三本破爛的手寫筆記本,一位漂亮聰穎的蘇聯編輯,加上沉迷爵士樂、落魄失意的英國酗酒出版商,竟能搞得東西兩方人仰馬翻,上天下海調查一樁真假難辨的事件?!

《蘇聯司》忠實反應八○年代末期、冷戰即將崩解時的國際脈動,是小說,也是真實。透過勒卡雷時而諷刺詼諧、時而深沉感人的筆調,引領我們循著故事脈絡,跟隨書中人物一同經歷懸疑賁張的歷史事件,感受他們面對個人抉擇時內心交戰的複雜心態、分享他們於冷戰空殼下醞釀出的愛與希望。

 

《夜班經理(BBC影集書衣版)》

大師作品再度登上小螢幕——BBC影集熱映!
「洛基」湯姆.希德斯頓 Tom Hiddleston
與「怪醫豪斯」休.羅利 Hugh Laurie 聯合主演

父親戰死沙場,遭生母遺棄——夜班經理強納生.潘恩是在孤兒院裡學會如何求生的。

習慣自律,極度冷靜,專注又一絲不苟的強納生.潘恩,半是追隨父親的腳步投身軍旅,成為一名優秀的阿兵哥。

然而內心的騷動,加上一段以失敗收場的短暫婚姻,他並沒有繼續留在軍隊,而是搖身一變成為夜班經理——禮貌體貼,臉上永遠一抹保持距離的接待微笑,能說多國語言,會開船,還燒得一手好菜。

而一切表面的完美無瑕開始崩解,是在埃及的尼弗蒂蒂皇后飯店。

富家子豢養在飯店頂樓套房的神秘女子蘇菲,請強納生.潘恩替她影印一份祕密文件,而這位夜班經理立刻發現文件上是一筆筆與巴拿馬富商洛普的暗中軍火交易名單。強納生.潘恩不動聲色,私自影印了另一份,交給他認識的地下情報人員——此舉也令蘇菲慘遭殺害。

蘇菲美麗的幽魂糾纏著他,強納生.潘恩從炎熱的埃及逃往寒冷的蘇黎士,成為梅斯特皇宮飯店的夜班經理。

就在某個冰雪封凍的暴風雪之夜,夜班經理收到傳真,授命迎接貴客:來自巴拿馬拿索的富商:洛普。

這一次,強納生.潘恩決定與英國情報單位合作,逮住這個狡猾的軍火販子。

強納生.潘恩必須潛入洛普的身邊,成為他的親信。

一連串背叛、改頭換面、改名換姓、偽造的犯罪紀錄、危及性命的全武行表演之後,強納生.潘恩成功地進入洛普的生活——這集殘忍、冷靜、迷人、自信、狡猾、聰明、財富……於一身的英國邪惡領袖、國際軍火販子,與他身邊同夥、他的情婦珍德(令他一見便魂牽夢縈的美麗女子),像一圈美麗但有毒的泡泡將強納生.潘恩包裹起來;而另一方面,原本只是英國單一情報單位的滲透活動,卻因為牽扯上驚人的地下經濟(軍火買賣),引來美國情報單位的注意……

《夜班經理》深刻呈現一個宏大、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邪惡的滲透擴張、貪怨情愛的糾葛矛盾,以及探索自我心靈的生命之旅。

 

《使命曲》

一個難以匹敵,無法超越的故事。──《觀察家報》(Observer)
「請小心生命裡任何標示『特別』的東西。那個詞有諸多含意,沒一個是好的。」——布魯諾.薩瓦多

身為頂尖口譯員,布魯諾擅長數種非洲方言,了不得的語言天賦不但令他爬上倫敦上流階層,也得到情報界的青睞,在「高尚的竊聽賊公司」向政府宣示效忠。

直到某個特別任務來臨的夜晚,他的忠誠與虛榮同時抵達臨界點:身為愛爾蘭與剛果混血的私生子,他必須出席一場檯面下的會議,推手之一是他敬愛的、為推動非洲和平不遺餘力的重要政治人物;而參加會議的三名軍閥只要能握手言和,便有機會結束該地區無盡的動亂,讓人民有機會迎接繁榮安定的生活。

然而看似目標正大的會議,卻伴隨著無孔不入的竊聽器、動暴力私刑的專業傭兵、實則利益分贓的三方合約而浮現原本面目;布魯諾不該多問——他只該負責翻譯——但事關童年家園的將來,他的忠誠只能有一個出口:原生的非洲,還是收養他的英國?

 

《我輩叛徒》

「半勒卡雷、半希區考克式,」作者近年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驚悚小說——《紐約時報》書評家角谷美智子

教書事業一帆風順、外型帥氣,還是個運動好手的佩利格林.邁克皮斯,在他30歲生日那年開始思索,他是否想要一輩子都當個教書匠?在決定一腳踢開學術圈、決定奔向自由生活之前,他的女友葛兒.柏金斯也必須下定決心,是否該放棄即將展開的律師事業,追隨佩利去天涯海角?

作出決定之前,佩利邀請葛兒,利用他繼承來的一小筆遺產,在豔陽天飛往安地瓜來場網球假期。

本該操心兩人未來的度假旅遊,另一種「未來」卻不請自來:矮矮胖胖、輕微跛了一隻腳,與佩利截然相反俄羅斯富豪狄馬、度假島嶼的半個主人,同樣也是網球愛好者兼好手,在目睹佩利的高竿球技後盛情邀他打上一場;無法拒絕也難以抗拒與高手過招的佩利,進入狄馬的私人球場後,同時陷入狄馬與他的家人的包圍——死氣沉沉的大老婆、美豔神祕的大女兒、一對神情憂傷的小姊妹與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外加兩名保鑣組成的觀戰隊伍。

輸得心服口服的狄馬進一步邀請兩人到島上的別墅作客,但狄馬把佩利帶開、讓大老婆把葛兒帶開,開始隱密地向這位英國教師求援:狄馬是俄羅斯最大黑道企業的白手套,專門負責在全球各地洗錢,如今他的地位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他想要帶全家人投奔英國、想要佩利為他居中牽線……

渴望「新人生」的佩利一下成了半個間諜,連葛兒也一起拖下水。

「儘管不是喬治.史邁利,作者卻在《我輩叛徒》中創造了近年作品中少見的迷人、立體的角色;讀者之福是,勒卡雷先生把教條的、反帝、反西方的意識形態擱到一旁,反而把重點放在有血有肉的狄馬與佩利,以及兩名負責此專案的英國情報局官員赫克特與路克身上。」《紐約時報》書評家角谷美智子如此評論道,「而路克就像是勒卡雷的另一位『完美的間諜』——一個不完全確定自己身分、卻急於歸屬到一個比他自己更大的東西裡頭,一個在家庭中不夠自在、唯有工作時才是他自己的男人……」

《我輩叛徒》中真正天才和令人心驚肉跳的,就是赫克特與路克如何周旋在狄馬與英國情報部門的交易之間……其成果便是作者近年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驚悚小說。」

 

《頭號要犯:電影【諜報風雲】原著小說》

一名年紀輕輕、虛弱無依、渾身殘酷傷痕的年輕男子,舉著牌子:
「我是一個穆斯林醫學院學生。我很累,希望可以住在你家。伊沙。」
——出現在土耳其移民梅利克與他母親面前。在震驚全球的911事件後,梅利克很清楚怎麼當一個低調的穆斯林,何況他與母親就快取得德國公民資格,不該在這時與一個偷渡客有任何關聯。

而這個叫伊沙的年輕人,甚至不只是偷渡客:
他是車臣人;他在土耳其做過牢;他唯一的家當是一只掛在脖子上的皮囊,裡頭除了有嶄新的500美金鈔票,還有一間銀行的名字,以及一組數字——這個伊沙究竟是何方神聖?

星期五的夜晚,私人銀行家湯瑪士.布魯正關在他自己的辦公室,他讓電話答錄機接起電話;一個年輕的女聲,這個安納貝爾.李希特聲稱自己是一名律師,代表她的客戶來詢問一個帳戶:利皮扎先生。60歲的銀行家想著,那個夢魘並沒有隨著他父親的過世,留在上一代;「利皮扎先生」的帳戶並不乾淨。

當年輕美麗的律師安納貝爾.李希特答應梅利克的請求、幫助偷渡的伊沙取得居留權,並向私人銀行布魯費雷詢問某個神秘帳戶的資訊時,她以為自己只是在幫助一個曾經遭受迫害、尋求自由世界庇護的政治難民……

看似身世背景毫不相干的三個人,不僅相遇了,甚至對彼此發展出奇妙的情感;然而在他們之上俯瞰著的,卻是背負著「反恐任務」的英、美、德三方情報網的角力。英國駐柏林的情報官岡瑟.巴赫曼,手上就握有根除恐怖份子的消息;而這名意外闖入禁地的車臣男子,很有可能是助他一臂之力的最後關鍵;然而他最需要擔心的並不是這奇異三人組,而是他的盟友們……勒卡雷迷們不可錯過的、筆力萬鈞的《頭號要犯》。

 

《脆弱的真相》

甫出版即空降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榜 No.2,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強勢回歸第一擊:
有些正義,即便要賠上一個軍人的榮譽、兩名外交官的前途,
都不該被聲張。

「我或你知道什麼都無關緊要。重點是世界知不知情,還有它應該不該曉得。
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親愛的傢伙——
世界不知情,多謝,而且永遠不該得知。
這種案件的傷害不會隨時間治癒,而是會潰爛。」

世界最陰暗的不在鬧鬼的房子,而在疑神疑鬼的人心。

故事以兩條線分別進行:保羅,資深的外交部官員,意外被指名要求參加一場反恐任務的祕密聯絡人;他不清楚前因或是後果,任務順利完成後,他光榮授勳並得意地偕妻子退休鄉間。

托比,機靈的年輕外交部官員,儘管身受長官信賴、仕途順遂,卻也私心不認同英國的諸多外交政策。當他成為年輕國務大臣的得力助手,發現這位大臣似乎背地裡在進行什麼不可告人的行動,他做了一個幾近叛國的舉動:竊聽。

而這捲錄音帶,卻將托比帶到保羅身邊,帶回不堪回首也不該存在的「野生行動」。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

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唯一自傳
☆《冷戰諜魂》裡利馬斯、《榮譽學生》中的傑里.威斯特貝……令人難忘的悲劇英雄經典角色的原型
☆《女鼓手》中的以巴對抗、《蘇聯司》裡蘇聯的改革開放……故事靈感來源與取材經過
☆勒卡雷與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距離
☆接觸戰地、戰地記者、反抗軍、恐怖分子、情報頭子的實際親身經歷
☆間諜小說的真實與虛構……
所謂愛國與叛國的一線之隔,間諜任務與作家的良心拉扯,盡在其中。

——嚴格來說它甚至不像一本自傳,至少不是你我想像中那種、從童年經驗娓娓道來,一直講述到他如何踏進又離開英國情報單位、如何靠著寫作功成名就的制式自傳。

在全書的38個章節,如果加上序和前言的話,勒卡雷約莫就是訴說了人生中最令他印象深刻、影響他寫作至深的40段經歷——

比方與戰地記者大衛.葛林威溜進烽火漫天的金邊(間諜小說家說這是他第一次真實感到子彈從頭上飛過),在那裡大衛/勒卡雷結識了英勇的法國女子伊薇特.皮耶波利,她與情人在金邊開運輸公司,平常用飛機運毒品或寶石,戰時偷渡烽火孤兒出來並為他們向法國領事館申請庇護——他們全是她生的孩子,都是法國人,她堅稱——這段經歷提供了他《榮譽學生》裡的一個角色、一段場景,伊薇特的人生則催生了他動人的《永遠的園丁》女主角。

諸如此類的故事,有些令人感到驚奇、不可思議,有些令人潸然淚下或呀然失笑——訪談遭美國刑求關押、最後無罪開釋,與《頭號要犯》男主角命運相似的所謂「伊斯蘭恐怖分子」、親眼直擊《使命曲》裡非洲軍閥角力真實情況、《蘇聯司》裡俄羅斯改革開放經驗的觸發……作家的生命與經歷,和他關注的戰爭、歷史重疊;倘若他的小說是真實世界不為人知、黑暗的那一面,他的自傳便是真實人生與黑暗世界的灰色重疊。

40段經歷中,勒卡雷無可避免地以頗具分量的篇幅寫下了他的童年——他身為騙徒的父親、感情冷漠的母親——

「逃避與欺騙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時期,我們都是某種間諜,而我卻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首度談到自己對世紀間諜金.費爾比的看法;他諸多個性鮮明、設定生動的角色來源,他的小說改編成電視電影的經歷,與好萊塢知名演員、導演、編劇打過的交道…… 「格雷安.葛林告訴我們,童年是作家的存款簿。若以此來計算,我生來就是個百萬富翁。」

——這次,我們終於有機會看到文學界的百萬富翁與成功企業家,向世人分享他最珍貴的財富。

 


【精采試閱】

《死亡預約》書摘──簡述史邁利

 

  當社交名媛安.瑟孔姆在大戰近尾聲時下嫁喬治.史邁利,她對她震驚的上流友人形容他「極其尋常」。兩年後她為了一個古巴賽車手離開他,她神祕地宣稱,倘若她當時不離開史邁利,將再也不可能那麼做;索立子爵則專程去了他的俱樂部一趟,確定消息走漏。

  在短短的一季裡,這句有如警語般的聲明,卻唯有那些認識史邁利的人才能理解。粗短、肥胖,性情恬靜,顯然會花大錢在極差勁的服裝上,它們披在他矮胖的軀幹,彷彿縮水蟾蜍身上的皮膚。事實是,索立曾在婚禮上表示「瑟孔姆嫁給了一隻灌滿西南風的牛蛙。」而史邁利沒聽見這番批評,他正啪答啪答地步上教堂走道,尋覓能將他變成王子的一吻。

  他是貧是富、是莊稼漢或是神職人員?她是從哪裡認識他的?新娘無庸置疑的美貌只是更強調了這一對的不協調,而男人與他新娘的落差則引起神祕的聯想。只是,八卦中的角色必須簡單而絕對、必須裝備他們以罪過及動機,方便在言談間交換傳遞訊息。於是,史邁利成了沒受過教育、無父無母、非軍非商、不貧不富,在社交特快車中的警衛車廂裡,身上沒有標籤、轉眼間淪為遺失的行李,注定在離婚消息來了又走了之後,待在昨日舊聞、生灰塵的架子上,依舊無人認領。

  當名媛安追隨她的星辰前往古巴時,她想到過史邁利。她不太情願地對自己承認,如果此生她只能有一個男人,這人非史邁利莫屬。而她滿足地想起,自己已經透過神聖的婚姻證明了這件事。

  名媛安訴請離婚對她的前夫有何影響,社交圈並不感興趣——他們本來就不關心轟動事件的後續發展。然而,知道索立那幫人如何設想史邁利的反應,也不失趣味;圓滾滾、戴著眼鏡的臉在認真專心研讀冷門德國詩人之際皺了起來,肉乎乎的汗濕雙手在鬆垮的衣袖中緊握成拳。但索立僅微微聳肩以法文表示「只是離開小個子罷了」(partir c’est courir un peu),顯然沒注意到,名媛安儘管只是離開,喬治.史邁利這人確實有一小塊隨之死去。

  史邁利身上倖存的那個部分,與他的外型格格不入,一如他的愛情,或偏好藉藉無名的詩人,那就是他的職業:情報官。他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它讓他有幸與品格、來歷同等晦澀的人共事。這份工作也提供他過去人生的最愛:透過有條理地、實地運用他自個兒的演繹能力,就人類行為的奧祕進行科學研究。

  二○年代期間,史邁利自不甚起眼的學校畢業,接著懵懵懂懂地進入他那同樣不甚起眼、陰暗而封閉的牛津學院,曾夢想著成為研究員、畢生致力於研讀十七世紀德國晦澀的文學。然而指導教授更瞭解史邁利,以睿智的手腕讓他偏離他無疑將獲得的榮耀。一九二八年七月一個清新的上午,疑惑又年輕紅潤的史邁利坐在一張桌前,接受海外學術研究委員會面談,而他居然沒聽過這個單位。傑布帝(他的指導教授)莫名含糊地帶過這個引介:「史邁利,跟這些人談談,他們或許會用你,薪水低到保證你有一群正經的同事。」但史邁利被惹惱了,也照實說了。讓他擔心的是,傑布帝說話一向明白清楚,此時卻閃爍其詞。輕微惱怒的他同意暫緩回覆牛津大學的萬靈學苑(All Souls),先等見過傑布帝的「神祕人物」再說。

  他沒有被介紹給委員會,但他光用看的就認出其中半數成員,包括劍橋的法國中世紀學者菲爾丁、東方語言所的史帕克,以及某晚傑布帝邀史邁利在高桌(High Table)餐廳用餐時,也出現在那兒的司第—艾斯培。他得承認自己對此印象深刻。至少讓菲爾丁離開研究室,而且離開劍橋,本身就是一種奇蹟。事後,史邁利總把那次面試想成一種扇子舞;一系列計算過的開誠布公,每個人各自揭開一個神祕實體的不同部分。最後,司第—艾斯培——他似乎是委員會主席——掀開最後一層面紗,呈現在他眼前的真相赤裸得令他目眩。這個——由於想不出更合適的名稱,司第—艾斯培難為情地形容它為特務局——機構,將提供他一份職位。

  史邁利要求給他時間考慮。他們給他一個星期的時間。沒人提到待遇。

  那晚他住在倫敦一間相當高級的旅館,請自己看了一齣戲。他感到反常地頭重腳輕,令他煩惱不已。他很清楚自己會接下這份工作,他在面試時大可就答應。這麼做純粹出於本能的警覺,也阻止了他想玩弄菲爾丁那情有可原的念頭。

  他同意之後開始受訓:沒有名字的鄉間住宅、沒有名字的指導員,大量的旅行,以及愈來愈明朗化的、完全獨立作業的美好前景。

  他的第一個指派任務相對輕鬆:到德國的地方大學擔任英語講師兩年,講授濟慈的作品、與一群熱心而認真的各種各樣德國學生至巴伐利亞的狩獵小屋度假。每次長假尾聲,他會帶其中一些認定有潛力的學生回英國,並透過祕密管道將他的建議傳送至波昂的一個地址。在那兩年間,他不知道自己的建議是被採納了或置之不理。他也無從得知是否有人去接近他所提名的人選。確實,他沒辦法知道自己的訊息是否寄達他們手上;在英國時,他也與軍情科沒有往來。

  執行這項工作時,他感到五味雜陳,難以調適。他必須從他的所學、在超然的位子上評估一個人的「情報員潛能」,得就人格及行為設計精妙的測驗,以提供他該人選的品質參考。他的這一部分無情而殘酷——在他的生意裡,史邁利扮演的角色是國際傭兵,不講道德、無關動機,只求滿足私慾。

  相反地,目睹他內在原有的樂趣逐漸凋萎則令他悲傷。總是置身事外,如今他發現自己會在友誼與人性忠誠的誘惑前退縮;他警醒地避免自己做出自然反應。由著他的智識之力,他強迫自己以客觀的學術角度觀察人類,然而他既非神明也非聖賢,對自己人生中的虛假感到既痛恨又畏懼。

  但史邁利本來就是感性的人,長時間離鄉背井更增強了他對英國的深愛。他以牛津的往事餵養飢渴的心靈;它的美、它理性的安逸,以及它在下判斷時的成熟穩重。他夢到秋天哈特蘭碼頭(Hartland Quay)多風的假期,夢到在康瓦爾郡懸崖上跼跼長行、風吹得他的臉又平又燙。這是他的另一個祕密生活,而他則愈來愈痛恨新德國齷齪的侵略舉動、制服學生的叫囂跺腳、帶疤的傲慢臉孔與他們廉價的回應。他也憎惡校方竄改他課程——他心愛的德國文學——的那種手段。有那麼一個晚上,在一九三七年的冬天的某個可怕夜晚,史邁利站在窗前,望著大學中庭升起營火:數百名學生圍繞著它,臉龐在跳躍的火光中亢奮閃爍。他們把好幾百本的書丟進這異端的火焰中。他知道都是哪些書:托馬斯.曼、海涅、萊辛與其他多名文人。而史邁利,他汗濕的手捏著菸屁股,旁觀著,痛恨著,並勝利地想他已認清他的敵人。

  一九三九年他在瑞典,是個瑞士知名小型軍火商的代理,與該公司的關聯自是即刻生效。自然,他的外型也出現某些改變,因為史邁利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天賦,不僅止於基本的改變髮型與蓄道小鬍子。四年期間,他盡責扮演角色,往返於瑞士、德國、瑞典三國。他從未料想到,一個人可以擔憂受怕這麼久。直到十五年後,他一緊張仍會刺激左眼的神經;壓力在他圓滾滾的臉與額頭上鑿出線條。他知道什麼叫永遠無法安枕、永遠無法放鬆、不分晝夜無時無刻心悸不休的感受;瞭解孤單與自憐的極限,來由地突然渴求女人、酒精、運動、任何藥物,只求帶走他生活的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執行他值得信賴的軍火商生意以及他的間諜工作。情報網隨著時間擴展開來,其他國家也修正了他們缺乏遠見、缺乏準備的毛病。一九四三年,他被召回。六個星期不到,他開始渴望回去,但他們不肯放他走。

  「你的任務結束了,」司第—艾斯培說:「訓練幾個新人,休個假。去結婚之類的。放鬆一下。」

  史邁利向司第—艾斯培的祕書安.瑟孔姆求婚。

  大戰結束。他們資遣他後,他帶著美麗的妻子回到牛津,繼續投入冷門的十七世紀德國文人。然而兩年後,安去了古巴,渥太華一名年輕俄羅斯密碼員的供詞使具備史邁利這樣經歷的人頓時炙手可熱。

  這工作很新鮮,威脅難以捉摸,起初他做來得心應手。可惜更年輕的人陸續進來,想法也許比較新穎。史邁利不是升遷的料,而這時他才緩緩悟出,進入中年的他從未年輕過,因此他——最好的可能做法就是——被晾在架上。

  滄海桑田。司第—艾斯培走了,從北美投奔印度,尋找另一個文明世界。傑布帝死了。一九四一年,傑布帝在里爾(Lille)與他年輕的比利時無線電操作員搭上一班火車,兩人從此音訊全無。菲爾丁埋首撰寫羅蘭(Roland)的論文——只剩馬斯頓還在。馬斯頓是職業外交家、戰時的招募官、各部長的情報顧問;「他是第一人,」傑布帝曾說,「玩權力溫布敦網球賽的第一人。」北大西洋公約聯盟,以及美國人深思後的迫切手段,徹底改變了史邁利服務單位的本質。

  司第—艾斯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那時你非得去他在牛津莫德林學院(Magdalen)的研究室裡、喝一杯波特酒,才能接受指令;原本高度稱職、薪資低迷,接受指點後能發揮業餘水準的人手,讓路給了講求效益、官僚作風、勾心鬥角的大型政府部門——事實上是受衣著昂貴、頂著爵位、一頭顯眼的灰髮與繫銀色領帶的馬斯頓所擺布;馬斯頓,這人甚至記得祕書的生日,行為舉止卻被登錄處的小姐當作笑柄;馬斯頓,帶著歉意擴展他的帝國,並充滿遺憾地往更高處爬。馬斯頓,喜歡在亨里(Henley)舉辦光鮮宴會,並踩著部屬的成就前進。

  大戰期間,他們延攬他,這個傳統部門裡的專業公僕,一個處理公文並能將部屬的聰明才智與笨重的官僚機器加以整合的男人。大英帝國多麼慶幸能找到一個他們熟知的人,一個有辦法將任何色彩淡化成灰色的男人,而這人也很清楚他的主人,能與他們平身進退。而他表現得可圈可點。他們喜歡他為了自己的交遊圈道歉的吶吶模樣,他為部屬的奇想辯白時的不真誠,以及他在考慮新承諾時的柔軟身段。他也不肯放棄斗篷與匕首人malgré lui(除了他自己)的優勢:為主人穿上斗篷,為僕人保留匕首。表面上,他的職稱怪異:名義上他不是特務局長,而是各部長的情報顧問,司第—艾斯培總喜歡稱他為宦官長。

  對史邁利而言,這是個新世界:亮晃晃的走廊,精明的年輕人。他自覺平庸、過時,對著最開始在騎士橋區(Knightsbridge)那棟破敗的連棟雙層屋犯起思鄉病。他的外表似乎也以一種生理上的退化反映出這種難以調適:他的背更駝了,比以往更像隻青蛙;他的眼睛眨得更頻繁,並得到一個「鼹鼠」的綽號。但初出社會的祕書欣賞他,老是叫他「我親愛的泰迪熊」。

  史邁利現在已經老得不適合放洋了。馬斯頓說得很清楚:「不管怎麼說,親愛的老兄,大戰期間地下工作做多了,身分也曝光得差不多。最好還是待在家裡吧,老兄,延續家族的香火。」

  由此或可說明喬治.史邁利為何坐在倫敦計程車的後座,時間是元月四日星期三的凌晨兩點,在前往劍橋圓環的路上。




《天真善感的愛人》書摘

 

  卡西迪心滿意足地在夕陽下開著車。在安全帶容許的範圍,他盡量把臉貼近擋風玻璃。他掃視著窄巷,提防看不到的危險,雙腳還猶豫不定地在油門和煞車之間交替。他旁邊的乘客席上,有張細心摺好的薩摩塞郡中部地圖擺在一只塑膠封套裡。而一個最新型的羅盤,則用吸盤固定在胡桃色的光面儀表板上。在擋風玻璃一角,有份房地產現狀說明書夾在卡西迪自己發明的鋁架上,由名氣響亮、營業所位於山崗西街的葛林堡和奧斯威特兩位房地產經紀人所提供。至於那個鋁架,則經過精確的調整,以配合他的視野。他如往常一般,拿出最大的專注力來開車,而且偶爾以音樂白癡常見的那種偷偷的認真,對自己哼上一曲。

  他正穿越一處荒地。地面有層薄薄的霧氣,在排水溝和柳樹之間挪移,一陣陣滑過他那閃亮的引擎蓋。但前方的天空晴朗無雲,春日陽光讓逐漸迫近的山丘顯得蒼翠如綠寶石。他按了個鈕,降下電動車窗,把頭偏出窗外,探進氣流中。剎那間,他的鼻腔裡充滿了泥碳和發酵飼料的濃厚氣味。在汽車引擎沉穩的隆隆低響中,他聽到牛群的叫聲,以及牧牛工人對著牛群喊了幾句無傷大雅的侮辱。

  「這就是田園詩啊,」他大聲宣布。「完全就是首田園詩。」

  更棒的是,這還是首安全的田園詩。在這美麗的廣闊世界裡,唯一知道艾鐸.卡西迪人在何處的,只有他自己。

  在他聽力可及之外、於他記憶中某個封閉的廂房裡,迴響著一位有志鋼琴家所彈出來的笨拙和弦:珊卓拉,艾鐸的妻子,正在提升她的藝術家層級。

  「布里斯托傳來了好消息,」卡西迪的聲音壓過了音樂。「他們認為可以給我們一塊土地。當然,我們得先把它整平。」

  「那很好啊。」他的妻子珊卓拉一邊這麼說,一邊小心地重新調整手指在琴鍵上的位置。

  「那塊地距離小學有四分之一英里,距離綜合中學則有八百公尺。市政府那邊說,如果我們能把土地填平,再捐錢替學校蓋更衣室,他們就很有可能會在外圍道路上蓋一座天橋。」

  她彈出一個刺耳的和弦。

  「希望天橋不會太醜。都市計畫極為重要,艾鐸。」

  「我知道。」

  「我可以跟著去看看嗎?」

  「呃,妳已經有妳的診所啦。」他試著以一種嚴厲的口氣提醒她。

  另一個和弦。

  「對。對,我有自己的診所要顧。」珊卓拉表示同意,她的聲音彷彿在輕快地唱出對位旋律。「所以你得自己一個人去,不是嗎?可憐的佩索普。」

  佩索普是她對他的暱稱,他不記得這個名稱怎麼來的了。佩索普熊,可能是這個吧?熊是他們最喜歡的動物。

  「我很遺憾。」卡西迪說。

  「這不是你的錯,」珊卓拉說。「這是市長的問題,不是嗎?」

  「淘氣的市長。」卡西迪說。

  「淘氣的市長。」珊卓拉附和。

  「他該打屁股。」卡西迪這麼認為。

  「該打,該打。」珊卓拉開心地說著,臉上光和陰影對映。

  他是個三十八歲的金髮男子,在某些光線角度下看起來還滿帥的。打扮討人喜歡又優雅,一如他的車。在他無懈可擊的西裝上,左側鈕釦孔到胸前口袋之間,有一條顯然是有用的細金鍊,但它真正用途何在,卻又不甚清楚。就美學而言,它完美地呼應色澤柔和的條紋布料;這條鍊子是整體服飾的一部分,把這位男士的頭腦連結到他的心,但看不出主宰的到底是何者。就體型和外表兩方面而言,他可稱得上是兩次大戰之間受過私人教育的英國中產階級標準典型,也就是一個曾感到戰場陰風吹過,卻從未親臨戰火的人。

  他腰粗腿短,是個永遠都尚未成形的地主鄉紳,具備了那些擺脫不掉的男孩特徵,雖顯得成熟但又帶著駑鈍,這一切都傳達出一個逐漸消失的希望:或許他的父母會為他享受的人生樂趣買單。這並不是說他很柔弱又缺乏男子氣概,可是很明顯地,他的嘴與臉上的其他部分相比極為突出,而下唇以下的部分又很立體。同樣明顯的是,他在開車時確實有某些女性化的裝腔作勢,像是把前額頭髮撥到一邊,或者頭往後揚、眨眨眼睛,就像有一陣突如其來的頭痛打斷了他的某些聰明念頭。

  如果這些裝腔作勢有任何意義可言,最有可能的就是反映出對這個偶爾顯得太刻薄的世界,他有種討喜的感性:是一種兼具慈父心態與孩子氣的同理心,而非中學時期遺留的任何討厭性向。

  他顯然對於可報公帳的交際費用並不陌生。從他西裝背心底下逐漸突出的腰部(為了他的舒適與安全,他解開了褲子最上面的那顆鈕釦),還有白色袖釦的寬度(使他一看就知道不是做勞動工作的人),可以清楚看出這些免稅花費有多豐厚。

  在他的脖子和臉上已經有一層油亮的光澤,幾乎像是日曬的黃褐色;與其歸功於陽光,不如說是白蘭地的火焰。

  只有白蘭地酒杯、酒精爐和橙香醬可麗餅結合所產生的煙,才能夠準確地複製出這種油光效果。儘管有這種安逸體態的跡象,但卡西迪的外在很奇怪地帶有一種力量或能力,可以給他人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雖然他絕對和「悲慘可憐」沾不上邊,他身上卻有某些引人矚目之處,讓人覺得他在呼救;他表現出一種肉體上的衰殘尚未完全扼殺掉精神上動力的形象。

  他愛車的內裝做了很多改變,呼應了卡西迪的風格,也就是一直要將自身周遭的環境保護到家:內裝的設計都是為了讓他不必面對碰撞後的可怕後果:不只是車體內壁、頂部和車門大量填入多層墊料,方向盤、已經在嵌在車門壁裡防止兒童開門的保護鎖、儲物箱、手煞車桿,甚至是特地隱藏的滅火器,每一樣都包上一層手縫皮革,中間再填入一種類似肌膚的柔軟材料,算準了要把最劇烈的衝擊減輕到如同一陣輕撫的程度。

  後車窗還有個電動遮陽板,周圍點綴著絲製小球,隨時保護這位好好先生的脖子不受強烈陽光的照射,視線也不會被其他車頭燈的有害閃光影響。至於儀表板,那簡直是個貨真價實的預防性急救醫藥箱:從警示閃光燈到道路結冰警示燈、備用電池、備用油顯示、長途旅行用油箱、輔助冷卻系統,儀表板上的開關簡直已經能夠預測自然界或工業界所知的任何災難了。卡西迪的車不只是個交通工具,從車子滿是襯墊的裝潢,甚至可以讓人聯想到子宮,而位在其中的車主還沒有進入這個嚴苛的世界。

  「請問距離海佛當還有多遠?」

  「啥?」

  「海佛當。」他應該把地名拼出來嗎?這個路人很可能根本不識字。「海佛當。那棟大房子。那座莊園。」

  吐著舌頭的嘴張開又閉起來一點點,不出聲地模仿那個名字的唸法。一隻髒兮兮的手臂直指著山丘。「前面直直開上去。」

  「會很遠嗎?」卡西迪大聲問道,就像在對聾子說話。

  「應該不出五分鐘就到了吧。應該要,但這部車不用。」

  「多謝。祝你好運,伙計。」

  在鏡子裡,他看到那鄉下人的棕色面孔凍結成一種滑稽的懷疑表情,目送他駛出視野。卡西迪想著,好吧,那傢伙今天算是開眼界了,而且兩先令不會讓他喝醉的。

  他一面前進,整個大自然美景似乎都呈現在他眼前,農家花園裡嘻笑追逐的孩子們也停下他們的遊戲,盯著行駛而過的他。多棒的田園風光啊,他這麼想著,多麼原始,多麼有生命力。從大樹和灌木叢中,各種色澤層次的綠芽配合著時令綻放出能量;田野中有野生黃水仙和他不認得的其他花朵混雜在一起。離開村莊後,他爬上一座山丘。傾斜的林間空地取代了高高的田埂;下方,田地、平原、教堂與河流漸漸融入遠方的地平線之中。這般令人心神舒暢的景色讓他的情緒緩和下來,思索著自己這趟探索之旅。

  我快樂的探索,就像晚餐後演講名嘴所說的臺詞。我極其愉悅的探索。

  「探索什麼?」他腦中有個嘮叨不休的聲音問道。「是朝向某處的探索,還是從某處開始探索?」

  卡西迪輕甩了一下頭,把這些咬文嚼字的說法擱到一旁。根本是廢話,他在心裡說。我是來買房子的。考察一番、評估價格,然後買下來。就算我沒事先告訴我太太,那也是我家的事。

  「你會待在那裡過夜嗎?」珊卓拉隨口問道。鋼琴練習暫時中斷,他們就要吃完晚飯了。

  「我們可能到五點左右都還沒辦法開始辦正事。」卡西迪這麼答覆,避免直接回答問題。「得看市長什麼時候有空。」一句安慰之詞:「我想我可能會帶本書去讀。如果妳能找本書給我。」

  卡西迪這位野心勃勃的讀者與他的文化顧問兩人手牽著手,慢慢檢閱珊卓拉成排的書架。

  「現在麼,」她認真考慮:「佩索普在布里斯托閒晃時,要讀什麼呢?」

  「必須是我有點緊張時還能夠應付的讀物。」他提醒她。兩人都笑了。「而且不能是,」他回想起上次的選擇,「不能是珍.奧斯汀。」

  他們決定挑本非文學類書籍,一本直截了當的書,適合疲憊又缺少幻想的佩索普。

  「有時候,」珊卓拉俏皮地說:「我真懷疑你是不是有見到那些人。」

  「我確實沒見到。」機智的卡西迪說,迫近到網前截擊對方的發球。「其實我的情婦是個金髮女子,有八呎高。」

  「很性感嘛,」珊卓拉一邊說一邊親吻她忠實的男人。「她叫什麼名字?」

  海佛當。

  他希望在唸這個字的時候發音正確。一個人剛來到新環境時,唸錯地名這種事情,是會造成負面影響的。

  海佛當。

  第一個母音是該發長音還是短音?

  有隻鴿子擋了他的道。他按喇叭。牠謹慎地撤退。

  還有那個「當」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一位鄉紳應該要知道他的居住地名稱由來。「當」的意思是下降,或者是「英格蘭走下坡」的那個「下坡」?他揮舞著自得其樂的那種誇張手勢,就像突然想起一個機智的回答,而這種靈光乍現讓他眉毛一揚,帶著一種知性的優越感,默默地微笑起來。或許,這個「當」指的是羽絨,柔軟的絨毛?麻煩兩位回答我吧,山崗西街的葛林堡和奧斯威特先生。

  海佛當。

  儘管如此,這還是個漂亮的名字。雖說在這種狀況下,名字當然沒什麼意義。「豪宅」之類的詞也屬多餘。這裡不叫某某大宅,不叫某某邸,甚至也不叫海佛當莊園。就只是叫做海佛當:就像他牛津的導師可能採取的說法:卓越的概念,是不需要證明的。海佛當。

  如果有人曾對他提出這種要求的話,頗有可能會選擇這個名稱作為自己的頭銜。「你認識海佛當的小卡西迪嗎?好個了不起的人。倫敦的事業蒸蒸日上,卻放下一切,來到這裡。兩年後他的農耕事業就很成功了。他從一開始就該死的什麼都知道,真是渾帳。提醒你,他們確實說他在財務方面頗有一手。在地人當然很仰慕他,他做人慷慨到簡直過分了。」

  他正打算照照鏡子,以便輕鬆愉快地擺出符合男爵形象的臉,這時卡西迪猛然轉了個方向。入口處的特徵是有一對細緻的尖石柱,上頭有著十六世紀傳下來的裝飾用怪獸塑像。在他的正前方是兩隻快要崩解的葛里芬塑像,鬱鬱寡歡地抓著紋章盾牌,直直伸進山毛櫸的黯綠樹蔭裡。牠們的腳被銬在石柱的基座上,雙肩疲憊地弓起。

  卡西迪仔細檢視那個邊緣捲起的紋章盾牌。一個早已腐蝕的對角十字紋構成中央的主題圖案,上方的三角區內則充滿著羽毛或斜臥的蛇。羽毛象徵威爾斯,這個他倒是曉得,但那個對角線十字不是聖安德魯十字嗎?聖安德魯不是屬於蘇格蘭的那個高爾夫球場嗎?

  換檔之後,他開上了車道。要有耐心。他會找個適當時機研究這件事,這會是冬季打發時間的消遣。他一直幻想自己是某個地方史學家,在鄉間圖書館之間瀏覽,啟發地方的考據研究,寄明信片給博學的教區牧師。

  「或許,」珊卓拉在他們準備就寢時說:「下一次你去的時候,我可以一起去?」

  「當然可以,」卡西迪說。「我們可以安排一場特別的旅行。」

  「普通的就好了。」珊卓拉說,熄了燈。

  一時間矮小的樹林包圍了他。他越過整片的藍色風鈴草,在樹叢間瞥見水氣的亮光。車道將他重新帶回陽光下,穿過一個廢棄農舍,沿著一道生鏽的鐵圍籬駛去。一個歪斜壞掉的路標把道路分成兩邊,來做生意的走左邊,訪客走右邊。我兩者皆是,卡西迪愉快地想著,他走了右側叉路。鬱金香在路邊排成一排,從蕁麻之間探出頭來。要是他可以及時除草,這裡多的是花莖,而且池塘邊實在是雜草叢生。蜻蜓在完整的百合葉表面上打轉,大燈心草長到幾乎都遮蔽了遊艇倉房。大自然多麼快地便重新占據自己地盤呀!卡西迪的欣喜之情逐漸高漲,大自然的意志多麼不可抗拒、多麼具有母性!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序

 

  我坐在瑞士小農舍地下室的書桌前。這幢房子是我用《冷戰諜魂》賺來的錢蓋的,坐落在距離伯恩九十分鐘火車車程的小山村。十六歲那年,我逃離英國公學,就是來到伯恩,在伯恩大學註冊入學的。每逢周末,我們一大群學生,有男生有女生,但大半是伯恩本地人,全湧到這裡來,擠在山區小屋裡,滑雪滑到快掛掉。就我所知,我們都非常純潔正直,嚴守分際:男生一邊,女生另一邊,從來沒有人出雙入對。就算有,我也從來沒見到就是了。

  農舍位在小村上方。透過窗戶,仰頭上望,我就會看見艾格峰,僧侶峰和少女峰,以及最漂亮的西爾伯峰和略矮一點的小西爾伯峰:這兩座尖尖的可愛冰頂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名之為「焚風」的溫暖南風吹拂下變成黑色,但幾天之後就又恢復新娘般的聖潔光輝。

  這裡有不少守護神,包括無所不在的作曲家孟德爾頌——可以跟著孟德爾頌步道的箭頭走——詩人歌德,雖然他好像最遠只走到勞德本納的瀑布;還有詩人拜倫,他一路走到威根納爾普,但很討厭這個地方,說我們這爿受風暴肆虐的森林「讓我想起我自己和我的家人。」

  但是我們最愛戴的守護神,無疑是恩斯特.蓋茨。他在一九三○年創辦勞伯峰滑雪賽,自己並贏得滑雪障礙賽,為小山村帶來了名氣與財富。我有一回昏了頭竟跑去參賽,結果因為實力不足與完全掩飾不了的恐懼,一如預期,摔個重跤。根據我的研究,恩斯特不甘於只當滑雪賽之父,他還為我們的滑雪屐裝上鐵邊,給我們的皮靴固定裝置加上鋼板,我們或許都應該為此感謝他。

  時值五月,所以我們在一個星期之內體驗了四季:昨天下了六、七十公分的新雪,沒有半個滑雪者去暢快一滑;今天驕陽當空直射,雪幾乎全融了,春天的花朵開始忙著登場。然而到了近晚的此刻,暗灰色的雷雨雲已經準備好要像拿破崙的大軍團那樣揮軍直擣勞德本納谷地。

  而在雷雨之後,過去幾天放我們一馬的焚風很可能就會捲土重來,天空、草地和樹林都霎時色彩褪盡,農舍開始吱吱嘎嘎,煩躁不安,柴煙滾滾從壁爐冒出來,熏黑我們的地毯。這條地毯是不知哪一年沒有降雪的冬季,某個雨天的午後我們在茵因拉肯用太貴的價錢買下的。從山谷傳來的每一個噹啷轟隆聲,都響亮得像示威者的忿怒嘶吼。所有的鳥在這段期間都躲在鳥巢裡,只有誰都不甩的紅嘴山鴉例外。焚風來襲,別開車,別求婚。要是你頭痛,或一心想殺了你的鄰居,請放心,這不是宿醉,是焚風作祟。

  這幢農舍雖然很小,在我八十四年的生命裡卻占有不成比例的極大分量。還沒蓋這幢農舍的很多年之前,我還是個年輕人,經常來到這個山村,先是滑雪,穿上梣木或山胡桃木做的滑雪屐、套上止滑帶爬上坡,然後用真皮的皮靴固定裝置滑下山。後來是在夏天的時候,和我那位博學睿智的牛津導師維維安.葛林一起在山間散步。後來出任林肯學院院長的維維安也是我描繪喬治.史邁利內心世界的原型。

  史邁利和維維安一樣喜歡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像維維安一樣在這片風景裡找到慰藉,或者和我自己一樣,與靈感來源的德國有長達一輩子、始終糾纏難解的關係,都不是巧合。

  容忍我叨叨絮絮講著我那任性無常的父親羅尼的是維維安;在羅尼又一次上演更加誇張的破產大戲之後,想辦法籌足現金讓我完成學業的,也是維維安。

  在伯恩,我認識了伯恩高地最古老的旅館業主後裔,若非他後來所發揮的影響力,我一開始根本就不可能獲准蓋這幢農舍,因為當時就和現在一樣,外國人在這個山村裡,連一米土地都不准擁有。

  也是在伯恩的時候,我開始在英國情報界踏出如嬰兒學步的第一步,傳送我不知道是什麼的情報給我不知道是誰的人。近來,我常空下來的時候就尋思,當初我如果沒有逃離公學,或者如果闖向另一個方向,我的人生會如何呢。如今想來不免震驚,我人生後來發生的種種,都起因於當年一個莽撞幼稚的決定。我當時一心只想著以最快也最可行的方法離開英國,擁抱德國當我的代理母親。

  我並非在學校表現不佳,恰恰相反:我是很多活動的隊長、校內競賽的優勝者,前途似錦的未來金童。而我的出走極其低調。我沒咆哮怒吼,只說:「父親,隨便你想拿我怎麼辦,橫豎我是不會再回去了。」我十之八九是把自己的悲慘遭遇怪到學校頭上——順便連英國一起怪罪——但真正的動機卻是不計一切代價逃離父親的掌控,而這是我無法對他明說的。後來,我也看著自己的孩子做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他們做得更漂亮,更不帶火藥味。

  但這些都無法回答最主要的問題,也就是當年若非如此,我的人生會走上哪一個方向?沒有伯恩,我還會被英國情報單位招募去當跑腿小弟,做著行內所謂的「東一點西一點」的工作嗎?當時我還沒讀過毛姆的《祕密情報員》,但當然讀過吉卜林的《基姆》,以及諸如亨提之流作家所寫的許多愛國歷險小說。唐佛德.葉茲、約翰.卜強和萊特.哈葛德說的怎麼可能有錯。

  當然,在大戰結束僅僅四年之際,我堪稱西半球最愛國的英國人。唸大學預科的時候,我們男生個個是專家,都知道怎麼從我們之中揪出德國間諜來,我甚至還參加了一個格外厲害的反間諜行動。在我們那所公學,愛國的狂熱奔放無度。我們一個星期上兩次軍訓——是穿上全套軍裝的軍事訓練。我們的年輕老師都剛從大戰歸來,皮膚曬得黝黑,每到軍訓日就穿戴全部的勳章。我的德文老師參與了一場不可思議的神祕戰爭。生涯規劃老師讓我們作好心理準備,要到大英帝國的遙遠前哨基地去奉獻終生。我們那座小鎮市中心的修道院掛滿在印度、南非和蘇丹等殖民地戰場被砲彈撕裂的國旗碎片,而這些碎布後來經由可愛的女性之手織成魚網,重現榮光。

  所以,當偉大召喚化身為英國駐伯恩大使館簽證組這位名喚溫蒂的三十多歲媽媽型女士出現在面前時,不自量力在外國大學唸書的這個十七歲英國男學生當然馬上立正,說:「聽候您的差遣,女士!」

  比較難以解釋的是,在「德國」這兩個字對許多人來說等同無比邪惡的那個年代,我竟然全心全意擁抱德國文學。然而,就像我出逃伯恩一樣,對德國文學的擁抱,決定了我此後的人生。若非如此,我不會因為我那位猶太難民老師的堅持,而在一九四九年造訪德國,親眼看見魯爾區那些被夷平的城市,然後病得像條狗似的躺在柏林地下鐵德國臨時野戰醫院的國防軍舊床墊上;我也不會在營舍臭味未散之時親訪達豪與柏根貝爾森的集中營,然後回到伯恩平靜祥和的生活裡,繼續擁抱我的湯瑪斯.曼與赫曼.赫塞。我也絕對不會被派到盟軍占領的奧地利服國民役,從事情報工作,之後也不會到牛津研習德國文學與語言,到伊頓任教,以低階外交人員的身分為掩護,派駐波昂的英國大使館,更不會寫出以德國為主題的小說。

  早年沉迷於德國事物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如今已昭然若揭。這讓我可以打造屬於自己、不拘一格的疆域,讓我成為無可藥救的浪漫主義者,愛上抒情的表現方式;在我心中種下深信不移的想法,知道從生到死的人生旅程就是永無止境的教育學習——這個概念不知道是打哪裡來的,而且大概也頗值得質疑,但這個想法就是根深柢固。後來開始讀歌德、藍茲、席勒、克萊斯特、畢希納的戲劇時,我發現我不只有他們典型的嚴肅自勵,也有他們的神經過度緊張,而且兩者等量齊觀。在我看來,絕竅就是拿這兩個特質來彼此掩護。

  ☆

  農舍已近五十高齡。孩子們成長的階段,每年冬季都來這裡滑雪,我們在這裡共度過最美好的時光。有時候我們春天也來。也是在這裡,我想是一九六七年冬天吧,我和薛尼∙波拉克 度過與世隔絕,但歡樂無比的四個星期。波拉克是電影導演,導過《窈窕淑男》、《遠離非洲》,以及我最愛的《射馬記》。當時我們正在研究把我的小說《德國小鎮》改編為電影劇本。

  那年冬季的雪下得極好。薛尼從沒滑過雪,也是第一次到瑞士。看著快樂的滑雪人滿不在乎地從我們的陽台外呼嘯而過,實在讓他受不了。他也想加入他們,而且一刻也不能等。他要我教他,但是老天保佑,我打電話叫了馬丁.艾普來。馬丁是滑雪教練,也是傳奇的登山嚮導,是世上僅有的幾個獨自登上艾格峰北坡的人之一。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南灣市的A咖導演,和出身瑞士阿羅薩的A咖登山者一拍即合。薛尼做什事情都不半調子,不出幾天的工夫,就已經滑得很好了。他滿心熾熱期望,想為馬丁.艾普拍一部電影,而且這個念頭很快就凌駕想拍《德國小鎮》的欲望了。艾格峰將是電影裡的命運之神。我來寫劇本,馬丁演自己,薛尼則綁上安全束帶,爬到艾格峰半山腰去拍攝馬丁的鏡頭。他打電話給他的經紀人,把馬丁的事情告訴他。他打電話給他的分析師,把馬丁的事情告訴他。雪還是極好,繼續消耗薛尼的精力。我們覺得晚上洗過澡之後是最佳的寫作時間。但無論這個想法到底對不對,最後兩部電影終究都沒拍成。

  後來,讓我有點意外的,薛尼把農舍借給來為電影《飛魂谷》勘景的勞勃.瑞福。唉,我沒見過他,但是此後許多年,只要我到村裡來,都像身上戴了個「勞勃.瑞福之友」的胸章。

  ☆

  這都是我回憶裡的真實故事——你們有權利質問,到底哪一些是真相,而哪一些又是我們這些潛心創作的作家在美其名為人生黃昏的此刻所回想起來的回憶呢?對律師來說,真相是未經修飾的事實。至於這些事實是不是能被挖掘出來,則是另一回事。對從事創作的作家來說,事實是素材,不是控制他怎麼做的工頭,而只是他的工具。他的任務就是讓這些素材奏出樂聲。如果有所謂的真相可言,真正的真相並不在於事實本身,而在於其間的微妙差異。

  真的有「純粹的回憶」這種東西嗎?我很懷疑。就算我們堅信自己冷靜客觀、忠於赤裸的事實,絕不出於自利而增刪修改,純粹的回憶仍然滑溜如香皂,無法掌握。至少對我——一輩子都在編織融合經驗與想像力的我——來說,確實是如此。

  每回想到值得一提的故事,我就會從當年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裡挖出一段對話或陳述,因為如今讀來依舊津津有味,新鮮得很,況且隨著時日推移,回憶已經無法呈現同樣鮮明的意象:例如,我對前KGB首腦瓦汀.巴卡廷的描述。也有些情況,我保留了當年所寫下的故事原貌,只稍微整理一下,或稍加潤飾,讓情節更清晰或更合時一些。

  我不希望讀者以為可以藉此深入瞭解我的作品——或者有任何的瞭解,因而期待讀到一些零星解釋的段落。但是請放心:我絕對沒有刻意偽造扭曲任何事件或故事。略作掩飾確有必要沒錯,但偽造扭曲,絕對不必。只要回憶裡有任何不確定之處,我都會特別述明。日前有一本談論我人生的書出版,其中約略提及了一、兩則故事,但都只有片麟半爪,所以我當然很樂於自己再談一遍,用我自己的聲音述說,也竭盡可能注入我自己的情感。

  有些事情我在當時並不瞭解其中的重要性,後來很可能因為某位主角的離世才意識到。在漫長的人生裡,我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只有偶爾寫寫旅行筆記,或記下幾行此生難再有的對話:例如,我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被逐出黎巴嫩之前,與他的會面。之後,我到突尼斯他住的白色旅館拜訪他,卻沒能如願,又隔幾個星期,就在這個小城,駐紮在同一條馬路幾哩之外的數位巴解高級將領,遭以色列暗殺小組狙殺。

  擁有權力的人,無論男女,都很吸引我,因為他們就活生生在我們面前,而且我很想知道他們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可是事後回想,在他們面前我都只是似有見地的點頭,適時搖頭,想辦法擠出一、兩個笑話化解緊張。一直要到會面結束,回到飯店房間之後,我才掏出我那亂七八糟的筆記本,努力把方才聽到、看到的一切理出個頭緒。

  其他在旅行裡保存下來的潦草筆記,大部分都不是我個人的記事,而是我闖蕩江湖時陪在我身邊保護的那些虛構角色寫的。這些筆記都是以他們的角度,用他們的筆法來書寫,而非我角度、我的筆法。那次我蜷縮在湄公河畔的掩蔽壕裡,這輩子頭一次聽見子彈飛射進頭頂上方的土堤時,用顫抖的手在骯髒的筆記本上吐露憤慨之情的並不是我,而是我那位勇氣十足的虛構英雄,戰地記者傑里—威斯特貝 。對他來說,被子彈擊中只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始終以為只有我是這樣的,但後來我認識一位知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他告訴我說,只有透過鏡頭,他才能擺脫恐懼。

  呃,我從來都沒能擺脫恐懼。但是我瞭解他的意思。

  ☆

  如果你運氣夠好,在寫作生涯剛起步就贏得成功,就像我當年出版《冷戰諜魂》那樣,你這輩子就會簡單分成「墮落前」和「墮落後」兩個階段。回頭去看你還沒被探照燈逮著之前寫的書,讀起來就像你天真無邪年代的作品;而之後的書,若處於低潮,簡直像是面對審判時的苦苦奮戰。「太過用力了。」書評家大聲說。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太過用力。我覺得為了成功,必須竭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整體而言,不管這所謂的「最好」到底是優是劣,都是我努力的成果。

  而且我熱愛寫作。我喜歡做我此時此刻正在做的事:烏雲密布的五月清晨,躲在窄仄的書桌振筆疾書,山雨順著窗戶倉皇奔落,沒有理由撐起傘蹣跚走到火車站去,因為《紐約時報國際版》要到午餐時間才會送到。

  我喜歡邊走邊寫,散步的時候,搭火車或泡咖啡館的時候,寫在筆記本上,然後快快回家,檢視自己的戰利品。在漢普斯德的時候,石南園裡有張我最喜歡的長凳,窩在枝繁葉茂的樹下,遠離其他的座椅,我很愛坐在那裡寫東西。一直以來,我只用手寫。這麼說或許很傲慢,但我偏愛這已經流傳千秋萬世的非機械化書寫傳統。我身上這個怠惰已久的繪畫藝術家真的很享受塗畫文字的樂趣。

  我最喜歡的是寫作的隱密性,這也是我之所以不參加文學節活動的原因,而且只要可能,我就不接受專訪,雖然從過往的紀錄來看好像也並非如此。有時候,通常都是在夜裡,我會後悔莫及,恨不得自己從沒接受過任何訪談。你先是創造了自己,接著,又相信了你所創造的。這和自知之明簡直是背道而馳。

  進行研究之旅的時候,我或多或少可以因為真實人生裡的另一個名字而得到保護。在旅館簽名的時候,我可以毫不擔心是不是會有人認出我的名字:而沒有人認出來的時候,我又苦惱尋思是為什麼。若是碰到我希望能借用經驗的人,不得不如實招認自己的身分時,後果也大不相同。有人會不肯再給我分毫信任,但也有人會把我捧上天,當我是情報組織的頭頭,我反駁說我只做過最低階的情報工作,他的回答卻是你當然會這麼說囉,不是嗎?然後不斷給我許多我不想要、不能用,聽過也就不記得的告白,只因為誤以為我可以代為轉達給某個「我們知道是誰」的人。這種既好笑又傷神的困境,我碰到過好幾次。

  但是在過去五十年裡,被我這樣騷擾過的可憐人——從製藥企業的中階行政主管到銀行員、傭兵,以及各形各色、程度不一的間諜——大部分都對我表現出極大的耐心與寬容。而最寬大為懷的莫過於戰地記者和國外特派記者,他們保護著寄生蟲也似的小說家,相信他擁有他其實並沒有的勇氣,還允許他如影隨形。

  如果沒有大衛.葛林威的忠告與陪伴,我簡直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完成在東南亞與中東的短暫訪問。葛林威是《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與《波士頓世界報》戰功彪炳的東南亞特派員。膽小的新手想搭上他的便車簡直是天方夜譚。一九七五年一個下雪的早晨,我們在這幢農舍一起吃早餐,享受暫時離開前線的片刻休息。就在這時,他接到華盛頓辦公室打來的電話,說被圍困的金邊馬上就要淪陷落入赤棉手中。從我們的這座山村並沒有馬路可以下山,只能搭小火車去轉搭較大的火車,然後再換搭更大的火車,輾轉到蘇黎士機場。轉瞬之間,他已經從一身阿爾卑斯山的裝束換成戰地記者的粗衫布衣和舊韖皮鞋,和妻女吻別,迅速走下山坡到車站去。我也快步追著他,因為他的護照在我手上。

  葛林威舉世聞名,因為他是最後一位降落在被圍困的美國駐金邊大使館屋頂的美國記者。一九八一年,我在連接約旦和西岸的阿倫比橋 得了痢疾,葛林威粗暴地帶我穿過等待通關的大批煩躁旅客,憑藉純粹的意志力,以三寸不爛之舌讓我們得以通過檢查哨,送我過橋。

  重讀我對一些事件的描述時,發現不知是因為太過於自我中心,或是刻意想讓故事顯得更鮮明生動,我隱去了當時也在場的其他人不提。

  我想起和俄國物理學家,也是政治犯的安德烈.沙卡諾夫與他的夫人葉蓮娜.邦納在餐館裡談話的往事。那天在當時還叫列寧格勒的城市裡,「人權觀察組織」為保護我們,派了三名成員與我們共桌,一起忍受KGB的幼稚干擾——他們派出一隊人馬裝作攝影記者,在我們附近繞來繞去、手上舊式的圓球形相機鎂光燈不停對著我們的臉猛閃光。我很希望當天在場的其他人也在別的地方留下他們自己對那歷史性一天的記錄。

  我回想起雙面諜金.費爾比的多年同事與好友尼可拉斯.艾略特端著一杯白蘭地,在我倫敦家裡的客廳昂首闊步。我後來才想起,內人當時也在場,坐在我對面的扶手椅,和我一樣被他給迷住。

  就在寫出這段回憶的同時,我想起那天晚上艾略特帶著妻子伊麗莎白來吃晚飯,受邀的還有一位我們很喜歡的伊朗客人。這位朋友講得一口完美的英文,只稍稍有一點點甚至顯得頗有魅力的瑕疵。這位伊朗客人離開之後,伊麗莎白轉身,眼睛發亮,非常興奮地對尼可拉斯說:

  「你有沒有注意到他有點口吃耶,親愛的?和金一樣!」

  關於我父親羅尼的冗長故事會擺在本書的後面,而不是開頭的篇章,因為我不想讓他如其所願地又強行搶占了故事的鋒芒。儘管我花了許多功夫在他身上,他卻跟我母親一樣在我心中仍舊成謎。除非特別指明,否則書中所有情節都是新寫就的。如有必要,我也會改換名字;主角或許過世了,但他的後人和繼承人可能無法理解箇中幽默。我嘗試條理分明地梳理自己的人生,就算不是編年紀事,也盡量以主題分類;不過也跟人生一樣,路愈變愈寬,到後來就不連貫,也難有條理了。有些故事最後只能呈現出它們在我心中的樣貌:純粹的意外,不需多加解釋,沒有任何特殊意義,只是反映出我心裡的想法,因為它們讓我警惕、恐懼或感動,讓我在半夜突然醒來,讓我哈哈大笑。

  隨著歲月流轉,我所描述的某些際遇,在我眼中彷彿成了一小段從「犯罪當場」捕捉到的歷史,我想年紀較大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通篇重讀,從鬧劇到悲劇,再從悲劇到鬧劇,我覺得有點不太可靠,但不確定是為什麼。或許讓我覺得不可靠的其實是我自己的人生。但是事到如今,再要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

  有很多事情我從來不願意寫,每個人的人生裡必定都有這樣的事情。我有過兩位忠於婚姻、摯愛奉獻的妻子,對於她們,我有無盡的感謝,也有很多的歉意。我始終不是模範丈夫與模範父親,也向來不想表現得像。我很晚才懂得愛,在經過多次失足之後才懂。我沒給自己的四個兒子作好道德示範。至於我在英國情報單位的工作(主要都是在德國執行),已經有其他人在其他地方發表過基本上並不正確的描述,我也不希望再添加任何說法。這一方面是基於我對自己服務過的單位還有著老派的忠貞態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願意與我合作的女士先生們,我曾有過承諾。我們之間達成的共識是,保密的約定沒有期限,將延續到他們的兒女及其他後代。我們進行的工作既不危險,也不戲劇化,但對投身其中的人來說,卻包含了痛苦的自我反省。無論這些人如今是不是還在世,保密的承諾依舊未變。

  間諜這個工作,可以說是從出生以來就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一如大海之於福瑞瑟,或印度之於保羅.史考特。我以一度熟知的祕密世界為藍本,試著為我們所棲身的這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創造一個大劇場。最初源自於想像,接著尋找實境。然後再回到想像,最後來到我此刻俯首疾書的書桌。

 

 

產品代號 831 商品原價 6640
議價開始時間 2017-06-27 00:01:00 議價結束時間 2017-07-21 23:59:00

產品規格說明

【二十世紀諜報小說大師 約翰.勒卡雷典藏套書】(全17冊)
約翰.勒卡雷 John Le Carré/著,木馬文化/出版
李靜宜、宋瑛堂、王寶翔、吳妍儀、蔡宜真、梁永安、洪世民、何灣嵐/譯
13.8 × 21 cm,平裝(《此生如鴿》精裝),全套書目包含:
《死亡預約》208頁、《上流謀殺》208頁、《冷戰諜魂》240頁、《鏡子戰爭》304頁
《德國小鎮》408頁、《天真善感的愛人》592頁、《榮譽學生》640頁
《史邁利人馬》432頁、《女鼓手》672頁、《完美的間諜》624頁、《蘇聯司》528頁
《夜班經理(BBC影集書衣版)》640頁、《使命曲》352頁、《我輩叛徒》408頁
《頭號要犯:電影【諜報風雲】原著小說》408頁、《脆弱的真相》368頁
《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400頁

郵資說明

※國內郵局掛號郵寄,不外加郵資。
※國外另付郵資:郵資對照表   

備註

本特價僅限網路訂購,不適用書店、門市或其他通路
議價簡易流程說明:登入遠流博識網會員→參加議價→收到e-mail答標通知→至指定網址答標,完成購買
 
 
 
 

 
 
 
 

套書大賣場曾經議價的產品很多,若仍有您心中的夢幻書單還沒登場,請留下該產品名稱及出版者,小編將極力幫您找尋,讓網友們呼朋引伴共同連署,就有機會可以成功開團議價,享有最優惠的折扣喔!!

推薦產品:
出版廠商:
我的署名:
推薦理由:
  • 感謝您的推薦,您所推薦的夢幻書單將由套書大賣場的評選員審核過後,方出現於下方的「書友推薦書單」
 
 
 
 

書名推薦者連署
《金庸作品集》極品典藏版
獨釣寒江雪
倪匡科幻小說全集
袁耀南
吳姐姐說歷史故事
hamwen
<基度山恩仇記>精裝版+<堂吉訶德>精裝版
yunchin
漢聲小百科
TV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精裝,全4冊)
小馬
柏楊版資治通鑑
007
康熙大帝(平裝版)+雍正皇帝(平裝版)+乾隆皇帝(平裝版)
yunchin
中華五千年全集
經典
高陽作品集
施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