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塗鴉鬼飛踢》精彩內容

前言 塗鴉:會說話的牆

看到「塗鴉」這兩個字,腦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是部落格的心情塗鴉?是把關漢卿變身為機車少年的課本塗鴉?是工地圍籬上附有手機號碼的「找粗工」字眼?是公廁牆上所畫的性器官?還是風景區中某某的到此一遊塗鴉?或者是河堤、高架橋與西門町電影公園附近出現的噴漆大作?

「塗鴉」這個中文字詞的出處,源自唐朝一首由盧仝所寫的詩《示添丁》:「……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花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盧仝有個兒子叫做添丁,好動而頑皮。有天盧仝在房裡打盹,沒多久,就為兒子的笑鬧聲所吵醒。原來是添丁爬上書桌打翻了墨汁,在書冊上胡亂塗寫。這首詩便是描述添丁的頑皮與盧仝的無奈。

後來,「塗鴉」一詞常用來比喻書法拙劣或幼稚,不登大雅之堂,多用作謙詞,意思有點接近英文的doodle與scribble,乃漫無目的隨意書寫,如上課聽講時在課本或筆記本上亂塗;所以在課桌椅上面塗鴉,英文就使用doodling或scribbling。如果用「塗鴉」這個關鍵字在網路上查詢,最常出現的網頁是「心情塗鴉」之類,就像「臉書」(facebook)把留言板稱為「塗鴉牆」一樣的意思。

然而接下來我要談的塗鴉,主要指的是出現在建築立面、城牆、人行道等公共牆面上的文字或圖像的銘刻,對應到英文的graffiti(單數為graffito,但少見使用)。Graffiti來自義大利文graffiare,是「刮」的意思。

美國學者菲利浦斯(Susan Phillips)指出,不同語言中的「塗鴉」一詞,大致上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指涉牆上的塗寫,比較沒有價值判斷,例如希伯來文、義大利文、印度文、蒙古文與英文;另一類則說明塗鴉的特質,指出塗鴉是骯髒的、是污染,或者不成熟、幼稚的,如毛利文、韓文、中文、孟加拉文、亞美尼亞文。評論家楊熾宏認為,塗鴉(graffiti)是遠古以來就已經存在的東西,有其嚴肅的一面(保留記憶、傳達訊息),因此使用「壁書」這個中文翻譯,比較能夠抓到其基本精神與意義。這與日文所使用的「落書」比較接近。

塗鴉可以說是出自人的本能,原始人類以圖文難分的形式在牆上塗寫,用以傳遞、記錄、警告或分享訊息。最早的人類藝術是石刻,在上古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例如1994年探險家在法國的蕭維洞(Chauvet)發現的洞穴壁畫,自舊石器時代因山崩將入口封死之後,完好保留至今。3萬年前有史前人類在此居住,作了驚人的壁畫,大多是動物圖像(獅子、犀牛、馬等),也有抽象的幾何符號,甚至有一個手的圖像,堪稱人類最早的模版塗鴉,有人稱這裡為史前的羅浮宮。

至於所謂現代意義的塗鴉,目前可以找到最古老的,是在古希臘時代的以弗所城(Ephesus,現在土耳其境內),石板路上的手印(代表價錢)、腳印與數字(代表還要走幾步路),指引妓院就在前面。羅馬時代的龐貝城也保留許多牆上的塗鴉,還有文學作品的引句、愛的宣示、辱罵、政治訓誡、「小心惡犬」,以及陽具圖像旁邊寫著「小心撫弄」等。

塗鴉本身的歷史雖然久遠,但受到重視卻是晚近之事。18世紀末,學界開啟對於古代藝術研究的興趣,才關注到龐貝城牆上的塗鴉,把它視為一種未受薰陶的藝術形式,一種純粹展現創造欲望的成果。19世紀末開始出現對於塗鴉的負面觀點,不再視之為純粹的創造行動,而是社會較低階層破壞公物的活動。

塗鴉種類繁多,涉及不同的塗鴉者(性別、年齡、階級)、媒介、空間與風格等。為了方便掌握,可以將塗鴉區分成「大眾塗鴉」與「社群街頭塗鴉」兩大類。大眾塗鴉的塗鴉者是常民,大多數匿名(除了到此一遊、愛情塗鴉),大都以文字或簡單的線條書寫與畫圖,也係偶發的行動。依據塗鴉的內容,又可以再區分為到此一遊塗鴉、愛情塗鴉、色情/性愛塗鴉、青少年塗鴉、政治/社會塗鴉等。

另一大類為社群街頭塗鴉,包括幫派塗鴉、政治塗鴉(群眾運動),以及受美式塗鴉影響後的全球街頭塗鴉與藝術。其特質包括塗鴉者為特定人士(如幫派成員、喜愛藝術與嘻哈文化人士等)、形成團體或次文化、塗鴉為有計畫的重複性行動、通常有特定的美學形式(無論是簽名、模版或手繪噴漆)、大都出現在公共開放空間(如都市街道、大眾運輸工具、公園、河堤等)。

本書主要分成四章。第一章〈大眾塗鴉〉講述常民在教室、公園、廁所、景點等地所進行的簡單塗寫。第二章〈紐約地下鐵塗鴉〉追溯此風潮的起源、發展與文化。第三章〈從塗鴉到街頭藝術〉描述從簽名塗鴉轉向街頭藝術的過程,以及幾種代表形式與人物。第四章〈台灣的街頭塗鴉〉則將焦點轉回台灣本地,探討這群塗鴉客的身分、創作與文化。

有眼不識厲害塗鴉

1992年,法國童子軍團體「法國偵察兵」一行約70人,從事日行一善,手持鋼刷,將梅利耶洞(Mayrieres Cave)壁上的「塗鴉」清除乾淨。後來得知,那些繪畫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是重要的古文明遺跡。這群童子軍獲頒1992年的搞笑諾貝爾考古學獎,但他們責怪文化單位沒有在洞口安裝標誌,並拒絕出席頒獎典禮。

無獨有偶,澳洲墨爾本政府的清潔部門有個反塗鴉小組,2010年重新粉刷一面布滿塗鴉的牆壁,沒想到上面有一幅英國著名塗鴉藝術家Banksy於2003年創作的塗鴉(跳降落傘的紫色老鼠),過去每天吸引無數觀光客前來朝聖這隻老鼠,以及牆上其他街頭藝術。民眾抱怨政府不清除街上真正的老鼠,卻將此老鼠蓋過。政府立即公開道歉,聲稱以後會小心。

塗鴉對藝術界的早期影響

最早用攝影記錄街頭塗鴉的書籍有兩本,一本是20世紀重要攝影師布拉塞(Brassai)記錄巴黎塗鴉的《布拉塞:塗鴉》(Brassai graffiti),另一本是著名女攝影師勒薇(Helen Levitt)記錄紐約的《在街上》(In the street)。

布拉塞記錄了1930年代巴黎的街頭塗鴉,將之視為原始、童稚的藝術,有著嚴肅藝術家所沒有的自由與能量。他認為尋常人家門口的塗鴉與布爾喬亞所欣賞的藝術同樣有趣。達利、畢卡索、馬蒂斯等人都是他的好友,他的塗鴉攝影作品直接間接影響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畢卡索面具臉孔的作品就與塗鴉很相像。好玩的是,很多人無法接受街頭塗鴉,卻認為布拉塞的塗鴉攝影作品是藝術。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