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新實用個人時間管理:設計高效率的人生》精彩內容

會議的時間管理

減少會議時間的浪費

如果你是位管理者,相信你和大多數管理者會持同樣的看法,認為:「會議是你浪費時間的最大因素。」

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會議的時間,有一半以上是完全浪費的。」根據統計,管理人員平均每星期花在會議的時間多達十小時(有些公司會高達二十小時),所以管理人員每星期有五小時,也就是每天有一小時是浪費的。

□三項基本法則

要減少會議時間的浪費,首先必須遵守三項基本法則:

◆取消不必要的會議及委員會

改善會議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會議,並刪除所有不需再存在的各個委員會。阿弗列•史密斯(Alfred E. Smith)說得妙:「委員會是一群人,他們個人辦不了事,湊在一起又決定什麼事都不做。」

◆盡量縮短時間

如果必須開會,應該盡量縮短時間。

議程決定後,先估計會議所需時間,然後將結束時間寫在會議通知上,並嚴格遵守,只可提前結束,不可超過。絕對不可以有一開會就耗去整個早上或整個下午的習慣。上班時間是用來工作的,而不是用來消耗的!

◆排除不必要的與會人士

會議應排除不是絕對必要參與會議的人,假使有需要他們提供一些協助,可以在開會前先請教他們,或是開完會後告知他們。

開會的代價非常高,是公認第一的時間浪費。會議召集人要隨時記住這個簡單的算數:開會一小時所花的錢,等於每一個與會者每小時薪水的總和;這還不包括與會者開會時間的機會成本。因此,會議的成本經常比會議所能帶來的效益高出很多。

以我任教的學校為例,每位教授每小時的薪水以最基本的四百元計算,六十八人的校務會議,每開一小時就要花費兩萬七千元以上,這還不包括這些教師因為參加會議而無法從事教學、研究等活動的機會成本。校務會議更往往一開就是四、五小時,開一次會的成本至少十萬元以上。

開會的技巧

以下提供一些開會的技巧作為參考。

□開會前的技巧

如果會議前的準備工作能夠做好,會議便得以順利進行。

◆按重要性排定議題次序

安排議程時,應按照「重要性」來排定討論議題的先後次序。根據80/20法則,即使沒有時間討論完所有的議題,但完成前面20%的議題,就可解決80%的問題。

◆事先發給會議資料

開會前,應盡可能將要討論的議題及相關資料發給與會人員,讓他們在開會前就能夠事先閱讀資料,以免開會時再花時間來看。那些對議題不甚瞭解的人,可自行預先多花些時間閱讀資料,否則在會議中,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瞭解要討論的問題。此外,與議題相關的人,也才可以事先整理出自己的意見,在開會時有系統的提出。

◆事先整理解決方案

大多數人都是被動的,即使事先發給討論議題,也很少人會有所準備。因此,會議主持人最好事先請相關人員整理出需要討論議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否則,開會時每個人再花時間思考的話,不但會影響會議的進行速度,而且很可能會因為時間不夠,而必須延到下次會議才能有所決議。

◆手機關機或設為震動

會議開始時,所有與會人士應該將手機關機,或至少轉為震動。除非非常緊急,否則盡可能不要接聽電話;若不得已需接聽電話時,應離開現場到會議室外講電話。主席則是盡可能不要接聽電話,以免影響會議進行;若有非常重要的電話,也應請人暫時代理主席,自己到外面講電話。

我想在此順便提一下關於手機關機的問題。有一回有位行政院政務委員來校演講,在開始時他拿出手機放在講桌上並說:長官交代要隨時開手機。當然他所指的長官就是總統和行政院長。關於這點,我並不認同,因為任何人都有長官,是不是任何人在演講的時候都要開著手機呢?我認為比較適當的作法應該是:在上台前將手機轉為震動,然後交給別人代為接聽。如果真的有緊急的事情(機會並不大),再請演講者來接聽,這時聽眾也會諒解。

◆準備筆和紙

每次開會,總會有幾位與會者沒帶筆和紙,所以應將筆和紙準備好放在桌上,讓需要的人自由取用。

□開會時的技巧

開會時,會議主席的主持技巧,對會議進行的效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準時開會

所有定期召開的會議,必須在第一次的會議中,明白的告訴所有與會的人,務必準時出席。

許多會議都已養成於開會時間十分鐘後再開始的惡習。當這種惡習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將會繼續惡化;從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從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因為大家都知道,反正準時到也必須等別人,所以原來準時的人也會不想準時來。這就是為什麼在台灣大家參加婚禮都會故意遲到,以免準時到了之後,還要等一個小時才能開始用餐。我剛回國時不知道這種習慣,經常第一個到,更荒謬的是,有時甚至比負責收禮金的招待人員還早到。

要如何才能夠使慣於遲到的人準時到達呢?答案是:準時開會。如果讓大家瞭解會議一定準時開始,很快便會進行重要的討論與決策,遲到的人不但很不利,而且會不好意思,這樣慣於遲到的人就不會再遲到了──起碼開這個會議的時候。另一個方法是,刻個「為尊重大家時間,請務必準時出席」的橡皮章,以紅色蓋在會議通知上,保證效果會很好。

因為現在會議通知大多是電子檔,所以很容易就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字樣的圖案,加在會議通知的適當位置即可。

◆會議結束前重述結論

開會結束前,要將在會議中所達成的共識或決議,以及何的發言時間。根據我的觀察,如果主席這樣做,事後的抱怨通常比較少。與會者也要有所節制,對於每一個討論議題,最多發言兩次,以尊重他人的意見表達。

◆第三者做記錄

最好由第三者(如祕書)來寫會議紀錄,不要由與會者中指定,否則記錄的人不可能專心開會。

□開會後的技巧

議決事項的執行與追蹤是開會後必須確實做到的事。

◆盡速送發會議紀錄

會議過後,最好在同一天或隔天,將會議記錄e-mail或送給每位與會者,上面載明會議的決議事項,何人該做何事,以及事情的完成期限。對於會議記錄有異議的人,亦可盡速反應。

要能夠盡速送發會議紀錄,就必須先寫完會議紀錄,並經主席修改定稿。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會議結束後立即寫會議紀錄,由於記憶猶新,很快就能完成;但若拖到隔天甚至隔週,會忘了一半以上,可能要花兩、三倍的時間才能拼湊完成。所以負責寫會議紀錄的人要養成會議後立即整理完成的好習慣,主席也可在會議後就要求當天要看到會議紀錄。關於這點,我們全校都有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本校某位教授擔任學校「校長遴選辦法草案研擬小組」的召集人,這個工作非常辛苦,不但要召開七、八次小組委員會議,而且還要辦數場公聽會,以廣納各方的意見。每次中午開完委員會或公聽會後,我們往往在下午或至遲隔天早上,就可收到打字打好的會議記錄。由於各委員收到時還記憶猶新,所以可以很快的瀏覽一下會議的結論和建議,非常有效率。

◆下次會議追蹤執行成果

我任教的學校對於這點執行得很徹底,每次行政會議前,相關的主管都要填寫一份上次會議議決事項的辦理情形表,於本次會議提出說明。如此作法確實可以很有效率的追蹤上次會議議決事項的執行情形。

[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