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

   新鮮書
   暢銷書
   優惠套書
   推薦得獎書
   Best 100 Club
   非常作家
   套書大賣場

   書目下載

   心靈、勵志

   心理、教育
   文學、小說
   企管、資訊
   自然、科普
   旅遊、時尚
   金庸、推理
   歷史、台灣
   童書、繪本
   健康、生活
   電影、藝術
   學術、傳播
   辭書、語言
   漫畫、有聲書
   CD-ROM

《點亮孩子的智慧明燈》序言

   前言   

  以自由思想帶動法國大革命的大思想家盧梭(J. Rousseau),在他的經典教名著《愛彌兒》(Emills)中,首先提出幼兒教育應不同於一般學童教育的看法。他以自然主義(back to nature)的哲學觀。反對以現有的道德規範或宗教意識教導幼兒,進而主張應盡量讓孩子接近大自然,並利用大自然的氣息,以協助幼兒身體和情感的正常發展。他肯定地指出,幼兒期是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幼教的成功也是社會革新最根本的途徑,唯有培育高品質的幼兒,將來才有高品質的公民;有高品質的公民,才有高品質的社會與國家。

  十九世紀分期,瑞士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派斯塔羅基(J. Pestalozzi)首先以孤兒院學童為對象進行盧梭所提倡自然主義的實驗。經過數年的努力,他認為幼教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以幼兒特有的生理及心理條件為基礎,協助幼兒發揮天生的學習能力。派氏雖未能對幼教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但對幼教的目的指出一條明確的方向。他反對教幼兒強記大人世界的詩詞文章,主張以幼兒本身感官的探索及觀察,來協勘幼兒對世界的認知。他的理念對日後幼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不知而行的福祿貝爾

  但對早期幼教發展最有貢獻的人物,仍屬有「幼教之父」美譽的福祿貝爾(F. Froebel)。福氏是德國人,原為派斯塔羅基實驗學校的老師。他由瑞士返回德國後。在西元一八四二年創辦了全世界第一所幼稚園(kindergarten),原意為兒童花園。他所以稱之為園而不是學校,主要便在力行自然主義的精神,他表示在kindergarten中,幼兒好比一株株小樹苗,老師是園丁,學校就像個大花園。在這個花園裡,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老師只要從旁協助,有如園丁的澆花除草,而不應以主觀的好意,去強鈞或局限樹苗的發展方向。

  在具體教導方向上,福氏提出自我發展、自發教育及社會參與三大項目,為此他更設計出十種教具。但他無法從學理上解釋這些教具的意義,故委之於上帝對幼兒的恩賜,而稱為「福祿貝爾恩物」。他去世後,他的學生及後學者,根據這些恩物的使用原理,又發展出另十種教具,與原先的十種便組成目前坊間製作的福祿貝爾二十種恩物。

  福祿貝爾教學法設計時代,距離現在已一百多年,當時所有的科學都正在起步階段,所以一切都是摸索中求進步的,我們稱之為幼教的「不知而行」發展階段。他所呈現與其視之為方法者,不如視之為幼教的哲學觀。

幼教科學化先鋒:蒙特梭利

  第一個將幼教工作帶向科學層次的,應屬本世紀初期的義大利幼教先輩瑪麗亞.蒙特梭利(M. Montessori)女士。蒙氏為當代第一位女醫師,因此受到醫界的排擠,沒有醫院願意請她服務,不得已之下,被派往一個智能不足兒童收養中心。

  蒙氏以母性的愛心及直覺,努力研究協助這些被認為無法學習的低能兒童,期使能回到正常社會上,幾年間即成就非凡,於是在西元一九○七年,蒙特梭利於羅馬創辦蒙特梭利學校的前身Casa Dei Bambini(意即兒童之家),從事低能兒的智能開發工作,並探討將之用於正常兒童時的效果。不久,她便得出重要的結論:人類的智能並非一成不變,如果能在幼兒時期的環境中給予足夠的學習條件,智能方面將有相當驚人的成長。

  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探險家,他們會主動、積極的去探索並認識周遭世界,因此我們不應站在大人的主觀偏見,認為幼兒還小,什麼都不懂,來限制幼兒的學習,在「兒童之家」,她非常重視學習環境及器材的設計,所有的設備都必須配合兒童幼小的身材,使他們有能力自己操作,所有教具也都在鼓勵兒童養成專注的能力。教學方法上,她歸納成四大學習方向:體能訓練、感觀操作、生活學習及知識探索,在分類上比早期的福祿貝爾具體,更適合幼兒的身體及行為,而且科學上的層次也較高。

  但由於蒙氏是九十多年前的人物,限於當時科技的不夠發達,使她的教學方法仍明顯缺乏現代感及未來的前瞻性,仍應歸之為幼教的古典主義學派。

  進入本世紀初,幼教開始有突飛猛進的革命性發展,最大的特色是現代化科學學理及技術大量而廣泛的運用。芝加哥學派實證主義大師杜威博士(Dr. J. Dewey)首倡「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教育」的原則,建立了當代啟發式單元教育的理論基礎。他的學生譚波(A. Temple)與希爾(S. Hill)兩人更合辦了世界第一所開放式的幼兒實驗學園,倡導發現學習理論(discovering theory),主張培養幼兒主動而獨立的團體學習形態。這次的實驗雖未獲得認同,卻成為一九六○年代以後英國教育學院所發展「角落教學法」的先驅。

  另一方面,以潛意識心理大師佛洛依德(S. Freud)學派為中心的專家,肯定潛意識比顯意識對人類人格的養成及知識的學習影響更大。佛氏的追隨者容格(C. Jung)、艾瑞克森(E. Erikson)等將這些學理繼續發揚光大,建立起以培養幼兒主動精神及自信心為主的「新心理分析論」學派。

  極力反對潛能論及本能論的行為主義學派,以史金納(B. F. Skinner)、桑戴克(E. L. Thorndike)為主,強調系統化的刺激,才是學習最好的方法。他們以極為嚴謹的科學化手段,在教育心理學的建立上也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代幼教兩大主流

  但對幼教科學化及專業化更具時代性意義的,當推瑞士的幼教大師皮亞傑博士(J. Piaget)。皮亞傑首先注意到幼兒大腦思考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幼教絕不是知識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已,而是要有系統的協助幼兒建立成熟的思考模式,以能有效的認識這個世界,這便是皮氏有名的「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亞傑反對行為主義學派由動物的研究來判定人類的學習行為,他認為人不是動物,動物的學習無法用來解釋人類的學習。因此在他一生六十餘年的研究工作上,皮亞傑堅持直接詳細觀察並記錄幼兒成長的學習行為,最有名的便是他對自己兩位女兒、一位兒子徹底的觀察及記錄。

  在長期的研究後,皮亞傑發現幼兒大腦思考能力,會隨年齡的成長及學習的過程而有「質」方面的改變;經過這樣的發展所獲得的概念,才能是真正屬於幼兒個人的,而這樣的學習也才能有真正的成效。皮亞傑更具體的表示,要協助幼兒的認知發展,最主要的課程為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養及發展。

  承續皮亞傑的學理,卻也根據時代需要進行大幅度修正,使之能更具教學上實用性的,便是哈佛智慧教育學派最主要的成就。教育大師布魯納博士(Dr. J. S. Bruner)憑著教育家的熱誠,提出他們以幼教進行社會革新的熱望。

  布魯納認為幼兒的思考發展雖受到年齡的影響,但只要教學方法及教材設計得法,也就是能如皮亞傑所言,以幼兒「自我」本位為出發點,配合其探索作認知的發展,任何的知識都能提前有效的教給孩子。布魯納更明白地指出,為了解決未來生活上的種種問題,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其絕對的需要。

  布氏的理論經由哈佛大學數位著名的教育學家進行無數的臨床實驗及研究後,更形成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哈佛幼兒智慧教育學派,與歐洲的皮亞傑學派共同被認為是當代世界幼教的兩大主流。

邁向未來的潛能學派

  一九七○年以後,由於大腦生理學的發展,使幼兒教育又進入一個新的轉捩點,那便是潛能學派的誕生。首先是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思啟蒙(R. Scammon),以思啟蒙曲線--人類生理上的成長曲線--揭示幼兒期潛能學習能力開發的重要性,費城人類開發研究所所長都曼博士(Dr. G. Doman)更以認字閱讀能力的成長,塑造出無限潛能開發的奇蹟。

  鑒於未來社會的需要,日本政府也投入大量預算,從事有關潛能幼教上的研究。井深大、荒井良、七田真,內藤壽七郎等專家,共同努力建立起相當完整的○歲教育理論,後起之秀中則以筑波大學松原達哉的八大學習能力、京都大學久保田兢的幼兒五感教育、幼兒數學權威一色八郎的幼兒數學遊戲最為突出,也使日本成為當代幼教研究發展的新王國。他們輝煌的研究成績,更與歐美的幼教專家學者遙相呼應。

  幼兒教育工作的目的不是為現在,而是為二十年後的未來。幼教是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及解決二十年以後的生存問題,所以幼教工作必須有前瞻性,方法上面也必須盡量的科學化。本書編寫的目的,便在向讀者報告幼教最新發展上的理論及實務,讓我們能以最好的方法,使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以後,能昂首傲視於國際社會中,成為一個有自信、有能力的天生贏家。

階段性的努力痕跡

  本書蒐集筆者回國後十年來,在台灣推展幼教過程中陸續發表過的相關文章,重行編寫、整理,並加入不少最新的腦力開發和感覺統合的資料。特別是近年來投入幼稚園經營和實務教學中所領悟的實際經驗,使本書不致流於空談學理的層次。

  但理論仍是最重要的,不懂理論,教學將成為依樣畫葫蘆的「半瓶水」,對孩子往往有害無益。由於理論常艱澀難懂,讓一般為人父母者望之卻步,因此本書所說的理論,依筆者數年來數百場演講經驗,盡量深入淺出,讓大家不但看得懂而且能領悟。

  實務篇只談原則,不談具體方法,讓讀者自行發揮,免得陷入推銷之嫌。

  最重要的是親子篇。小家庭親子關係的過分頻繁,已使近年來親子關係極度緊張;而溝通技巧也嚴重不足,不少父母以說服代替溝通,成為不是父母贏孩子輸便是孩子贏父母輸的尷尬場面,懲罰和獎賞逐漸失效,愈長大孩子愈管不動。

  兒童犯罪年齡急速下降,跳課、逃學、吸毒、青少年問題等,象徵著幼兒和兒童教育的嚴重失敗。此時此刻,家庭教育已到徹底檢討的時候。

  親子篇從兒童心理學、幼兒血型和親子關係,提供相當務實的觀點,特別引介美國戈登博士(T. Gorson)的父母效能訓練原則(Parent Effectiveness Teaching,PET),結合筆者這幾年輔助幼兒家長和青少年的實際經驗,提供讀者一些確實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感謝筆者長年合作伙伴吳慈滿小姐,沒有她的熱誠和堅持,這漫長又辛苦的幼教研究工作及筆者的幼教事業可能無法如此順利。對幼教事業積極奉獻的李瑞惠小姐以及奇德兒體系下的園長、主任、老師,沒有他們的辛勞和努力,一分理想都是空談。

  感謝遠流出版公司負責人王榮文先生,他一直是筆者在文化圈最要好也最尊敬的朋友;編輯部諸位同仁長期給筆者的支持及合作,本書能順利出版,他們的耐心及貢獻最大。

  走了很遠的路,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這些小小成績都只是筆者階段性的努力痕跡而已,有不足或錯誤之處,還望諸前輩、先進、朋友不吾指教,在此先致十二萬分的謝意。

[ 返回上一頁 ]